天天看点

贞尧仔:没有比针更硬的布,只有比布更韧的心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编者潇湘烟雨客按: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在千万个感恩的日子里,我们常想到父母,想起他们的针线年华,想起他们的缝补时光,想起想起他们的意义——家风。正如本文作者贞尧仔说:没有比针更硬的布,只有比布更韧的心。这颗心,就是爱我们的慈母心。家和万事兴,就在于母亲针孔里的千丝万缕。

母亲手中线,如涌涌血脉,滋润身心。

家乡习俗,外孙、外孙女满月,外婆要送“头尾礼”,也称“送满月”,就是给婴童送帽子、肚兜、手镯、袜子、鞋子等衣饰。四个姐妹,共生了十几个外甥、外甥女,所送的“头尾礼”,基本上由我母亲亲手制作。尤其是婴童帽特需心力。

母亲制作的婴童帽,一般有三种,即瓜皮帽,黑色布底红色点缀,送给外孙;兔子帽,花色碎布拼接或毛线编织,帽顶有兔耳朵,送外孙女;网纱帽,薄纱布做帽体,帽顶织成网状,利于透风汽,用于夏天,传说还会辟邪。

图片来自网络

小时候,常在夜里看母亲做针线活。母亲先净手,再点上煤油灯,随后端出装着针、线、剪刀、布、尺子等材具的竹箩,放在茶几,人端坐板凳上,开始密密缝。

灯火苗一闪一闪,墙上母亲影像外环随着一亮一亮。母亲常说,人要衣妆,得有方有圆、有模有样。母亲言至心到。我们兄弟姐妹整洁穿戴,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一心一意缝制,给后辈装饰,更是花心血。

瓜皮帽主要由表布、里布(帽套)和帽边组成。母亲先用纸剪出莲花瓣模型,再按模型剪表布,约五或七片。以花瓣尖作帽顶排列,两片相邻的布面相贴,手捏着布里缝,在边缘约2毫米处先以疏针逐片固定,再用锁边针依序缝制,均匀走针,不紧不松拉线,疏密有间,片片花瓣形态不变,缝接至闭合,成柱锥状。

事未终结,有面子并非是真面子。将其翻个斗,外翻成里,内翻作面,这样,里子成了真里子,面子才是真面子,初成帽体。

大爱没有言语,常融于绣花功夫。母亲修整帽檐后,剪一宽约30毫米的红色布条作帽边,布条两边都折约2、3毫米,布条里子朝外,布面贴着帽体,将一边折叠处对准帽檐约10毫米处起针,先疏针固定绕圈闭合,再用平针缝制,另起针将帽边布条首尾无缝套接。平针需均匀且直,否则布多皱。将布条外翻绕帽檐往帽内对折,让布条面成真面子。

此时,用陶瓷牙缸盛上热水,以缸底往复熨平压实帽边。随后,将剪好的帽套里布套进帽内,把帽套边夹在帽边与帽体之间,帽边布条已折的2、3毫米边缘朝帽套帽体,这时,用斜钩针将帽边、帽套缝贴在帽体内侧表布上,至此,完成了帽的主体工程。

大事做于细,慎终必如始。母亲端详着帽,像盖房上梁似的,带着祈盼和祝福,用暗针缝制“帽之灵”。一个是帽徽,按现在说法就是LOGO,在帽边红布条首尾对接的对称处上方,一般用红头线缝上一个圆形的“福”或“寿”的字样;一个是帽顶,有的用红头绳编一个盘扣,有的用红头线编小袋子,里面装着精美的贝壳螺。母亲把儿孙当桂冠,常给儿孙编桂冠!

静看久了,则爱动。母亲就教我穿针。线头用嘴唇舔湿,线柔水弱,拇指食指适度捻拉,能使线头“硬”直起来,如针状。左手垂直拿针,右手拇指食指轻轻捏住线,露出约一指节长线头,对准针孔匀匀穿过,再缓缓拉出。刚学,多失手。练就,当递针输线帮手,乐其中。母亲说,穿针引线,要凝精聚神,心、眼聚焦针孔,眼疾手快,一气冲关。左顾右盼,优柔寡断,缩手缩脚,穿不了针,引不了线,过不了关。

善结者无绳约。母亲缝制的帽,外观看不到线痕,俊俏、丫好看。我欲戴,而婴儿帽只有成人拳头大,戴不了,扣头顶,傻傻笑。母亲乐开了花,说,待你长大成人生小孩,再给你缝制。

图片来自网络

没有比针更硬的布,只有比布更韧的心。母亲沉浸于为儿孙缝制服饰的幸福之中。我孩子出生时,母亲已近古稀,更是劳精劳神为孩子缝制衣装。

不止我们家人,还有许多远亲、近邻,母亲都为他们缝补过,操劳过。母亲常说,乡里厝中,千年门墩。母亲以一针一线,友邻睦里,小孩的衣帽,老人的鞋被,婚丧的礼衫,婆媳的缝隙,妯娌的纠葛,家庭的隔阂,以人品之刚强硬气,以仁爱之柔美慈心,不遗余力地缝缝补补,穿针引线。因此赢得乡里乡亲、长辈后辈的尊重,被敬称为亲“二婶妈”,也因此为子孙缝出和谐成长之路。

诚毅写春秋,仁爱继世长。母亲手中针硬、线长。母亲一生竭力为子孙推针出海,织网、立纲、击风浪;引线入世,添衣、绣花、为人作嫁衣裳。母亲的成源于心,功在于心。以心织心,织出一番天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梦母愿世人,不可迟迟归。

原标题《慈母手中线》

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调冰雪。心若明媚,路有阳光。一起做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做一个明媚的人,紧紧握住手里的笔,笑对沧桑。将旅途中的奔波刻入生命,勾绘、涂鸦着平凡有味的人生。

本公号主人:潇湘烟雨客,本名彭建文,籍贯湖南茶陵,毕业于厦门大学,厦门民盟文化委副主任、海沧区作协常务副主席,参与主笔《海沧故事》、《海沧之旅》等丛书,在核心报刊发表数十篇诗歌散文作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