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母亲节特辑|对她来说,时间本来就是静止的

To Mom .

小时候,

无论多大的雨,多黑的夜,

只要身边有母亲,

就有胆量坚持到天明;

长大后,

无论多少困难,多少艰辛,

有母亲在的日子,

就很安心。

世界很大,风很清,

母亲对儿女的心,

永远不失真。

《母亲》

琦君

每当我把一锅香喷喷的牛肉烧成了焦炭,或是一下子拉上房门,却将钥匙忘在里面时,我就一筹莫展,只恨自己的坏记性,总是把家事搞得一团糟。这时,就有一个极柔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小春,别懊恼,谁都会有这种可笑的情形。别尽着埋怨自己。试试看,再过来。”

那就是慈爱的母亲,在和我轻轻地说话。母亲离开人间已三十五年,可是只要我闭上眼睛想她,心里喊着她,她就会出现在我眼前,微微摇摆着身体,慢慢儿走动着。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这么慢慢儿摇摆着,走来走去,从早做到晚,不慌不忙。她好像总不生气,也没有埋怨过别人或自己。有一次,她为外公蒸枣泥糕,和多了水,蒸成了一团糨糊。她笑眯着眼说:“不要紧,再来过。”外公却说:“我没有牙,枣泥糊不是更好吗?”他老人家一边吃,一边夸不绝口。我想母亲的好性情一定是外公夸出来的。因此,我在懊丧时,只要一想到母亲说的“不要紧,再来过”,我就重整旗鼓,兴高采烈起来了。

在静悄悄的清晨或午后,一个人坐在屋子里,什么事都不做,只是“一往情深”地思念着母亲,内心充满安慰和感谢。对我来说,真是人生莫大的快乐。我常常在心里轻声地说:“妈妈,如果您现在还在世的话,我们将是最最知心的朋友啊!”

母亲是位简朴的农村妇女,她并没读过多少诗书。可是由于外公外婆的教导和她善良的本性,她那旧时代女性的美德,真可作全村妇女的模范。我幼年随母亲住在简朴的乡间,对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村生活,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的乡间,没有电台、电视报时报气候。母亲每天清晨,东方一露曙光就起床,推开窗子,探头望天色,嘴里便念念有词:“天上云黄。大水满池塘。靠晚云黄,没水煎糖。”她就会预知当天是个什么天气。如果忘了是什么节候,她就会从床头小抽屉中取出一本旧兮兮的皇历,眯着近视眼边看边念:“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我就抢着念下去。母亲说:“别念那么多,还没有到那节候呢。”

母亲用熟练的手法,把一条乌油油的辫子在脑后盘成一个翘翘的螺丝髻,就匆匆进厨房给长工们做早饭。我总要在热被窝里再赖一阵才起来。到厨房里,看母亲掀开锅盖,盛第一碗热腾腾的饭在灶神前供一会,就端到饭桌上给我吃。饭盛得好满,桌上四四方方地排着九样菜,给长工吃的,天天如此。母亲说:“要饱早上饱,要好祖上好。”她一定也要我吃一大碗饭。我慢吞吞地吃着,抬头看墙壁上被烟熏黄了的古老自鸣钟,钟摆有气无力地摆动着,灰扑扑的钟面上,指针突然会掉下一大截。我就喊:“钟跑快了。”母亲从来也不看那口钟的。晴天时,她看太阳晒到台阶儿的第几档就知道是什么时辰了。雨天起,她就听鸡叫。鸡常常是咚咚咚地绕在她脚边散步。她把桌上的饭粒掸在手心里,放到地上给鸡啄。母亲说饭就是珍珠宝贝,所以不许我在碗里剩饭。老师也教过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我也知道吃白米饭的不容易。

做完饭,喂完猪,母亲就会打一木盆热水,把一双粗糙的手在里面泡一阵,然后用围裙擦干。手上的裂缝像一张张红红的小口,母亲抹上鸡油(那就是她最好的冷霜了),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看看自己的手,因为这双手为她做了那么多事。我曾说:“妈妈,阿荣伯说您从前的手好细好白,是一双有福气的玉手。”母亲叹息似的说:“什么叫有福气呢?庄稼人就靠勤俭。靠一双玉手又有什么用?”我又说:“妈妈,婶婶说您的手没有从前细了,裂口会把绣花丝线勾得毛毛的,绣出来的梅花喜鹊、麒麟送子,都没有从前漂亮了。”母亲不服气地说:“哪里?上回给你爸爸寄到北平去的那双绣龙凤的拖鞋面,不是一样的又光亮又新鲜吗?你爸爸来信不是说很喜欢吗?”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后,总是坐在我身边,就着一盏菜油灯做活,织带子啦,纳鞋底啦,缝缝补补啦。亮闪的针在她手指缝中间跳跃着。我不由停下功课,看着她左手无名指上的赤金戒指,由于天天浸水洗刷,倒是晶亮的。那是父亲给母亲的订婚礼物,她天天戴在手上。外婆留给她的镶珍珠、宝石的戒指,都舍不得戴。于是我又想起母亲的朱红首饰箱来,索性捧出来一样样翻弄。里面有父亲从外国带回送她的一只金表,指针一年到头停在老地方,母亲不让我转发条,怕转坏了。每年正月初一,去庙里烧香,母亲才转了发条戴上,平常就放在盒子里睡觉。我说发条不转会长锈的,母亲说:“这是你爸爸买给我的最好的德国表,不会长锈的。”我又说:“表不用,有什么意思。”母亲说:“用旧了可惜,我心里有个表。”真的,母亲心里有个表,做事从不会错过时间。除了手表和宝石戒指以外,就是哥哥和我的两条刻着“长命富贵”的金锁片。我取出来统统挂在脖子上。母亲停下针线,凝视着金锁片,说:“怎么就没让你哥哥戴着去北平呢?”我就知道她又在想念在北平的哥哥了,连忙收回盒子里。

母亲对父亲真个是千依百顺,这不仅是由于她婉顺的天性,也因为她敬爱父亲,父亲是她心目中的奇男子。他跟别的男孩子不一样,说话文雅,对人和气,又孝顺父母,满腹的文章,更无与伦比。后来父亲求得功名,做了大官,公公婆婆都夸母亲命里有帮夫运,格外疼这个孝顺的儿媳妇了。

尽管母亲有帮夫运,使父亲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她却一直自甘淡泊地住在乡间,为父亲料理田地、果园。她年年把最大的杨梅、桃子、橘子等拣出来邮寄到杭州给父亲吃。只要父亲的信里说一句:“水果都很甜,辛苦你了。”母亲就笑逐颜开,做事精神百倍。母亲常说:“年少夫妻老来伴。”而她和父亲总是会少离多。但无论如何,在母亲心目中,父亲永远是他们新婚时穿宝蓝湖绉长衫的潇洒新郎。

我逐渐长大以后,也多少懂得母亲的心事,想尽量逗母亲快乐。但我毕竟是个任性的孩子,还是惹她生气的时候居多。母亲生气时,并不责备我,只会自己掉眼泪。我看她掉眼泪,心里抱歉,却又不肯认错。事实上,对我所犯的小小过错,母亲总是原谅的,而且给我改过以及再接再厉的机会。比如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饭碗,她就会再给我一个饭碗去盛饭,严厉地说:“这回拿好,打破了别吃饭。”如果因贪玩忘了喂猪,她就要我多做一件事以示惩罚。但我如犯了大错,她就再也不会纵容。她的态度是严厉的,话是斩钉截铁的,责备完以后,丢下我一个人去哭,非得我哭够了自己出来,她是不会理我的。

母亲像一潭静止的水,表面上从来看不出激动的时候。她的口中,从不出恶毒之言,旁人向她打听什么,她就说:“我不知道呀!”或是:“我记性最坏,什么都忘了。”有人说长论短,或出口伤人,她就连连摇手说:“可别这么说,将来进了阴间,阎王会将你舌头拉出来,架上牛耕田的啊!”我笑她太迷信。她说:“别管有没有,一个人如不说好话,不做正当事,心里自会不平安,临终之时,就到不了西方极乐世界。”母亲的最后理想,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在烦恼悲伤时,都是以此自慰。她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自幼跟外公学了不少经,《金刚经》、《弥陀经》,她都背得很熟。逢年过节不得不杀鸡猪,母亲就跪在佛堂里念《大悲咒》、《往生咒》。我看她一脸的庄严慈悲,就像一尊菩萨。还有每当她拿米和金钱帮助穷苦的邻居时,总是和颜悦色,喜溢眉梢。后门口小贩一声吆喝,母亲就去买鱼肉,从不讨价还价。外公摸着胡子得意地说:“你妈小时候,我教过她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她真的做到了。”我听了外公的话,也到大厅里看屏风上的治家格言:“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母亲真的样样做到了。

母亲并没认多少字,读多少书,她的学识和许多忠孝节义的故事,都是从花名宝卷、庙会时的野台戏,以及瞎子的鼓儿词里学来的她和婶母们一边做事,一边讲着故事,讲得有头有尾,这也是她最最快乐的时光了。她说话时慢条斯理,轻声轻气,对于字眼的声音十分注意,有时讲究到咬文嚼字的程度,听来却非常有趣。比如数目中的“二”字,她一定说“一对”,显得吉利。“四”字呢,一定说“两双”,因为“四”“死”同音,是非常非常忌讳的,尤其逢年过节或过生日的时候。数到“十一”她就说“出头啦”,因为“十一”是个单数。又比如“没有”,她一定说“不有”,因为“没”“殁”同音,是绝对不能说的。这都是她小时候外婆教她的。

冬天的夜晚,我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听母亲讲《宝卷》上“落难公子中状元,私订终身后花园”的故事。讲到男女相悦的爱情场面时,母亲双颊泛起红晕笑靥,仿佛是在叙述自己的恋爱故事呢。讲着讲着,她便会低低地唱起来,像吟诵一首古诗,声音十分悦耳。每一首词儿,我都耳熟能详,却是越听越想听。我至今牢牢记得她唱的《十八岁姑娘》:

十八岁姑娘学抽烟,银打的烟盒儿金镶边。不好的烟丝她不要抽,抽的桔梗兰花烟。姑娘河边洗丝帕,丝帕漂水水生花。“撑船的哥儿帮我挑一把,今晚到小妹家里喝香茶。”“我怎知姑娘住哪里?”“朱红的门儿矮墙里,上有琉璃瓦,下有碧纱窗,小院角落里有株牡丹花。”“姑娘呀!我粗糠哪配高粱米,粗布哪配细绸绫。”“阿哥阿哥休这样讲,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山林树木有高低。”

现在看看这段词儿,当年农村少男少女的恋爱,不也非常热情奔放吗?

月亮好的夜晚,母亲就为我唱《月光经》。她放下手中的活儿,双手合掌,一脸的肃穆神情,《月光经》的词儿是这样的:

太阴菩萨上东来,天堂地狱九层开。十万八千诸菩萨,诸位菩萨两边排。脚踏芙蓉地,莲花遍地开。头顶七层宝塔,月光娑婆世界。一来报答天和地,二来报答父母恩,三来报答阎罗天子地狱门。弟子诚心念一遍,永世不入地狱门。临终之时生净土,七祖九族尽超生。

母亲闭目凝神,念完一遍,俯身拜一拜。那份虔诚的尊敬,充分表现了母亲坚定的宗教信仰。其他还有《干菜经》、《灶神经》,每一首经的音调,都给人一种沉静稳定的力量。每一首经的词儿,也都令人回味无穷。例如《灶神经》中最精彩的句子:“不论荤素口,万里去修行,八月初三卯时辰,手做生活口念经。一天念得三四卷,胜过家中积金银。黄金白银带不去,只带灶神一卷经。”细细咀嚼,使你安心知足。这也许就是母亲能一生安贫守拙、淡泊自甘的主要原因吧!

母亲最后总是以一首《孩儿经》催我入梦:

孩儿孩儿经,亲生孩儿有套经,抱在怀中亲又亲。轻轻手儿放上床,轻轻脚儿下踏凳,轻轻手儿关房门。门外何人高声喊,摇摇手请莫高声。只怕孩儿受惊哭,只愁孩儿睡不沉。孩儿带到一周岁,衣衫件件破前襟。孩儿养到七八岁,请来老师教诗文。孩长到十七八,拜托媒人来说亲。娶了亲,结了婚,亲爹亲娘是路人。有话轻轻讲,莫让堂上爹娘得知音。爹娘吃素凭你面,没块豆腐到如今。娇妻怀胎未满三个月,买来橘饼又人参。爹娘要你买块青丝帕,声声口口回无银。娇妻要买红丝帕,打开银包千两银。

《孩儿经》是我从襁褓之时听起,渐渐长大以后,听一回有一回的深切感受。父亲去世以后,我拜别母亲,去上海读书。孤孤单单住在学校宿舍里,无论是月白风清,或雨暗灯昏的夜晚,我总是拥着被子,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孩儿经》。感念亲情似海,不知何以为报,常常是眼泪湿透了半个枕头。

我虽远离母亲,求学他乡,而多年的忧患,使母女的心靠得更近。我也已成人懂事。想起母亲一生辛劳,从没享过一天清福,哥哥的突然去世,父亲的冷淡与久客不归,尤给予母亲锥心的痛楚。她发过心气痛,咯过血,却坚忍地支持过来。我常常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母亲挣扎着活下去的呢?是外公的劝慰吗?是她对菩萨虔诚的信赖吗?还是为了我这个爱女呢?我夜深靠在枕上读书,常常思绪纷乱,披着母亲为我编织的毛衣,到小小的天井里散步。那时因战事交通阻隔,一封家书常常要一两个月才到达。母亲每封由叔叔代笔的信,都告诉我她身体很硬朗,叫我专心学业。

我毕业以后赶回家中,母亲竟已不在人间。那片广阔寂寞的橘园,就是她暂时安息之所。她生前那么照顾这片果园,她去后,橘子依旧长得硕大鲜红。采下橘子供母亲的时候,不禁思绪潮涌。我打开她的首饰箱,取出那只金手表,指针停在一个时间上,但不知母亲最后一次转发条是在哪一天,哪一个时辰。对母亲来说,时间本来就是静止的,在她心里哪有什么春去秋来的时序之分呢?她全副心意都在丈夫和儿女身上。我相信父亲实在是深深地爱着母亲的,这就是她生活力量的泉源。

《丰乳肥臀》

“1995年初春,在故乡一间小屋里,当我在稿纸上写下‘此书献给母亲在天之灵’时,我的眼睛里已经饱含泪水……我心里想,此书不仅是献给我的母亲的,也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莫言 著

本书通过高密东北乡一个家族诸成员的起落还原了近代中国一个世纪间动荡起伏的历史进程。书中的母亲宛如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命运多舛,而她生养的众多儿女构成的庞大家族与各种社会势力、民间组织及癫狂岁月下的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的联系,并不可抗拒地被裹挟卷入政治历史舞台。各色力量间的角逐、厮杀在家庭内部展开,继而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显示出鸟儿吐哺般的深情。这部气势恢宏的巨著长达五十余万字,酝酿十余载,却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倾泻而成。

《盛开于繁花的季节》

林清玄送给孩子的文学花园和有情宝殿

领略大家的文学风采,研习大师的创作法门,感悟生命的珍贵与精彩

作者:林清玄

《盛开于繁花的季节》分四辑编排,每辑精选林清玄散文十多篇。第一辑“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以“成长”为主题,所选散文或赞颂顽强的生命、勇敢的追求,或引导自我认知,或讲授成长原则。第二辑“家家有明月清风”以“情义”为主题,所选散文或讲述父母子女之间、兄弟之间的真挚亲情,或讲述生活中与偶遇之人的可贵缘分,或讲述与小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第三辑“阅读故乡的一百个方法”以“家园”为主题,所选散文讲述乡人、乡情、乡谊,寻觅家园对儿童人生底色的深远影响。第四辑“思想的天鹅”以“哲思”为主题,所选散文或探讨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或思考世界的多元性、对立统一问题,充满奇妙睿智的哲理。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

入选百班千人2022年全国学前及中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

“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

作者:琦君

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饱含了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琦君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从而见出人性的深度。她以真善美的视角,将这些回忆当成洗涤心灵的巡礼,把满腔思念、一片至情,熔铸到每一篇作品之中。梁实秋曾评价琦君,认为其成就不能低估。著名学者夏志清则认为,琦君的一些名篇,即便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无愧色。

《老妈有喜》

不惑之年的二胎母亲与青春期女儿的共同成长史

我不是完美的小孩,所以,你也不必是完美的母亲

2018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十佳数字阅读作品

作者:蒋离子

小说主要讲述不惑之年的许梦安意外怀上二胎,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她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李云阶,也经历着内心的波澜起伏。这段历程,让李云阶成长,也让许梦安对婚姻和亲子关系有了新的认知,还让许梦安的丈夫李临意识到了丈夫和父亲这两个角色对家庭的影响。

《妈妈的苹果树》

感人至深的告白,给孩子的生命教育经典

启发孩子尊重生命、理解死亡、珍爱生命、拥抱生活

入选2022年“儿童文学新书榜”推荐作品、亲近母语分级阅读书目(0—12岁)·2022年版、国际儿童读物联盟2020年度荣誉榜单、德国 “最适合年轻读者的7本书”之一。

【德】斯蒂芬妮·霍芙勒 著 程玮 译

妈妈去世的那一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天。苹果在树上散发着成熟而甜蜜的香味。即便是一个不喜欢吃苹果的人,也想去摘一个苹果。可是整个家庭像妈妈的心脏一样停止了跳动,本和弟弟、爸爸将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是一场需要反复温习才能说出的告别。当珍爱的人有一天突然离我们而去,那些被留下的人该如何处理对爱、愤怒、恐惧、失落等难言的情绪。这是一本充满慰藉、勇气和希望的生命之书,在轻松与温馨中领悟生与死的含义,懂得爱的人永远会陪在我们身边。

《想念梅姨》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童书

国内“资深翻译家”、2011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文俊经典译本

“我要梅姨的光辉照耀到我们,告诉我们,她的日子过得非常好,比我们所能想象到的任何情况都要美好。”

(即将上市,敬请期待)

【美】辛西娅·赖伦特 著 李文俊 译

孤女小夏自从被梅姨夫妇收养后,一家三口在弗吉尼亚州法耶特县的深水镇度过了六年的幸福时光,然而一切的快乐却因为养母梅姨的突然离世戛然而止。此后的半年,小夏和欧伯都陷入了对梅姨的深深思念之中,无法自拔。幸而,小男孩克莱斯图的出现,给这个夜一般沉寂的家庭带来了活力,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深深打动了小夏父女俩。虽然,欧伯和小夏最终未能实现与梅姨的“再次见面”,但却领悟到了灵魂交流的真谛,重拾了快乐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