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能够带着纠结活着,是“成年人的条件”

能够带着纠结活着,是“成年人的条件”

朋友给小芭发来一句话:

能够带着纠结活着是“成年人的条件”。

我第一反应是:是河合先生的话吧。他总说这样让人会心一笑哭笑不得恍然大悟的话。

朋友回:对。看他的书,我觉得我被治愈了。我买了纸质版,觉得还可以再读一遍。今年因为焦虑也好,因为恐惧也好,逼着自己看看书,反而已经读了几本。

五一假期窝在家里,也是读书的好时机。来不及买纸质书,可以在读书类APP找电子书。例如下面这三本非常适合父母、老师读的书在“微信读书”APP就有: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河合隼雄 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 著

《别逗了,费曼先生》R·P·费曼,R·莱顿 著

来读几段河合先生的话:

真正想养好孩子的话,难免会出现很多麻烦事,让人烦恼不已,又困惑不解。我们这些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也一样,要是从来没有经历过迷茫,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困惑,还真做不了心理咨询。

人们都觉得忍耐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实在太让人难受了,所以常常试图去避免烦恼和纠结,迅速选择一种结论了事。“我没有错”,“是我这个当妈的错了”,像这样轻而易举下结论的确方便又简单。

家庭这个地方,融汇着父亲和历史和母亲的历史,所以在根本上就存在着如何调整两者矛盾的问题。能够让人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到内在的纠结,这也是家庭的意义所在。

内心怀揣着很多纠结的同时,有能够有耐力忍受下去,这就是我所定义的“成年人”。

节选自

能够带着纠结活着,是“成年人的条件”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作者: 河合隼雄

译者:张日昇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出版年: 2020-10

附两个问答:

Q

老师,孩子马上6周岁,喜欢跟女孩玩儿,即使跟好哥们玩儿兴致正浓,一看到常跟他玩儿的那个小女孩,立马就跟着小女孩去玩了,这种情况正常吗?看着别人家跟同性别的玩的多,很少有跟我家似的,更倾向于跟女孩玩儿!该如何引导!

小芭答:正常,而且在小芭看来这是一种深情。引导的话,就是不要禁止他和女孩玩,同时也创造一些和男孩玩的机会,例如约着男孩家庭一起去爬山。

Q

家长问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孩子回答不知道。

小芭答:孩子说的是实话,他还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意识地去概括去思维总结自己学了什么,这不代表他在幼儿园什么也没学什么也没干。

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可以通过观察他玩什么、说什么,通过在吃饭时、在闲聊时聊你自己一天下来干了什么或者看到的趣事,引发孩子想到自己干的某件事、看到的某个情况并讲给你。

● 题图为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