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夠帶着糾結活着,是“成年人的條件”

能夠帶着糾結活着,是“成年人的條件”

朋友給小芭發來一句話:

能夠帶着糾結活着是“成年人的條件”。

我第一反應是:是河合先生的話吧。他總說這樣讓人會心一笑哭笑不得恍然大悟的話。

朋友回:對。看他的書,我覺得我被治愈了。我買了紙質版,覺得還可以再讀一遍。今年因為焦慮也好,因為恐懼也好,逼着自己看看書,反而已經讀了幾本。

五一假期窩在家裡,也是讀書的好時機。來不及買紙質書,可以在讀書類APP找電子書。例如下面這三本非常适合父母、老師讀的書在“微信讀書”APP就有: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河合隼雄 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羅伯特·戴博德 著

《别逗了,費曼先生》R·P·費曼,R·萊頓 著

來讀幾段河合先生的話:

真正想養好孩子的話,難免會出現很多麻煩事,讓人煩惱不已,又困惑不解。我們這些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也一樣,要是從來沒有經曆過迷茫,也從來沒有遇到過困惑,還真做不了心理咨詢。

人們都覺得忍耐内心的痛苦和糾結實在太讓人難受了,是以常常試圖去避免煩惱和糾結,迅速選擇一種結論了事。“我沒有錯”,“是我這個當媽的錯了”,像這樣輕而易舉下結論的确友善又簡單。

家庭這個地方,融彙着父親和曆史和母親的曆史,是以在根本上就存在着如何調整兩者沖突的問題。能夠讓人通過親身體驗學習到内在的糾結,這也是家庭的意義所在。

内心懷揣着很多糾結的同時,有能夠有耐力忍受下去,這就是我所定義的“成年人”。

節選自

能夠帶着糾結活着,是“成年人的條件”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作者: 河合隼雄

譯者:張日昇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湛廬文化

出版年: 2020-10

附兩個問答:

Q

老師,孩子馬上6周歲,喜歡跟女孩玩兒,即使跟好哥們玩兒興緻正濃,一看到常跟他玩兒的那個小女孩,立馬就跟着小女孩去玩了,這種情況正常嗎?看着别人家跟同性别的玩的多,很少有跟我家似的,更傾向于跟女孩玩兒!該如何引導!

小芭答:正常,而且在小芭看來這是一種深情。引導的話,就是不要禁止他和女孩玩,同時也創造一些和男孩玩的機會,例如約着男孩家庭一起去爬山。

Q

家長問在幼稚園學了什麼?孩子回答不知道。

小芭答:孩子說的是實話,他還不能像成人那樣有意識地去概括去思維總結自己學了什麼,這不代表他在幼稚園什麼也沒學什麼也沒幹。

要了解孩子在幼稚園學了什麼做了什麼,可以通過觀察他玩什麼、說什麼,通過在吃飯時、在閑聊時聊你自己一天下來幹了什麼或者看到的趣事,引發孩子想到自己幹的某件事、看到的某個情況并講給你。

● 題圖為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劇照。

孩 子 是 腳,教 育 是 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