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要打小孩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离我们很远吗?

并不。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地区儿童遭受肢体虐待的发生率达到 41.2% 至 67.3%。

不要打小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另外,暴力绝不仅仅是肢体暴力,也包括情感或精神暴力、性暴力以及忽视。

经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遭受虐待、甚至只是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要比没有相应经历的孩子,在青春期有更突出的心理问题。比如更容易产生自卑、懦弱、抑郁的情绪。

如果成长过程中,长时间处在这种情绪下,还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和自虐等行为的出现。

不要打小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不仅如此,经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老师采取了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就等于给孩子了一张可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许可证」。

未来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也很可能会模仿这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遇到的不顺心事或者是挫折。

在生活中,针对儿童的暴力往往不能被及时制止,甚至无法被发现。这是因为儿童是弱势群体,很难发出求救的声音;而很多人也会觉得,「管教孩子」是别人家的事。甚至很多打骂和虐待,还借着「打你是为你好」名义。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一次一次不断重复,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施暴者,止住暴力的循环。

此外,及时地发现并制止身边的家庭暴力、儿童虐待,也是很重要的举措。

临床数据库 Uptodate 上总结了几类可能提示一个小孩受到虐待的表现:

巴掌、要带、绳索环和其他形状的瘀斑;

烟蒂、熨斗、铲和其他形状的烧伤;

还不会走路的儿童身上出现瘀斑、长骨骨折;

躯干、耳部、颈部出现瘀斑;

......

如果你在一个小朋友身上发现以上现象,希望你可以主动向 TA 伸出援手,问 TA:你身上的伤是怎么弄的呀?

如果是直接目击到儿童虐待,希望你可以阻止施暴或留存证据(如拍照),并且向公安部门求助。

无论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还是虐待,暴力就是暴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人的出气筒。

4 月 30 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我们希望:

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策划制作

策划:Deanna | 监制:Feidi,Eric

插图:见标注 | 封面图来源:丁香设计团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