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甘于寂寞——朱谦之与徐梵澄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楚水

2006年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徐梵澄文集》出版座谈会,16卷皇皇巨著,赫然于主席台上,让人愕然,更有趣的是:

“徐梵澄是谁?”

甘于寂寞——朱谦之与徐梵澄

----不仅年轻学人不知道,中年学者不知道,就算资深的老专家中,知道的也不多。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竟然鲜为人知,简直太不可思议。徐梵澄----这位长沙学子,早年曾师从毛泽东主席,学习地理。192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写《谈谈复旦大学》,投稿于鲁迅主编的《语丝》,因而结识鲁迅先生,倍受赏识,亦算学生辈份。后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成为研究尼采的专家。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讲学达27年。1978年底只身一人回国,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推荐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安静的甚是寂寞”徐梵澄先生,一直尝试以“精神哲学”重新阐释古典,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甘于寂寞——朱谦之与徐梵澄

----这位对梵文、特别是对印度学研究不在季羡林、金克木先生之下的老先生,在2006年前,至少我沒有听说过该人,也沒有听季羡林先生提及过他。只是后来,也仅仅是从刘海粟先生的老秘书----著名美术评论家柯文辉先生那里听说过《徐梵澄文集》出版的艰难,就像一位虔诚的苦行僧,朝圣于漫漫长旅,承受寂寞,就等于享受寂寞,而寂寞一生。

其实,长徐梵澄10岁朱谦之亦类似之,如果不是长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与杨开慧长沙女中的同学杨没累,隐居杭州西湖而尝试精神恋爱,朱谦之先生也已经几乎被人忘记了。这位新中国成立后,也曾经与季羡林老先生共同执教于北京大学的朱谦之老先生,我也没有听季羡林老先生谈及过他。可能是朱谦之先生侧重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之研究,后来,又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缘故,至少,在北大朗润园13公寓,没有朱谦之先生的身影。但其著作等身,1899年出生的朱谦之先生,年龄上也是季羡林先生的前辈。

甘于寂寞——朱谦之与徐梵澄

甘于寂寞的人,其实,需要某种精神秉赋,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承受寂寞,享受寂寞,才能在寂寞中成长而完成,如席慕蓉《一株开花的树》,难道不是?其实,寂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