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彦平:南沙发展评估有“两本账”,达成国家战略定位使命更加重要

作者:王琦 785

视频加载中...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珊 南沙报道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南沙被赋予了“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使命。对于一个面积仅803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南沙应当如何完成好承载国家级战略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任务”?

“南沙的自我发展评估是‘两本账’,一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另一本可能更加重要,即是否达成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的使命。”12月14日,第三期“南沙观察家沙龙”活动在广州南沙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彦平在会上说道。

刘彦平认为,南沙成为国家级重要平台始于2012年获批国家新区,后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被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定位逐步提升。2022年《南沙方案》发布后,南沙的国家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到“面向世界”的高度,“国家对南沙在全国战略版图中的独特地位的强调和重视,远远超过对南沙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视。所以,南沙对自己的战略定位的细化评估,要进一步重视起来。”

围绕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产业链

在《南沙方案》“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的指引下,近年来南沙按照“港产融合、以港兴业”思路,依托华南最大的综合性枢纽港,正规划建设以龙穴岛为核心区的临港经济区。目前,南沙拥有华南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枢纽港,通达全球400多个港口和城市,临港产业方面,南沙汽车制造业产值超2000亿元,形成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集聚超1000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

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海港篇)2023》,2022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箱,分别排在全球第五、六位,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其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深圳港和广州港在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广州港主要在门户枢纽功能强化、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作业效率与服务水平提升、港城联动发展等方面亮点突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彦平分享近期对南沙临港经济发展动态的观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团队集聚南沙,南沙在深海科技、深空科技等围绕海洋产业的基础科技方面的研发、研究力量雄厚,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关键节点,应围绕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产业链。

具体来看,南沙可以从产业定位和产业生态两方面入手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

在产业定位上,南沙应以建设未来海洋城市标杆为目标。“未来”意味着“科技、绿色、创新以及海洋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具体有三个定位支撑,一是南沙未来应该建成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以形成大工程集成研发为核心标志,二是建成大湾区未来海洋新城,通过前沿科技提升航运、贸易、金融、数字枢纽能级,集聚人才、资本、创新主体,三是建成大湾区滨海生态城市,临港经济不仅是产业,还应延伸到传承千年文化,彰显南沙城市文脉肌理,布局产城人文整体建设,吸引全球人才群落集聚,共建创新引领、要素聚集、空间集约、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具体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来看,南沙临港经济涉及产城融合、产业体系、产业融合、协同创新、金融集聚和人力资源等系统性的培育壮大。

结合“面向世界”新定位提出三个探索方向

“首次提出‘面向世界’的定位要求,这个对南沙的挑战非常大。”刘彦平分析,结合公众预期、社会预期,重新梳理南沙的国家战略定位。

在刘彦平看来,第一,南沙作为国际经贸规则对接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应在自由贸易、金融、法律等领域的规则政策对接开展研究,进行压力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这对于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南沙应该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与国际交流的中心节点。第三,南沙应利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拓宽枢纽港的外延,包括物流港、人才港、交流港等。

“对于南沙战略定位的实质支撑,我真正想说的是要加强南沙和内地的合作,这点非常重要。无论我们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区域,以及面向世界的协同港澳,拓展和内地(相对于港澳地区)的广泛联络与合作是增加南沙城市价值、地区价值乃至大湾区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策源。”刘彦平强调。

对于如何加强南沙与内地合作,他建议,一是打造南沙与内地区域合作的数据信息平台和要素共享平台。包括推进南沙与国内合作区域在招商、投资、贸易、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共享,探讨建立南沙与内地区域共享的产权交易市场、商品物流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搭建针对区域合作的信息、咨询、人才、技术、加工、中介、调剂、融资、孵化、指导、结算等共用平台,积极推动创客、创业、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聚,服务南沙及合作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南沙及周边地区的公共接待资源共享,服务南沙与内地区域的友好合作和往来。

二是打造主题活动服务平台。包括依托相关片区、园区、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等力量,共同搭建平台,打造若干主题活动,来统领和带动南沙与内地区域合作的活力和凝聚力。特别是针对投资、旅游、外贸、物流、文创乃至创新创业等需求,积极开展参访、论坛、大讲堂、研讨会、展览会等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内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面向湾区与世界的南沙合作中来。

三是积极对接现有区域合作平台,提升南沙与内地区域合作工作效能。借助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比如长三角、长中游、长株潭、京津冀、东北、成渝等业已形成的多层次区域协调制度,加强合作,也将有助于南沙建立更加富有成效的区域合作。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新城、一个新区的发展一般要30年才能够达到初步的成熟。南沙才发展了10多年,未来可期,而且10多年已经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绩。”刘彦平表示,“相信南沙作为信息枢纽和大湾区重要的区域治理中心的形象会逐渐浮出水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