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月新车上险量观察:警惕基本盘用户大量流失

3月新车上险量观察:警惕基本盘用户大量流失

注:本文所有“销量”数据均出自新车交强险购买数,数据来源:“乘用车销量查询”公号。

上险量不同于乘联会所披露的“批售量”,批售量是只要车出了工厂就都算,但是上险量则是反馈新车是否到达消费终端并完成购买的实际销量。

看完3月新车上险量数据,我内心的感触只有一个:大为震撼。

1、哈弗H6的销量已经从1月份的超过4.2万台,跌到了3月份的1.4万台。如果说2月份H6还能以接近1.7万台的销量继续坐稳燃油车SUV销量冠军的宝座,那么在3月份,不仅Model Y继续蝉联总体SUV市场第一,燃油SUV方面,本田CR-V以接近2万台夺冠。比亚迪宋PLUS DM-i紧随其后,比H6上险量多出2000多台。长安CS75和H6的差距,也只有30台。

3月新车上险量观察:警惕基本盘用户大量流失

2、轿车方面,排名第一的依然是“数不清已经冠军多少个月了”的宏光MINIEV,当然很多品牌会刻意忽略这台车。但你能想象比亚迪秦比朗逸、卡罗拉都卖得多么?和轩逸也就差200多台。

3、新能源方面,比亚迪算是赢麻了。3月上险量超过10万台,差不多等于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TOP 10中,包括比亚迪在内,六成属于我们以前所说的“传统车企”,值得欣慰的是,除了特斯拉,优等生全是中国企业。

3月新车上险量观察:警惕基本盘用户大量流失

4、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全面落后,排名最高的上汽大众3月新能源车上险量7142台,但不容小觑的是整个大众品牌,南北大众加起来在新能源车销量上接近1.4万台,遥遥领先于其他合资品牌。如果单纯按照品牌来分的话,完全可以排进前十。

5、3月新车上险量城市方面,成都在3月份汽车销量第一,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二。上海因为疫情原因在新车销量方面落后,但在新能源车方面的销量仍然位居榜首。

之前在月初探讨消费下滑的时候,我曾经说过汽车消费在入门工具车上受到的影响将更为明显。这一点我认为不仅在哈弗H6身上得以应验,事实上并不是H6跌落神坛——而是入门工具车用户在大面积流失。

1月份,燃油车SUV冠亚军哈弗H6加上长安CS75,销量共计73967台。到了2月份,这个数据急剧缩减,变成了28960台,3月份,进一步跌到了28058台。

3月新车上险量观察:警惕基本盘用户大量流失

为什么拿这两款车来做参照?从数据上,H6和CS75是2021年的SUV市场冠亚军;从用途上来看,这两款性价比久经考验的工具型SUV车型堪称中国SUV市场的“压舱石”,要知道,这两款车的消费者大多是首次购买、属性更偏向于生产工具,他们也最能反映出市场基本盘的消费活力。

轿车方面,两款“压舱石”车型轩逸和朗逸的情况要略好于SUV市场:1月销量合计91351台,2月份49700台,3月份47912台。入门轿车相对SUV而言,工具属性要相对弱一些。但同样可以看到:入场的消费者在明显减少。

3月新车上险量观察:警惕基本盘用户大量流失

除了基本消费盘在萎缩之外,SUV市场上另一个讯号则在于消费者已经开始转向新能源车型。事实上,3月份宋PLUS DM-i这个销量成绩相比去年年底还是略有下降,只是放在整体下滑的区间市场中显得相对稳健,这证明目前消费端的压力,在燃油工具车上表现得最明显,而对于新能源改善车,则更能承受得起压力。

对于中国SUV消费市场来说,宋PLUS DM-i可能会是一款很有样本价值的车型,一方面,它在排行榜上的位置,有可能是下一代“神车”;另一方面,从价格带上来看,它也是基本消费市场整体向上的风向标。

3月新车上险量观察:警惕基本盘用户大量流失

但不管怎么说——2022年,提振消费市场活力已经是重中之重了。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如果靠GLC这样的高端车型来“压舱”是不可能想象的。如果基本盘继续迅速萎缩,从长远上来看,整个链条上都不会有太多赢家。

而从城市上来看,成都能够成为2022年最具新车消费活力的市场,一方面源于成都一直都是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第二大的城市,也就是说存量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成都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使然——作为一个不限蓝牌的城市,绿牌车也能卖到全国第二,这是其他城市不能想象的。

但更重要的,我认为是进入2022年之后,成都没有受到疫情的过度冲击,既没有影响市场情绪,也没有影响终端消费。而这一点,会是4月份甚至5月份对于上海市场最大的考验。

3月新车上险量观察:警惕基本盘用户大量流失

我们一直在说消费升级,但是如果没有起点、没有基本盘,升级又从何而来?2022年从1月份到3月份,头部车型的销量急剧变化,加上城市样本的凸显,我们清楚看到汽车消费的下滑势头。叠加供应链的各种因素、停产的各种因素,2022年上半年,大多数企业和经销商都不会太好过。

在等待政策提振消费信心的同时,我想我们首先不要去唱衰尤其是长城、长安这样的品牌,因为他们所面临的,不是企业和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体消费市场的问题;不是他们在独立下跌,而是以他们为代表,整个基本盘用户在流失。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汽车市场“低垂之果”可以轻易获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无论是比亚迪的全面进击,还是新能源车渗透率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提升,这一切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需要企业在战略布局上的远见,以及对新能源车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

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高垂之果”的时代已经来临。问题在于:你还能跳得起来么?你想不想跳?什么时候你才开始起跳?

下一篇,我们将针对中高端细分消费市场来看趋势。敬请关注。

文|赵小查

图|网络

前沿资讯 原创观点

最有逼格的原创型汽车新媒体品牌

新浪微博:@驾仕派

驾仕派现已入驻各大媒体平台

日均全网浏览量超过1,000,000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