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双减第9个月,躺平的家长开始失眠了

双减第9个月,躺平的家长开始失眠了

图 | 三十而已

文 | miki粥

人到中年要珍惜睡眠,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朋友圈搞到失眠。

前一阵有个朋友失眠了,给我发消息问:

小孩会因为家庭的安排和设计,而出现很大的区别吗?

01

起因是她朋友圈里有个厉害的妈妈,特别擅长给小孩做各种规划。

小孩不喜欢练琴,三岁强按着头开始启蒙小提琴,咿咿呀拉到了五岁,当妈的突然说自己终于可以开始下「狠手」。

手有多狠不知道,但在她为小孩精心准备的人生里,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项日常而已。

艺术培养是一个系列,从做蒙德里安的三色画到参加珠宝设计沙龙,还有服装设计公司的参观,加3D打印亲身体验。

夹杂着科学和商业沙盘、思维训练,去内蒙做植被调研,都要带着高大上的课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构」。好像不搂草打兔子,就委屈了自己手里这杆小镰刀。

双减第9个月,躺平的家长开始失眠了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当妈的精心为小孩挑选着那些充满高级感的、脱离低级趣味的爱好,不考虑成本,只要求优雅、精致,起名媛的范儿。

按这个思路做一份运动项目规划,那必须是高尔夫和网球,学个马术都是不一般的盛装舞步。

看得朋友目瞪口呆。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左手拿红宝,右手拿工兵铲的小孩,对商业、哲学、价值观的问题对答如流…

同样都是养小孩,她不是没那个钱,也不是没有时间。好歹也是名校毕业,该用知识铺出一条鸡娃康庄大道,让小孩少走弯道的,可怎么就是比不上别人用心?

好巧不巧,正当她心怀愧疚,一篇更刺激的文章丢过来,讲了一个妈妈陪着小孩去骑自行车,还不忘做浸润式大语文,加思想品德课…

双减第9个月,躺平的家长开始失眠了

她说,如果是小孩会觉得,不烦吗?骑个车还这么多道理。

但作为一个妈妈,就会反思:我是不是没有尽力?人家带小孩骑车,看见天桥下的车河「川流不息」,爬坡「逆水行舟」,能积累成语、塑造价值观,自己却只能为小孩傻呵呵地玩做助攻…

纠结啊!别人都在见缝插针地加料,我到底要不要给小孩做规划?

02

要不要做规划,取决于做这件事有没有用。

现在喜欢规划的家长真不少。普通的一点是三岁唐诗四岁奥数五岁琴棋书画,学的好坏并不纠结,重点在于别人都在花钱我也不能落下;

高阶一点的妈妈另辟蹊路,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烘焙我就要珠宝设计;别人海边挖沙,我就要升华,弄一套「海洋生态平衡」科学课;。

最高级的咱们也都在新闻里见过了,他们觉得小孩开阔眼界要趁早,有800万都不买房了,拖家带口地去周游列国。

一个个被精心规划过的小孩,就像潜伏在妈妈圈里的天山童姥:

五岁足迹遍布七大洲。背得出上百首唐诗宋词,说一口伦敦味儿的英语,还能上山下海做科考,师从世界级名家设计珠宝…

一点都不带夸张的。

有次我参加顺义妈妈的年终大Party,教亲子舞蹈的是个美国老爷子,70多岁还精神奕奕,超有煽动力。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妈妈们从百老汇请来的,导过许多歌舞剧。

学习的过程确实受益。大师有大师的手段,糖衣夹着炮弹,半小时就让一群菜鸟变得训练有素。妈妈们超级投入,小孩玩得也挺高兴。

可又怎么样呢?一次浅尝辄止的尝试,曲终人散,大师回了美国,我们继续平凡的生活。我也问小朋友,你喜欢不喜欢音乐剧?她说喜欢。要不要去学?不要去。

喜欢和热爱距离那么远,鸡娃一个项目还少不了爹妈代劳:

送去学做咖啡拉花没有手劲儿,恨不得全程协助孩子把旋钮打开;送去做珠宝设计又想小孩能有什么品位,手把手带着才能出作品。

对着一个个近乎完美的成品拍照P图,心潮澎湃,终于又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我没有让小孩的时间白白荒废掉。

这些密不透风的规划,孩子多半是没有发言权的,都是当父母的一厢情愿,用自己的喜好和经验不断加料,熬稠小孩的时间,最后只是完成了一次自我感动。

这实在不像是养小孩,像在倒模出一个想象中的自己。

听的、看的、想的都规定到了时刻表,一切只需照着做。你以为避免了小孩走弯路她会感激你,可谁会喜欢像提线木偶一样被吊打的人生?

闹着减脂的我们逼自己运动,不惜花掉几万块请私教逼自己点卯。健身房是去了,但每次深蹲都凑数,一到难度动作就划水,健身馆里凹个造型就算打卡,有目的运动,总是屡次败北。

所以,越努力规划越没用,一切过犹不及。

03

肯定有人不服气,你看别人家冒尖的那些小孩,吹拉弹唱文武双全,哪个不是被爹妈精心规划出来的?

看着好像是这样的,但实际上逻辑说反了。并不是因为精心规划才成功,而是因为成功了你才会去研究那些路子。

优秀的小孩哪个没有两把刷子?但成功能规划出来吗?那真未必。

教育结果不一样,大多不是因为精细规划,而是家庭环境有差异。

之前认识一个从清华读到斯坦福博士毕业的姐姐,养了两个小孩,在国内选学校也没有选到公立四大国际部——藤校直通车,结果还是一个读的是剑桥一个上的是芝加哥。

她周围日常交往的朋友,不是清北就是藤校毕业,都是一水的高智商。养出的小孩就算逼得爹妈吐槽成渣,最后读到的学校,最差也是美国前50的学校。

圈子决定了视野,视野决定了资源。她生活的圈子,教育的底线,是很多普通人拼尽全力都碰不到的天花板。

收入和父母学历水平差不多的家庭,只要不极端,极端鸡娃或躺平,最后教育出来的小孩都不会差太多,这叫殊途同归。

别看清北的教授天天哭着喊着「认命」,高知二代早都具备了站在爹妈肩上的基础命,剩下的都是圈里斗。

所以,你规划到分钟又能怎样?

三岁背百首古诗,四岁会算九九乘法表。爹妈觉得好骄傲,自己用毕生的经验为小孩提速,让他们可以少走多少弯路。但诗词背完,圆周率默到100小数点后一百位…之后呢?

高知家庭的父母随随便便拿出一本罗马帝国史从头讲到尾,我们还是只配掏出扑克牌和小孩一起干瞪眼…

家庭的知识储备太早耗尽,想找个发展方向都找不到,只能靠满档的规划弥补脆弱和焦虑,用「乱拳打死老师傅」。

我原本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每个家庭都有养小孩的自由。

直到有一天,朋友带四岁女儿来玩,聊起自己近期的教育成果突然来了兴致,就要现场表演「两位数加减法」。

小孩吭吭哧哧答不上来,惦记着前一刻和小伙伴玩的游戏。于是一场晒娃演出翻了车,看得我非常尴尬。

朋友觉得没面子,铺垫起得太高调,数学居家鸡半年就达到二年级水平,怎么能允许这种失败呢?于是带着揶揄的笑容批评小孩,怎么那么笨?

答不出来不准玩。小孩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还得忍住使劲想,终于得到了一个让朋友满意的答案,才得到了释放…

我真的被这顿操作惊呆了。之前认识鸡娃家长很多,不过都是群里晒奖项、圈里秀照片。明里暗里夹枪带棒,但都是爹妈的厮杀…

这是第一次现场看人鸡娃,连消带打于心不忍。所以当朋友好心说帮我把儿子的数学鸡一下的时候,我连连摇头,谢绝了。

五岁学会两位数加减能怎样呢?又不指望普娃进北大数院,进了可能也是死路一条,如果和天才的差距是黑洞,那得祭出女娲娘娘才能补上这天啊。

规划不是不能做,但要有呼吸感,教育这件事,大力出不了奇迹。

养小孩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精密的工程。不可能你让他走一个格子,他就真走一个格子,他又不是一块表。

我儿子就经常被老师吐槽,讲得再多,他也要按自己的脑回路。

所以我早早放弃。与其每天自虐一样地去做资源合缝,还不如放手让他痛快地去踢球、游泳、滑冰、滚雪球、玩泥巴…

看着那些没被驯化过的野时间,被这个幼儿园小朋友大肆挥霍,我真的一点儿都不觉得浪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