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经典解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手稿本·叁叁》中论及诗词所表现的境界问题,成为后世评价诗词的重要参考。王国维对词的分析鞭辟入里、融会贯通,通过解析宋词的著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宋词的极大魅力。

经典解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舍弃了“我”在词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作用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不在于作品中是否包含了“我”这个主体的存在,它舍弃了“我”在词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抛却了“我”的主观标的,类似于文学写作中的“全知视角”,有上自下的“俯视”万物。但这样的“俯视”中却包含了“物”与“我”的关系——“我”观察“物”、“物”作用于“我”的情感特征和审美范畴。这就是王国维认为的宋以来的诗词的极大成就。

王国维原文如下: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经典解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的表达,分别出自欧阳修《蝶恋花》和秦观的《踏莎行》,词的意境里包含了作者对“花”和“秋千”借以情感寄托的表达,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情感。“花”蕴含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秋千”有勾起了作者的回忆和思念,让客观的“物”寄托了人的感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分别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和元好问的《颖亭留别》。这是王国维最所尊崇的“无我之境”的诗词一类。这一类的诗词在王国维看来,是“物”与“我”的相容和化境,达到了作者和所借以描述的实物的融汇,王认为这是诗词作者的作词水平的象征。

有个人问佛陀的弟子:佛陀故去,是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是同时存在还是不存在?还是不会继续存在、也不会不再存在?佛陀的弟子带着疑问寻求佛陀解答,佛陀说,上面的几种都不是正确的问题。佛陀用莲花做比喻,荷塘中的莲花是由阳光、空气、水、泥潭、莲花的种子组合起来了,有了这些成分,也就有了莲花;没有组合成分,也就没有莲花,莲花不是独立存在的,莲花是依存因缘存在的。佛陀说,他也和莲花一样“如是”产生,“如是”消失。更准确的表达是“无所从来”和“无所去者”。

经典解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在诗词里,看不出是描写“物”还是表达“我”。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能代表这类作品的特征,似乎有人的行为表达,但更多的是在“无心”和超脱自然的状态下,性情的自发流露,“南山”亦并不是物的南山,它在诗词里是“心”向“远方”的拟物和归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