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白蕉

临《兴福寺半截碑》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提到白蕉,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其萧散、飘逸一路的行草书,但最能代表白蕉书法高度的,当属其晚年的草书作品。一般认为,白蕉学书经历了由楷书到行书,再逐渐到行草、草书这样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在白蕉的存世书作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尽管白蕉早年的楷书作品我们极少见到,但从相关记载来看,白蕉曾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两家下过极大工夫,并由此上溯锺繇、王羲之,由“平正”追“险绝”,从跌宕转疏淡。

今天,我们欣赏白蕉临《兴福寺半截碑》。开元九年(721),兴福寺僧人大雅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兴福寺碑》。这件碑刻出土于明万历年间,由于出土时仅存下截三十余行、七百多字,故又称《兴福寺半截碑》。

白蕉·临《兴福寺半截碑》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在《兴福寺碑》刻成一千两百多年后,1941年的深秋,白蕉以《兴福寺半截碑》拓本为底本,通临了残存的这七百余字。

实际上,在对“二王”的理解方面,白蕉创作于40年代的作品已经深得时人认可——但从这件临作来看,似乎白蕉对王羲之书风的传达尚缺乏潇洒、自在的一面,尤其不具备白蕉晚年作品中那种精熟动人的特质。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半截碑》在反映王羲之书风方面确实不如《圣教序》精确。但作为一个临习的底本,它却为白蕉提供了和《圣教序》不同风格的王字。

从笔画上讲,它粗细匀称而略微松弛,入笔平缓、行笔舒缓;从结构上讲,它缺乏微妙的层次关系,也弱化了笔画间紧凑的呼应关系,但多了几分平和、端正;从章法上讲,《半截碑》弱化了字与字之间的轻重差异,并且极少选用类似《圣教序》里出现的偏于行草书、提按幅度过于夸张的字,但使得整体风格更加统一了。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由于白蕉曾在欧、虞两家均下过较大的功夫,20世纪40年代,白蕉平时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结字修长处似欧、用笔从容处若虞的特点。这件临作的落款大致也属于这路风格,同时它也是通篇唯一明显展露白蕉自我风貌的地方。

当然,白蕉先生在临《半截碑》时忠实于原帖风格、笔笔不苟。一方面出于其学书主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半截碑》的艺术风格是他所认同的、甚至是喜欢的,尽管这个拓本和《圣教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从此作中,看出白蕉临帖功力

邓宝剑题跋

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

在这件临作的后面有一段邓宝剑的跋文,在这段跋文中他对沈尹默、白蕉二位先贤进行了一个比较,他说:

近世沈尹默、白蕉二先生不随世沉浮,以晋唐诸贤为法,终成一代宗匠。纵观书史,最得晋人洒落精微之趣者,非赵子昂与董香光莫属。而沈、白二先生,又堪为一时赵、董也。何以言之?沈氏精严典雅近于赵,白氏清通萧散近于董。沈氏格度可入庙堂,白氏书风多有逸气。逸气本于天然,然非有积学之功则不能极其至。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