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白蕉

臨《興福寺半截碑》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提到白蕉,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其蕭散、飄逸一路的行草書,但最能代表白蕉書法高度的,當屬其晚年的草書作品。一般認為,白蕉學書經曆了由楷書到行書,再逐漸到行草、草書這樣的過程,這個變化過程在白蕉的存世書作中是可以得到印證的。盡管白蕉早年的楷書作品我們極少見到,但從相關記載來看,白蕉曾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銘》)兩家下過極大工夫,并由此上溯锺繇、王羲之,由“平正”追“險絕”,從跌宕轉疏淡。

今天,我們欣賞白蕉臨《興福寺半截碑》。開元九年(721),興福寺僧人大雅集王羲之行書而成《興福寺碑》。這件碑刻出土于明萬曆年間,由于出土時僅存下截三十餘行、七百多字,故又稱《興福寺半截碑》。

白蕉·臨《興福寺半截碑》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在《興福寺碑》刻成一千兩百多年後,1941年的深秋,白蕉以《興福寺半截碑》拓本為底本,通臨了殘存的這七百餘字。

實際上,在對“二王”的了解方面,白蕉創作于40年代的作品已經深得時人認可——但從這件臨作來看,似乎白蕉對王羲之書風的傳達尚缺乏潇灑、自在的一面,尤其不具備白蕉晚年作品中那種精熟動人的特質。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半截碑》在反映王羲之書風方面确實不如《聖教序》精确。但作為一個臨習的底本,它卻為白蕉提供了和《聖教序》不同風格的王字。

從筆畫上講,它粗細勻稱而略微松弛,入筆平緩、行筆舒緩;從結構上講,它缺乏微妙的層次關系,也弱化了筆畫間緊湊的呼應關系,但多了幾分平和、端正;從章法上講,《半截碑》弱化了字與字之間的輕重差異,并且極少選用類似《聖教序》裡出現的偏于行草書、提按幅度過于誇張的字,但使得整體風格更加統一了。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由于白蕉曾在歐、虞兩家均下過較大的功夫,20世紀40年代,白蕉平時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結字修長處似歐、用筆從容處若虞的特點。這件臨作的落款大緻也屬于這路風格,同時它也是通篇唯一明顯展露白蕉自我風貌的地方。

當然,白蕉先生在臨《半截碑》時忠實于原帖風格、筆筆不苟。一方面出于其學書主張,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半截碑》的藝術風格是他所認同的、甚至是喜歡的,盡管這個拓本和《聖教序》之間有較大的差距。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從此作中,看出白蕉臨帖功力

鄧寶劍題跋

鄧寶劍,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

在這件臨作的後面有一段鄧寶劍的跋文,在這段跋文中他對沈尹默、白蕉二位先賢進行了一個比較,他說:

近世沈尹默、白蕉二先生不随世沉浮,以晉唐諸賢為法,終成一代宗匠。縱觀書史,最得晉人灑落精微之趣者,非趙子昂與董香光莫屬。而沈、白二先生,又堪為一時趙、董也。何以言之?沈氏精嚴典雅近于趙,白氏清通蕭散近于董。沈氏格度可入廟堂,白氏書風多有逸氣。逸氣本于天然,然非有積學之功則不能極其至。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