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庭坚书法名帖背后的雅州人

作者:生态雅安
黄庭坚书法名帖背后的雅州人

黄庭坚行书《赠张大同卷跋尾》(局部1)

黄庭坚是书法名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宋史·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其《赠张大同卷跋尾》(标题又作《书韩愈送孟郊序赠张大同》)流传甚广,是其代表作之一。

黄庭坚为外甥雅州张大同书帖

《赠张大同卷跋尾》这幅书法珍品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帖文内容如下:

元符三年正月丁酉晦,甥雅州张大同治任将归,来乞书,适余有腹心之疾,是日小闲,试笔书此文。大同有意于古文,故以此遗之,时涪翁自黔南迁于棘道三年矣。寓舍在城南屠儿村侧,蓬藋柱宇,鼪鼯同径,然颇为诸少年以文章翰墨见强,尚有中州时举子习气未除耳。至于风日晴暖,策杖扶蹇蹶,雍容林丘之下,清江白石之间,老子于诸公亦有一日之长。时涪翁之年五十六,病足不能拜,心腹中蒂芥,如怀瓦石,未知后日复能作如许字否?

此帖被书评家誉为黄庭坚被贬时期的杰作。关于这幅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评述赏析者众多,笔者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介绍这幅书法名帖背后的雅州人,以及九百多年前在这方热土上发生的美好故事,让大家对雅安辉煌的过去有所了解。

此帖创作的时间、地点文中写得很清楚,“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棘道”即戎州(今宜宾)。此帖的获赠人也写得很清楚,是为“甥雅州张大同”而书。“甥”是说张大同乃黄庭坚的外甥,“雅州”是说张大同乃雅州人。

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怎么会有一个雅州的外甥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黄庭坚的家族。分宁双井黄氏是江南少有的名门望族。别的不说,单论黄庭坚这一支,其曾祖黄中理育有五子——黄沔、黄滋、黄湜、黄淳、黄涣,五子人人考中进士,创下了中国科举史上“一门五进士”的奇迹。黄中理的三子黄湜是黄庭坚的祖父,他与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等人是同榜进士,其座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官至给事中。黄湜一生育有黄昭、黄襄、黄庶、黄廉、黄羽、黄昉六个儿子,育有几个女儿不得而知,但从黄庭坚的作品看至少有两个,其中之一嫁给了雅州进士张訚。黄庭坚在为张訚长子张祺(字子履)写的《张子履墓志铭》中,对张訚及其妻室有介绍:“少卿盖三娶,曰胥氏,追封仙居县君;曰钱氏,追封仙源县君;曰黄氏,封长寿县君。”这位“少卿”就是张訚,他是雅州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故称;这位封“长寿县君”的“黄氏”就是黄庭坚的姑母。

据黄庭坚相关诗文可知,张訚育有三个儿子,长子张祺,字子履;仲子张榹(有的版本作“禠”),字子谦,三子张祉,字介卿。张祺也娶有三位夫人,《张子履墓志铭》记载:“君亦三娶,初娶史氏,尚书屯田郎中安世之女;再娶黄氏,处士黉之女;又娶史氏,忠州司法参军襄之女。子曰协。长寿君于某为姑,处士之女于某为从妹。”此处的“君”就是指张祺(子履);“处士黉”是指黄庭坚的堂叔黄黉,因为他一生未仕,故称;“某”为黄庭坚自称。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黉,滋公次子,字善良,行十二,从仕郎,年四十九。子二。配徐氏,生昕、公权;女一,适雅州张訚子祺。”“从仕郎”是文散官,散官是一种名誉品阶,不是实职官员,因此黄庭坚称黄黉为“处士”(“处士”是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适”即嫁。

黄黉虽然一生默默无闻,但其父黄滋是著名的“黄氏十龙”之一。所谓“黄氏十龙”是时人对分宁双井黄氏第五代先后考中进士的黄沔、黄滋、黄注、黄渭、黄淳、黄浚、黄湜、黄灏、黄涣、黄浃这十人的褒称。

黄滋于黄庭坚是伯祖父,血缘关系似乎并不亲近,但作为“黄氏十龙”之一,且是黄庭坚祖父黄湜之前考中进士的宗亲,一定对年少时的黄庭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在黄滋的孙女又“侄女赶姑”(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侄女追随姑母而来,嫁给姑母的儿子为妻,这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美满婚姻)嫁到雅州。黄庭坚晚年被贬西部边陲巴蜀,远离故土,这位远嫁雅州的“从妹”(堂妹)自然也就成了他除“家姑”之外的至亲之人了,其情感的亲近度自然要远超通常意义上的堂兄弟、堂姊妹,他对堂妹子女疼爱有加,就再正常不过了。

黄庭坚探亲到访雅州

黄庭坚“从妹”与张祺生育有一个儿子,就是《赠张大同卷跋尾》所说的张大同。张大同名协,大同乃其字。黄庭坚的作品最先提到张协的是《张子履墓志铭》,其中写道:“外兄张子履殁后十年,当元符之己卯(1099年),其子协奉其母史氏夫人之命,以四月癸酉葬子履于蜀严道,而来请铭,曰:‘先君和易,得于自然,敬畏则有家法。从事二十余年,不出州县,未尝戚嗟。年五十九病在果州(今南充),顾言(临终遗言)曰:吾平生力行所闻,未尝遇知己,我死汝求立言之君子铭吾墓,吾不朽矣!敢以铭请于舅氏。’某谢不能而不听,则为铭。”需要说明的是,张协为什么是“奉其母史氏夫人之命”?其母不是黄庭坚的“从妹”黄氏吗?其实这位史母是张协的嫡母,也就是他父亲的正妻,而他的亲生母亲黄氏只是张祺(子履)的侧室。在那个时代,安排家中大事都是正妻的职责。且张协的这位名叫史琰的嫡母是一个大才女,黄庭坚称其为“女博士”,宋代以后有近二十种文献对其有介绍,称其才德堪比历史上的谢道韫、孟光的也大有人在。这样一位优秀的才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可以想见,张祺(子履)的安葬事宜理当由其做主。

从张协与黄庭坚的对话中,能感受到张协完成父亲临终嘱托的拳拳之心。《张子履墓志铭》应该是写于戎州贬所,那时黄庭坚还未到访眉州和雅州。一年之后,黄庭坚从戎州到眉州青神县看望随次子客居官所的姑母,其姑母的次子张祉(介卿)时任青神县县尉。其间黄庭坚与张协再次见面,他在《游中岩行记三》中写道:“元符庚辰(1100年)季秋之丁丑,尉张祉介卿及其兄榹子谦,侄协大同,甥宋正臣端弼,邀予携茗来煮玉泉,同来者杨湛君贶、张澥持远。自顷屡来,常若晦冥,是日天地开廓,极目千里。”黄庭坚此处的称呼较为正规,都是姓+名+字。秋高气爽的晴日,东道主张祉率领自己的哥哥张榹(字子谦)、侄子张协(字大同)、外甥宋正臣(字端弼)等人与黄庭坚一道爬山、一同饮茶,其乐融融。

黄庭坚这一时期的相关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与几位雅州至亲相见的欢愉情景,也让我们看到了外甥张大同的才气。其诗《张大同写予真请自赞》写道:“秀眉广宇,不如鲁山(指唐代诗人元德秀,曾任鲁山县令)。槁项黄馘,不如漆园(指庄子)。韬光匿名,将在双井(黄庭坚故里)。谈玄说妙,热谩(空泛无稽之谈)两川。枯木突兀,死灰不然。虚舟送物,成百漏船。”从诗中不难看出,黄庭坚对外甥给自己画的这幅肖像画甚是满意,这说明张大同很擅长绘画,很有艺术才能。

张大同爱古文好书法

元符三年(1100年)腊月,黄庭坚离开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前往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上任,临走那天他写了一幅书法作品送给朋友袁药院。《书丹青引后》一文叙述了这件事的原委,其中再次写到了张协:“僰道有袁药院者,家藏书一轴,自珍之,不深别其玉石也。出以示余,余告之曰:‘此祕阁棠木板刻法帖,李廷珪墨所作墨本也。写书一卷易之,可乎?’袁欣然见听。会夏热,余又多病,久之不能书。元符三年十二月癸卯,余将解舟发僰道,长年三老(指船工)辈汤猪喂武侯,久之不还,意其已纵横醉卧庙中矣。舟中无他事,遂书此卷遗袁。观书者史庆崇、杨中玉、何裕道、杨咸孺、孙仲安、廖宣叔、张大同、蔡次律、道人李潮书。”这一大批观摩黄庭坚挥毫的人既是黄庭坚的挚友,也是他的书法粉丝,张协也在其中,说明他对书法也很感兴趣。再联系《赠张大同卷跋尾》看,他还爱古文(黄庭坚之所以特地书韩愈送孟郊序赠张协,显然是将张协比作韩愈笔下的好古文的“李氏子蟠”),也曾为官,为官地点应该就在戎州。

虽然现在还没有找到张协为官、写作、绘画、书法等方面更多的具体史料,但从其婚配看,此人也绝非等闲之辈。

黄庭坚在《书柏学士山居诗题其后》中写道:“史绍封之子会,与外甥张协于苏氏为友婿。予来青衣谒家姑,因识绍封,绍封来乞书曰:‘使会他日,以为相见之资。’今日鲁直即他日鲁直,又安用书为质耶?”由此可知,张协与史绍封儿子史会是苏氏的连襟,两人都娶有一位苏家的女儿。这个“苏氏”应该就是苏轼家族。

黄庭坚在给苏轼侄子苏大通的书信中有这样的文字:“顷见外兄张子履家嫂,具道才德之美,且以天同外生获接懿亲,愿见之心,非一日矣。”此句是说张子履的正妻史琰曾在黄庭坚面前极赞苏大通才德之美,加之又因为苏大通与天同(系“大同”之误)外甥结为姻亲,因此很早就渴望相见。“外生”即外甥,“获接懿亲”意为结为美好婚姻。另,在《答王观复》一文又道:“奉别回舟,乃复惘然。盖好学知言之士,或千中得一,所以相遇不能不欣然,相失不能不怅然耳。风雨不静,想行舟三日,亦得泊松滋。阁中及诸少皆佳否?元操书纳上。见兴公言公乃欲得旧纸扇,今封上十柄,余须他日便风也。十月十九夜漏下三刻。阁中孙文懿之孙思道,亦是族兄,思道即某外生张协之妇翁,相见愿致老舅之意。”“妇翁”指妻父。显然张协娶有几位妻室,除上述苏氏外,还有一位孙氏。孙氏的家庭出身更是非同小可,她是北宋宰相眉山人孙忭(996年—1064年)的曾孙女。“文懿”是孙忭的谥号,孙忭的孙子孙思道是张协的岳丈。黄庭坚之所以称其为“族兄”,可能与黄庭坚的夫人姓孙有关。能与苏轼和孙忭这样的家族结为姻亲,不优秀的人显然是少有这种可能性的。

遗憾的是张协后来可能并未做很大的官,或者是改名换字了,除了上述黄庭坚的这些文字,没有查到其他史料。尽管史料有限,对其了解不多,但其姓名籍贯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书法帖子中,仅凭这一点,就值得被记住。 周德富/文

黄庭坚书法名帖背后的雅州人

黄庭坚行书《赠张大同卷跋尾》(局部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