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台80万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启示|品牌新事

一台80万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启示|品牌新事

文 / 鱼腩

01.

前两天,朋友转发了一份报告给我,标题就非常有意思:《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

里面说,从2016到2021年,用户对国货的关注度,从低于国际品牌10%转变为高于国际品牌50%。

朋友看完也很“如题”,骄傲感一下子上来了,说咱们国货品牌赢了,后来为了谨慎,加上了“阶段性”三个字,阶段性胜利。

而我说,这并不是阶段性胜利,只是局部性胜利。

我只抛了一个题,大家就明白了:

说出3个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国货品牌。

一台80万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启示|品牌新事

我简单统计了几个群的结果,答案大多出现在以下这张图里:

一台80万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启示|品牌新事

能够被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证明它们已经成功植入消费者心智。但是,其中大多数品牌提供的都是日常消费领域的国货,而那些低频次、高单价的产品品牌,能够留在消费者公共认知区域里的就寥寥无几了。

另一方面,回顾过去几年崛起的新国货,可以发现,很多品牌本身在定价时就显得有些不自信。

比如国产美妆,一般定价在200元档位,避开跟国际品牌的正面竞争;国产手机品牌,大多定价在1000-3000元左右,主要是为了避开跟苹果、三星的竞争;而像近几年诞生大批造车新势力的电动车领域,品牌定价一般在30万元以下,主要是为了避开跟特斯拉的竞争。

这是一种智慧的战术,却不是长远的战略,大部分新国货品牌也对此有清楚的认知。

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未来10年中国新中产人群壮大,要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需求,国货品牌进攻高端市场是大势所趋。否则,我们现在从国际品牌那儿抢占的市场,后面很可能又会还回去。

所以说,目前的胜利,不过是局部性胜利。

02.

想要发力,就要先搞清楚方向。

到底什么是高端品牌?绝对不是定价高就是高端品牌了,也不是说日常消费品就没有机会。

比如哈根达斯,自1996年进入中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消费者心里“冰激凌界的劳斯莱斯”。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哈根达斯在欧美是一个以商超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大众品牌。为什么它可以在国内消费者心里定位那么高呢?

因为就在棒冰雪糕只是街边冰柜里两块钱一根的时代,哈根达斯就专门挑选一线城市市中心的高档商场开设门店。用户来到门店之后,会听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拿个漂亮的小勺优雅地挖冰激凌吃。

再加上那句“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广告词,哈根达斯成功实现降维打击:消费者买单的不只是冰淇淋,而且是一个“洋气”的约会体验。

一台80万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启示|品牌新事

即便现在哈根达斯走下神坛,若有人说起20年前在哈根达斯门店度过的某个下午,依然会被夸赞“你那时候可真潮啊”——这种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黯淡,因为它是镌刻在消费者人生体验中,“新潮”“时髦”的标签。

再比如,现在大家很喜欢看明星出席活动时穿什么衣服,大部分人评论的是这些衣服是否精美漂亮,而粉丝则非常在意这件衣服是什么品牌、是哪一年哪一季的款式,如果是一件高级定制,那粉丝可真的要发“战报”了。

因为高定礼服的制作工序非常繁琐,往往需要耗费上百、上千小时纯手工量身定做。能够获得法国高级时装协会(La Chambre Syndicale dela Couture)认定,真正的高定品牌,在全球不超过20个。

能不能穿着高定礼服,决定权不在明星的钱包,而是在品牌手上。明星能够穿着高定出场,说明他获得了品牌和真正有购买力的消费者的认可。

所以,贵的价格,只是为了解决更贵的问题。

一台80万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启示|品牌新事

什么是更贵的问题?

第一,体验。

比如我们前面举例的哈根达斯,它解决的基本问题只是“吃个冰淇淋”,但是它却通过场景的打造,让用户吃冰淇淋的过程也变得有意义,它实际上真正解决的是“如何与男朋友拥有一段难忘时光”“如何和女朋友有一个不同的约会”的问题。

根据麦肯锡在中国展开的一项调查,有20%的用户表示愿意为体验支出更多,而为产品本身支出更多的人只有13%。

第二,价值观。

品牌是一种标识,它的奥义就在于,它没有文字,也不需要语言,却能够向他人传达出信息。越是高端的品牌,它的信息就越精准,因为它已经在消费者心里形成共识。

而消费者选择一个品牌,往往也包含了这种需求:这个品牌传递的信息和我的想法一致。这种信息不仅来自品牌口号,更来自于品牌的历史沉淀和它的行为抉择。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高端品牌的表态,是极具讨论意义的,而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对于国外高端品牌的审视,也变得越来越主观和强烈。

不难发现,更贵的问题其实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欧洲奢侈品解决更贵的问题是基于它们的贵族文化,而如今,想要朝高端领域发力的国货品牌则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属于中国人的“更贵的问题”。

03.

我们都知道,这两年,中国新能源电动车迎来井喷式增长。

按照政策鼓励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0%这个数据来计算,高端电动车的年销量应该至少会有百万辆级,市场体量达到万亿级以上。但是在2022年的今天,能够跳过特斯拉,把定价拔高到50万—100万级别的国产汽车品牌还是少数。

并不是没有——有个叫高合的品牌,它们几乎是这个段位唯一参赛的中国选手。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高合的首款车HiPhi X定价突破了国内电动车品牌的天花板——六座68万,四座80万元,但销售数据表现极为亮眼。截至2022年的2月份,高合汽车已累计向用户交付了5142辆HiPhi X,作为平均销售价格接近70万元的豪华汽车品牌,高合汽车仅用10个月便突破5000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当时,保时捷突破这个数字,也用了9个月。

高合不仅创下50万以上中国豪华纯电品牌交付的新速度纪录,并且一度打败众多国际高端品牌,蝉联该价格段位3个月的榜单销冠,成为一匹真正的中国黑马。

高合是怎么解决“更贵的问题”的?

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科技能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了“黑科技”,你就和其他产品区别开了。

早在2018年,高合就凭借硬实力刷了一波屏。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这张图:

一台80万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启示|品牌新事

这是高合母公司华人运通在2018年发布的四轮转向轮毂电机工程车,通过展示平台,这辆工程车可完成侧行入位、平移换道、后轮反向过弯、原地180°掉头等等驾驶模式……当时就狠狠刷了一波屏。

但也正是因为太过炫酷,当时高合遭遇最多的质疑就是:这能量产吗,不会又是PPT造车吧?

没想到,仅仅两年后,高合就真的发布了HiPhi X。现在去B站找up主对HiPhi X的测评视频,发现最多的感叹和弹幕还是:竟然真的量产了。高合也因此凭实力俘获了一批喜爱未来感、科技感和喜欢创造的潜在消费者。

用户的体验并不是知道你具备什么技术就完成了,而是一个漫长,甚至长达数年的过程。只要用户在使用产品,它就必然会产生体验。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解决体验这个更贵的问题的办法,就是设身处地地去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并且不断细分需求。

所以,科技解决问题,要落地到具体的场景中去。

一辆汽车,在单人驾驶、搭载多人时的场景需求其实是不同的,搭载1人、2人、4人甚至6人时的场景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搭载6人一起出行时,这很可能是一个家庭出行或者多人商务场景,车主如何照顾到不同车座上每一个人不同的需求,让每个乘坐的人都感受到尊重,这其实是对车主品质和修养的体现。

所以坚持把展翼门投入量产,不仅仅是为了看上去炫酷、吸睛(当然这也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照顾到每个车位的乘客,特别是第三排座位乘客的上下车体验,不用弯腰就能进入车内,下雨天也可以撑伞入内。

一台80万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启示|品牌新事

比如,当两个人一起出行时,高合数字灯光系统,可以实时感知驾驶环境,与人、车进行智能交互,从而营造出一个温馨、浪漫的场景。

要让一台车读懂人,从一个代步工具进化到可移动的智能终端,这就需要在技术上有创新和创造,占领自己的技术高地。高合和它的消费者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通过创造,让汽车变成一个可以持续进化,常用常新的移动终端,这就像一台智能手机一样,不断学习,不断优化,从而融入到车主的生活和工作,为车主打造独属于他的用车场景。

这也是高合在面对“更贵的问题”的第三个心得:与用户共同创造。

在前两天高合2022年的春季发布会上,创始人丁磊多次强调高合的品牌精神:喜欢创造·Live to Create。

“共创定义价值”是高合的产品理念,产品是连接品牌和用户的桥梁,依靠与用户之间的产品共创,高合才实现了品牌与用户在价值观的共鸣。

有些新国货品牌误以为,打造出一个爆款产品就是品牌的成功,实际上,打造爆款只是一个开始,因为产品只是桥梁,品牌才是彼岸。只有真正对品牌有上层思考的企业,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才能保持持续迭代的能力,在自己的方向上一路前进。

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新国货品牌,大多数如此,他们的创始人基本都在行业内有着数十年的从业经验,所以早在创建之初,就对自己的品牌使命极为明确。

而从第一款产品就直接进军高端市场的高合,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珍贵的案例。

所谓志同道合,想要与用户一路并肩前行,首先你还是得明确自己到底“志在何方”,你只有明确地选择了自己的路,才能在这条路上遇见与你相同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属于他们的“更贵的问题”。

而在中国品牌崛起这条大道上,不管是哪个领域的新国货品牌,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消费者,其实我们都拥有一个“更贵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不再是盲目买单别人定义“高端品牌”的消费者了。我们为自己的文化骄傲,喜欢创造,而且,我们还拥有创造的技术能力。

我们都在期待这样的场景,就是当别人问起我们使用的产品时候,可以很骄傲地说:

这是中国的,我们自己创造的品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