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分钟读懂艺术|一个英雄的故事

在许多西方国家,不管男女老少都听过这个名字:圣乔治。圣乔治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犹如圣人般的存在,但更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屠龙”的英勇事迹。

相传在罗马帝国的东部,有一座长期被恶龙欺凌的城市,那里的居民需要定时献祭两只羊给恶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里的羊越来越少,这时恶龙便说:“既然这样,给我每天献上一个少女!”

因为人们害怕恶龙,不敢违抗它,所以万不得已便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家的女儿给恶龙当祭品。

不久之后,轮到了国王的女儿。国王十分不舍将女儿献给恶龙,于是国王祈求子民们,希望有别人能代替公主,但是谁也不愿意献出自己的女儿,没办法国王只有将自己的公主献祭给恶龙。就在国王一筹莫展,想要营救女儿的时候,圣乔治来到了这个城市。英雄救美的故事总是在历史中不断上演,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圣乔治拿起长枪驾着白马向恶龙冲去,将恶龙击杀,顺利救出公主。

这个壮举被后世所赞扬,并开始将圣乔治神化,圣乔治也因此成为了英格兰的保护神。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便是由彼得·保罗·鲁本斯所绘制的《圣乔治屠龙》。

鲁本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早期巴洛克艺术杰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鲁本斯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在父亲去世之后,12岁的他跟着母亲回到了当时西班牙统治下的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宗教因此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

鲁本斯画像

1600年,23岁的鲁本斯赴意大利游学。游学期间,他担任了宫廷画师,游遍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一路上他结识了许多大师,并悉心学习,临摹了很多意大利大师的作品。鲁本斯的临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丝不苟,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另一种是既有原作的影子,又有鲁本斯的精神,换句话讲第二种方式是在继承原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而《圣乔治屠龙》就属于第二种。

《圣乔治屠龙》·鲁本斯

大家都知道,龙在中国是高贵的象征,但在西方却是邪恶势力的代表。西方英雄总以屠龙来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鲁本斯的《圣乔治屠龙》是对拉斐尔《圣乔治屠龙》的临摹,但两幅作品却有截然不同的画风。

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拉斐尔笔下的圣乔治更加清秀,看上去像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而鲁本斯笔下的圣乔治则看起来更加硬朗结实,肌肉力量与线条的刻画凸显他男性的本色,像极了性格豪爽的“鲁智深”。

上图为拉斐尔所绘·下图为鲁本斯所绘

再来看看恶龙的形象。拉斐尔笔下的恶龙,手持“长枪”,但长枪已被折断,等待它的只有圣乔治的利刃;

反观鲁本斯笔下的恶龙,虽然长枪手中已经被折断,但是它竟然用另一只手,拿着断枪,凶恶异常的如困兽般搏斗。

最后,我们来看看画中的“女一号”,两位女主的形象也是截然不同,拉斐尔笔下的少女,苗条秀美;而鲁本斯笔下的少女则白皙圆润。

纵观整幅作品,拉斐尔笔下的《圣乔治屠龙》看起来更加唯美,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传奇的神化色彩,画面中的男主角彷佛带有神性,感觉圣乔治是在神的帮助下,轻而易举的铲除了恶龙。整幅作品完美的展现了文艺复兴艺术时期的典型特点:神与人的完美结合。

而鲁本斯的临摹的《圣乔治屠龙》看起却充满着动感与力量美。更像是两军阵前的较量,好像即将展开一场激烈的战争,画面定格的瞬间好像圣乔治占了上风,但恶龙好像随时可以绝地反击,整幅作品看起来更加充满节奏感与激情,场面壮丽的表现更是展现了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

两幅作品虽然表达着同一题材,但在表现手法、绘画技巧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与两位画家所处的时间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拉斐尔在描绘的时候更多的将现实世界与宗教神化色彩相结合,而鲁本斯则不同,他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描绘,更注重细节之处的刻画。如果说拉斐尔的作品体现的是人神共处的美好愿景,那么鲁本斯的作品则更多折射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一千个人心目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事物时也会有不同的想法,而艺术的存在,正是为了体现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这是艺术,更是生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