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2022年3月26日下午,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举办了《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会、学术座谈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四场青年考古沙龙系列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主要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良渚博物院的相关领导和专家。此次沙龙活动由中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总支部委员会、共青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总支部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会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办,在合作单位钱江晚报的支持下进行全程直播。

《反山》《瑶山》(修订版)的新书发布会由钱江晚报的记者马黎主持。她首先介绍了今天邀请的三位嘉宾,分别是《反山》《瑶山》两部报告修订版的负责人方向明、反山遗址发掘的领队王明达、瑶山遗址发掘的负责人和《瑶山》报告的撰写者芮国耀,请他们为大家讲述比小说还要精彩的反山和瑶山遗址的发掘故事。在讲述考古故事之前举行《反山》《瑶山》(修订版)的新书发布仪式,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所长、李晖书记共同为新书揭幕,并由王明达、芮国耀向年轻人代表陈明辉、夏勇等赠书。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主持人马黎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方向明所长和李晖书记为新书揭幕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赠书仪式

方向明所长首先介绍《反山》《瑶山》报告修订的缘由。他强调了反山和瑶山遗址发掘的重要意义,他本人也曾参与了反山和瑶山遗址的整理工作。在良渚遗址申遗之前,良渚管委会组织翻译了《反山》《瑶山》报告的英文本,彼时他提出两本报告的中文版在绘图、排版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因此需进行修订和补充后再出版英文版。提议得到了时任所长刘斌及王明达、芮国耀等遗址发掘负责人的大力支持。后在同事陈明辉、朱叶菲和良良渚博物院夏勇的协作下完成了两本报告中文版的修订,包括对反山M14的图进行了补充、对瑶山M12收缴玉器编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核对和校正等等。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方向明发言

作为当年反山遗址发掘的负责人,王明达先生首先表示了对苏秉琦先生于五十年代在报纸上发表的“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这一说法的赞同,并向主办这次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表达了谢意,他将趁着此次新书发布会的机会,以“人”为线索讲述反山发掘的故事。

他提到了在反山和瑶山遗址发掘之际,对良渚的考古事业做出关键贡献的三个人:施昕更、牟永抗、毛昭晰。施昕更,时任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地质矿产组助理干事,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他贫病交加,拼尽全力保全了良渚地区的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可以说,如果没有施昕更,良渚文化也会被发现,但是到何年何月就不得而知了。他还提到了牟永抗先生,牟先生几乎参与了浙江境内所有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王老师讲到,1981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会议在杭州召开,同年也是良渚重启的标志性年份。这年,在牟永抗和王明达等先生的共同努力下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良渚考古队伍,还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吴家埠工作站有了固定的居住和整理场地,为以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另外一个人物是时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的毛昭晰。考古最大的魅力在于发现,1986年适逢良渚文化发现五十周年,在上海福泉山、江苏寺墩等地均发现了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址,而在该文化的命名地良渚地区的考古发现略显薄弱。毛昭晰局长拨款给考古所,推进了良渚的考古发掘工作,打开了良渚考古的新局面。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王明达发言

芮国耀先生将距今已35年的瑶山遗址发掘的故事娓娓道来。芮老师讲到瑶山发掘不同于反山发掘的两点。其中一方面是反山遗址发掘是为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而瑶山遗址的发掘是出于盗掘的偶然情况且遭到了当地农民的强烈反对,瑶山能顺利完成发掘得益于当地安溪文化站站长颜云泉、我所技工马竹山等人。另一方面是当时反山的发掘点燃了考古队的热情,面对发掘出来的大墓和精美器物人人都处于兴奋状态,而对于第二年的瑶山发掘的兴奋度就稍微减低一点,因此就不仅专注于挖出来的高等级墓葬本体,也更加关注遗址的结构和功能等。

瑶山发掘时的双领队分别是牟永抗和王明达,当年的瑶山发掘工作主要是在牟先生的指导下完成,此时无比怀念牟先生。发掘完成后对发掘资料及时进行了整理,并于1988年在《文物》上发表了瑶山遗址简报。到了九十年代,测量用的水泥基桩等遭盗掘,瑶山遗址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出于遗址保护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瑶山遗址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后面的几次发掘在方法和收获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相较于87年第一次发掘时仅对遗址做平面的方法,此后的发掘还做了剖面解剖,不仅弥补了在M5和M11之间的M14被遗漏掉的遗憾,更加清晰地阐释了遗址的平面布局,也了解了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

此后进入资料系统整理阶段,由芮国耀整体负责,方向明绘图快且准,加之对遗址的认识比较深入,两人合作愉快。《瑶山》这本报告的编写,是在87年发掘之后整理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包括对遗物和遗址结构的认识。最后,芮老师指出,之前的考古报告多是16开,2003年《瑶山》第一版实现了以大16开出版的设想,同时照片采用了全彩版,改良了以前的报告是黑白兼彩色的情况,可以说是当年《瑶山》报告的亮点之一。同时他也解释了由于器物的线图和照片量远超文字量, 因此难以实现见文见图的设想。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芮国耀发言

在接下来的青年对话环节,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瀚龙博士主持。青年考古人充分发挥,向几位嘉宾提问心中疑惑,话题或涉及学术研究,或好奇当年发掘故事,前辈们一一耐心细致地为年轻人解惑答疑,现场氛围热烈,讨论充分。在提问之前,孙博士感谢所领导对此次沙龙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同事的精心策划,并安排所里的朱叶菲和张依欣向王明达老师和芮国耀老师献上鲜花,表示感谢。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献花仪式

陈明辉先介绍了《反山》《瑶山》等6本报告的英文版的翻译和出版进度,之后分别就当年发掘瑶山时借住在医院的经历、当年限制《反山》报告绘图的因素等问题向嘉宾作了提问,并提出现在的年轻人与老一辈同志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想了解王明达老师对年轻人寄予的希望。芮国耀老师详细讲述了当年由于无法租用民房,只能住在收留有前科的精神病人的安康医院,条件之艰苦令人唏嘘。方向明所长表示每个人都有特长和兴趣,线图绘制能够全面展示器物结构,是照片所不能替代的,同时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目前绘图方式手段多样多,不要求每个人都精于绘图,但建议田野岗还是应该掌握基本的绘图能力。王明达老师希望年轻人学习老一辈的主动、自觉、吃苦精神,并希望每个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的人都可以掌握从布设探方到辨认土质土色到发掘等考古工作环节。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陈明辉发言

仲召兵表示在听了几位前辈的分享后被前辈们的求真精神所触动,提出此次活动不仅是新书发布会,也是“故事会”和“继承会”,年轻人有信心能够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他提问瑶山发掘之后,在整理和出版的时候是出于什么考虑将其定义为祭坛。王明达老师说这个提法是和牟先生等人商量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瑶山是和汇关山祭坛具有相似的某种特殊功能的台地。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仲召兵发言

王永磊表示在认真读了《反山》《瑶山》考古报告后,看到其中提到的“悬空操作法”很有感触,提问这种操作法是谁的主意。同时他还注意到当年王明达老师带着出土器物专程去给给张光直先生观摩的,因此提问张先生未到现场看的原因。王明达老师解答说“悬空操作法”是在遗址发掘的过程中自然想到的方式,但也不一定说是谁发明的,并没有发明权。他还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当时的要求是外国人士不能进考古工地。

《反山》《瑶山》(修订版)新书发布!

王永磊发言

闫凯凯说《反山》《瑶山》报告是浙江考古史上的重要考古著作,经典需要长谈,读经典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致敬老一辈对年轻人做出的表率,并希望几位前辈就如何做好田野考古工作传授经验。王明达老师回答田野考古是根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年轻人要多锻炼,肯于吃苦,野外多动手,自觉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闫凯凯发言

良渚博物院的夏勇提出,自己曾反复学习了《反山》报告,认为《反山》报告不论是从内容还是编纂方式上都很完善,但也提出了自己想了很多年但都未想明白的问题:相信《反山》报告中墓葬的开口层位在发掘时是有的,但在报告里似乎没有标明。方向明所长解释说《反山》报告里面提到在 “堆土层”下发现了墓葬,尽管未明确说明地层编号,但其实已经指出了墓葬的开口层位。

夏勇发言

欢乐的时光总是匆匆而逝,近三个小时的发布会和青年考古座谈会已接近尾声。由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做总结。王宁远老师指出上午的“晚期良渚”研讨会和下午的新书发布会及青年考古沙龙分别代表了考古学的两个层面的内容,上午是学术的、理性的、硬核的,下午是情怀的、感性的、有温度的。他建议将曾经参与到遗址发掘和整理工作的当事人聚集到遗址现场回顾并讲述当年的考古过程,并将其保存和整理成为一份有价值的资料。他还以自己在2021年所做的深度挖掘考古历程的口述史的经历为切入点,提出了将良渚考古的80年分成了“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起”是指以施昕更为良渚文化发现人的起点;“承”是指考古发掘的继承;“转”是以反山和瑶山的发现为标志的转折点;“合”则包含良渚功能区的“合”、科技手段与传统方法并用的“合”、属地管理部分与考古发掘队伍关系的“合”等多方面。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在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把考古工作做好。

王宁远做总结

新书发布会和青年考古座谈合影

作者:张依欣

编辑:毛毛

审核:郑嘉励

转载自“浙江考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