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爸爸要断粮了!”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邻居们火速集结

这场疫情,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好邻居”。关键时刻搭把手,在封控的携手互助之中,大家与邻居关系近了、亲了。今天,本报推出“上海好邻居”专题报道,在上海各个小区发生的暖心故事,是 "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 这句俗语的现实注脚,也映照了疫情期间社区自治的生动图景。

01

“我爸爸要断粮了!”

浦东花木一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

邻居们火速集结……

我和爸爸住的小区只隔了几条马路,因为疫情被各自封闭在小区里。我通过摄像头发现他的冰箱快空了,紧急向对门的邻居求援,没想到他们马上为87岁的爸爸组建了邻居互助群!大家甚至做了排班表,轮流保证老人不断粮。

家住浦东花木街道的何女士告诉记者,妈妈因为身体不好住在养老院。她家和父亲家就一碗汤的距离,平时照顾起来很方便。爸爸家请了个阿姨每天来一个小时,打扫卫生做饭。3月19日开始,何女士和爸爸被各自封闭在小区里。

昨天中午,何女士通过摄像头发现父亲家的冰箱几乎空了,赶紧向对面的邻居求助。平时只是点头之交,何女士甚至不知道邻居的名字,但没想到年轻的女邻居一听马上答应下来,加了她微信。

“我爸爸要断粮了!”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邻居们火速集结

更让何女士惊讶的是,这位微信名为“自然卷”的女邻居马上召集了楼栋的邻居,专门为老人组建了“爱心互助群”。何女士父亲所在的楼栋共6层,每层3户人家,但群里一下子进了20人,很多都是年轻人。

“我待会先拿些水果给你爸爸”“我家还有些鸡蛋,给爷爷送去”“常温奶可以放很久的,我找个袋子多送一些过去,放在门口了”……

“爱心投喂”救急的同时,邻居们还商量起解决老人吃饭的“长久之计”。对门邻居建议,“也不知道还要封多久,爷爷饮食上有什么禁忌吗?我们可以轮流炒菜做饭给爷爷送去。”她的建议得到了邻居们的热烈响应,马上有邻居开始为老人制作电子文档,邻居们可以在送餐排片表中选择自己有空的时段。每天3顿,每顿饭都落实到户,荤素搭配,烹制适合老人的菜肴。

“这时候物资最稀缺,有钱也买不到;请大家把红包都收了吧,否则我实在过意不去。”何女士在群里发了红包感谢大家,但最终,邻居们谁也没有收取何女士的红包。还有人建议,成立一个临时的“爱心基金”,为老人采买生活物资。感动不已的何女士特地致电本报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的故事,既是一份感恩,也是守望相助精神的真实诠释。

记者 宋宁华

02

封楼不封情,

楼长秀英悉心照顾

邻居秀英老姐姐

在金山区枫泾镇白牛新村,同一栋楼里有两名同叫秀英的老人,一名是77岁的楼组长钱秀英老人,另一名是83岁的陆秀英老人。

“我爸爸要断粮了!”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邻居们火速集结

医务人员上门为行动不便的“秀英”做核酸检测。

“居委有没有轮椅,我‘姐姐’脚走不动,没办法下来做核酸。”最近一次金山区枫泾镇全员核酸筛查期间,白牛居民区白牛新村的楼组长秀英急急忙忙拨通了居委会办公室电话。

了解事情原委后,居委会工作人员耐心地宽慰秀英,“阿姨,没事的,我们会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做核酸筛查,您别急。”

“好的,那我先去跟她说一声,她怕做不了核酸,心里着急得很。对了,那她的登记码打印好了吗?”楼长秀英仔细地跟工作人员核对各个细节。

两位秀英,虽同名,却并不是亲戚,只是上下楼的邻居。由于都叫秀英,往日里两位老人的关系也非常好,楼长秀英总是称另一位秀英叫姐姐,总会在出门时顺便帮“姐姐”丢垃圾,代买蔬菜及生活用品。

封控管理期间,83岁的陆秀英老人子女因为住在不同的小区无法照顾老人,老伴也因身体不适住院了。楼长秀英每天总会敲敲门隔着门问问:阿姐身体怎么样,是不是缺什么东西。“她一个人在家,我担心她万一有点事情,又没人知道,所以就每天问一下。”楼组长秀英向记者说道。

在枫泾,这样的“秀英姐妹”还有许多,他们彼此照护,彼此温暖,为街坊邻里做实事、办好事,用不同的方式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也感动和激励了更多的居民主动配合、参与疫情防控,助力辖区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

通讯员 唐杰峰 记者 屠瑜

03

松江这群热心邻居,

组建“同舟共济”物资群,

还有人捐了几口锅!

“我们家蒸的馒头需要吗?”“我看大家给的都是吃的,这口锅正好可以用。”“上面的鸡蛋是生的,拿的时候小心哇!”小区封控第三天,手机上接连不断的物资捐助信息让松江泗泾镇青松社区的物业经理唐海燕感到暖心。

原来,考虑到封控期间生活物资采购不方便,住户家里的现有存量富余程度也各不相同,于是热心居民发起组建了一个“同舟共济”物资捐助群,大家通过共享文档,可以自行填写可捐赠的物资和所需要的物资,由物业上门回收和派送,让物资充分流动起来,帮助到迫切需要帮助的人。

“我爸爸要断粮了!”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邻居们火速集结

大家捐出的物资分门别类摆放。受访者供图

“大家非常积极,我们才上门收了一小部分,就已经这么多了,还有业主捐了好几口锅。”唐海燕一边把上门收取的物资分门别类摆放,一边登记造册,虽然工作有些细碎,但却有股暖意涌在心头。

无独有偶,4月3日,泗泾镇新凯四村玉兰苑14号楼的居民惊喜地发现,楼栋志愿者主动提供自家的蔬果食材,放在一楼的大厅里,供有需要的居民自取。不少居民见状纷纷效仿,将富余物品贡献出来,邻里间的友爱互助真切传递出社区的温度。“谢谢志愿者的万金家‘蔬’!”新凯四村居民区党支部“第二书记”邢四威说道,“当前疫情形势严峻,但阴霾中依然有阳光,大家团结一心,战‘疫’终将胜利。”

“我爸爸要断粮了!”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邻居们火速集结

据悉,封控期间,新凯四村党支部通过微信群与楼道志愿者保持联系,认真倾听居民心声,周全服务保障。同时重点关注特殊对象的需求,及时解决急难问题,如:对接配药服务,把一份份“救命药”送到居民手中;开辟绿色生命通道,对需要定期进行血透的居民,提前收集相关信息,并提供专人专车服务。

记者 杨洁 通讯员 刘驰

04

“留守儿童”有了“临时妈妈”

“如果没有你帮我照顾孩子,我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抗疫中,谢谢你!”4月5日凌晨,刚忙完一天防疫工作的金山区朱泾镇社区工作者周妙红,看到邻居姚红霞发来孩子当天的学习情况及交作业提醒十分感动,立即回复了条信息表达对这位好邻居的感激之情。

“我爸爸要断粮了!”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邻居们火速集结

周妙红和丈夫林永强都是朱泾镇村居一线的工作人员,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头绪多任务重,自三月开始,他们夫妻俩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随着上海全市各中小学开启线上教学模式后,孩子的学习成了夫妻俩的难题。“孩子正读小学二年级,老人年纪大了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周妙红说。

就在犯难时,邻居姚红霞主动提出了帮他们照管孩子的想法。姚红霞家本身也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她每天要兼顾三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监督孩子们上好空中课堂、各科老师的直播课,督促孩子们进行跳绳、来回跑等体育锻炼,中午她会为孩子们准备美味的午餐,直至晚上辅导孩子做好所有作业后把他送回家,姚红霞把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只要他们夫妻俩还没回家,我这个‘临时妈妈’就要继续当下去,做他们坚实的后盾。”姚红霞告诉记者,周妙红夫妻俩坚守“疫”线,为大家筑起了阻断疫情传播的牢固防线,让人心生敬佩。自己也想出一点力,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抗击疫情。

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能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小区封控,隔绝了病毒的传播,但隔绝不了浓浓的邻里情,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温情守护“岁月静好”,让朱泾这座小镇在抗击疫情时充满了底气与力量。

通讯员 姚丹萍 记者 屠瑜

05

核酸正常,体重异常!

年轻人不会做饭,

热心邻居每天花式投喂

特殊时刻,很幸运有一帮可亲可爱的邻居相伴。大家共渡难关,是他们让我更热爱这座城市,更加相信上海!

杨小姐是个在沪打拼的年轻白领,平日工作忙碌,租住在长乐路上的一幢花园洋房里。院子里住了6、7户人家,有开服装店的年轻夫妻,有在上海待了20多年的美国人,有无儿无女已90多岁高龄的老夫妇,还有几位退休在家的爷叔阿姨。平日,大家各自忙碌,很少打照面。最近,因为疫情,都封控在家,大伙抱团取暖,互帮互助。

“我爸爸要断粮了!”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邻居们火速集结

63岁的杨文娟被称作“楼组长”,她与居委干部熟识,一有消息便挨家挨户地传达。这几天,杨文娟成了院子里最忙碌的人。“杨大姐,几点做核酸?”“杨大姐,去哪领物资?”“杨大姐,抗原测试怎么做呀?”大伙有困难就第一时间找“杨大姐”,总能得到耐心的回答。

杨文娟的好姐妹苏亚宜也是个热心肠。杨小姐不会做饭,疫情期间又点不了外卖,看着居委会发的蔬菜大礼包直发愁。苏亚宜嘴上笑杨小姐不会干活,手上却勤快地教她做菜。后来,苏亚宜干脆承包了杨小姐的伙食,油墩子、酱牛肉、罗宋汤……每天变着花样爱心投喂。到了饭点,直接做好饭默默放到杨小姐家门口。

90多岁的廖灿南和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妻子相依为命。他们住在一楼,行动不便,很少外出,一直是院子里的重点照顾对象。封控前,杨小姐担心廖老先生消息不灵通,便在网上帮着购买生活物资。每次去居委会排队做核酸,杨小姐都用自己的手机帮不会操作健康云的老人生成核酸检测预约二维码。

疫情按下“暂停键”,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响。杨小姐的邻居佳佳是开服装店的,封控在家,她不但没了收入,还要承担房租成本,压力较大。平时,爷叔阿姨们习惯到襄阳公园锻炼,这几日出不去,心里也觉得烦闷。

看着大伙愁容满面,杨小姐灵机一动,当起开心果。活泼开朗的她在微信群里调节气氛,加油鼓劲。

“我爸爸要断粮了!”老小区的求助发出后,邻居们火速集结

“就像莫文蔚的歌中所写‘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这段日子,有这群上海好邻居相伴,我的沪语听力进步飞快,体重不降反升。上海这座城市就像上海人一样可爱。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大家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杨小姐说。

记者 杨欢

新民晚报·新民眼工作室

海报:戴佳嘉

编辑:杨欢 唐梦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