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又”部的三个汉字“叜、燮、曼”。这三个字中,“叜”在现代汉语写作“叟”,“叟”在《说文解字》中不收录;“燮”也不是常用字,“曼”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曼”。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叜。读sǒ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叜,老也。从又,从灾。阙。”许慎认为“叜”是会意字。本义是老。

但细究字形之后会发现,虽然是会意字,但“叜”的本义有问题,来看它的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叜的字形演变)

“叜”在甲骨文里,是在山洞里一只手举着一只火把,会意“搜求”,因此,“叜”是“搜”的本字,后来借为“老叟”的“叟”,就是《说文》所说的“老也”。叜是会意字,本义是搜。后来,人们为了表示搜求这个意义,又加了手旁,构成“搜”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叜,即搜之古文,从又持火屋下搜物也。会意。为长老之称者,发声之词,非本训。”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叜)

《玉篇·又部》:“叜,或作叟。”明陶宗仪《辍耕录》卷四:“友人端叜倪君,过余溪上。”按:今通行本作“叟”。这里的“叜”,指的是年老的男人,用的是“叜”的《说文》所载之字义。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老叟画像)

“叜”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叜的小篆写法)

2、燮。读xiè。《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燮,和也。从言,从又、炎。”会意字。本义是和;调和;谐和。《字源》称“构形不明”,还是老办法,考察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燮的字形演变)

“燮”的甲骨文象手持拨火工具调和三火。这个拨火工具“言”后来讹变为“辛”或“言”或“¥”。“¥”是那个拨火工具,后来演变成“辛”,演变成“言”,因此,许慎把中间的“言”当作声符是他的猜想。徐灏《段注笺》:“戴氏侗曰:‘[火¥火又]、[火辛火又]、燮,实一字,盖[火¥火又]为烹饪熟物之称,从又持二火,会意,¥声’”。简单地说,燮是会意字。本义就是调和火候,以烹饪熟食物。调和是“燮”的引申义。

《书·洪范》:“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三是过于柔弱。中正和平,就是正直;强不可亲就是刚克;和顺可亲就是柔克。应当抑制刚强不可亲近的人,推崇和顺可亲的人。这里的“燮”用的就是调和的意义。

其实,清代有个大书画家,叫郑板桥,他的原名叫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名字里的燮,就是来自《尚书》这个典故,燮,就是调和。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板桥行吟图)

燮还指大熟。《玉篇·又部》:“燮,大熟也。”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定林朝自炊,有匕或无荚。时时羹藜藿,镬大苦难燮。”这个意义其实来源于“燮”的本义。

“燮”还是姓氏。《正字通·火部》:“燮,姓,宋御史燮伭圃。”

“燮”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燮的小篆写法)

3、曼。读mà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曼,引也。从又,冒声。”形声字。本义是引;展开。《楚辞·九章·哀郢》:“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放(展开)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屈原像[特种邮票])

本义之外,“曼”还有很多用法:

(1)长。《广韵·愿韵》:“曼,长也。”郑玄笺:“曼,修也,广也。”《淮南子·氾论》:“侯同曼声之歌,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高诱注:“曼,长。”侯同拉长声音吟唱的曲子,是表达愤发的志向和内心积聚着的感情,这种充盈于内心的感情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没有不合音律、不和谐动人的。

(2)柔美。比如:轻歌曼舞。《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郑女曼姬,被阿锡,揄紵缟。”颜师古注引文颖曰:“郑国出好女,曼者,言其色理曼泽也。”于是娇柔美丽的郑国美女,身披齐地生产的细绢衣裳,穿着麻布和淡素绢的衣裙。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曼妙的女子-来自影视剧剧照)

(3)轻细;细腻。《楚辞·天问》:“平胁曼肤,何以肥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李善曰:“曼,轻细也。”女子胸部丰满,皮肤细嫩滑泽,她是如何保养出如此体态的啊?

中国在民国时代,有很多女孩子取名字,都选用了“曼”字,取得正是以上第(2)第(3)两种意义,或是柔美,或是细腻,正是女子应有的品质。

(4)无。《广雅·释言》:“曼,无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小尔雅》:‘曼,无也。’《法言·寡见篇》云:‘曼是为也。’《五百篇》云:‘行有之也,病曼之也。’皆谓无为曼。……曼、莫、无,一声之转。”

(5)蔓延。后作“蔓”。《汉书·王莽传下》:“朝廷忽略,不辄督责,遂至延曼连州。”颜师古注:“曼,与蔓同。”朝廷忽略,不立即进行督察,给予责罚,终于蔓延到了几个州郡。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战火蔓延)

(6)车幔。后作“幔”。《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那么,给它驾上车辕,戴上笼头,它就知道磨刮辕衡,移动套枷,弄坏车幔,毁坏衔木,咬断辔头。

又指没有花纹的缯(丝织品)。《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 王乃说之。”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戴着粗缯制的冠缨,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喜欢见到这样打扮的人。

(7)又通“蛮”,通“万”,皆取所通字字义,不再详说。

此外,“曼”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愿韵》:“曼,见《姓苑》。”

“曼”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曼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48课,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