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访|八旬奶奶回忆60年婚姻故事,《我本芬芳》新书线上首发

2022年4月1日,深圳创新打造的文化标杆品牌——全国新书首发中心迎来了八旬奶奶杨本芬创作的新书《我本芬芳》。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新书首发中心推出了线上首发新形式——“首发TALK”播客栏目。市民读者可通过“新书首发中心”微信公众号收听相关内容。

杨奶奶花甲之年开始在灶台边写作,2020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秋园》,2021年出版小说集《浮木》。2022年2月,《我本芬芳》在北京联合天畅出版社出版,是八旬奶奶杨本芬继《秋园》《浮木》两部作品后,撰写的六十年婚姻故事。

专访|八旬奶奶回忆60年婚姻故事,《我本芬芳》新书线上首发

这部作品直面爱的伤痛与困惑,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女人在婚姻里不被看见的孤独、不被欣赏的失落、不被尊重的委屈。将六十年婚姻生活中的伤痛细节都通过《我本芬芳》这本书呈现出来,杨奶奶是这样形容她的创作初衷的:我就是想写一位女性的情感经历、写一桩普通的婚姻,婚姻中没有坏人,但却充满了伤痛。

书评人马培杰对《我本芬芳》则这样评论道:实实在在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杨奶奶的不甘与痛感。双方本来应该有的好感,在婚后变成了一句“想不到你会对我不好”的控诉,丈夫甚至连解释都不愿意,那个年代所谓的“老实人”给有着精神渴求的女性钝刀般的疼痛。读这本书花了三个小时,杨奶奶是怎么熬过这六十年的呢?她勇敢地写了出来,更多的那个年代的女性却默默承受了这份疼痛。

作为深圳创新打造的文化标杆品牌,全国新书首发中心今年积极开拓线上活动形式,创新打造首档高品质播客对话栏目“首发Talk”,邀请新书作者担任嘉宾,开启关于新书的深度对话。这不仅提供了新的新书打开路径,构建了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接下来,全国新书首发中心还将陆续邀请重磅作者携最新力作做客“首发Talk”,市民读者可持续关注“新书首发中心”微信公众号获取资讯、聆听分享。

专访|八旬奶奶回忆60年婚姻故事,《我本芬芳》新书线上首发

专访作者杨本芬:

记者:最近有部热播电视剧《人世间》,您看了吗?有人说您的书,也是一种“人世间”,您怎么看?

杨:《人世间》,我看了,挺喜欢的。这个电视剧也是讲一家人的故事,要我说,它比我书里写的故事更浪漫。读者说得对,我写的书也是“人世间”,我的母亲、父亲、兄弟、乡邻……都是人世间普通的人,我写他们的遭际与命运。真实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可能更平凡但又更沉重。

记者:《秋园》《浮木》《我本芬芳》,这三本书的字体都很大,为什么?

杨:这是由出版公司的编辑和设计师决定的,我想他们考虑到了中老年读者的需要。我只管写我的故事,不会参予到书的装祯设计中。(出版公司他们或许会觉得这三本书应该写给中老年读者朋友看的)也许那是他们的决定,我觉得他们并没有这么明确,就是说他们一开始没有预料的,会有这么多年轻人也会喜欢。

这个事实的确是出乎预料的,但是如果你要说他们那么明确的把它定位为中老年读者可能也没有,但他们可能预料中老年读者会更多。

但事实上现在年轻读者很多,因为在豆瓣上它已经有了另外好几千条的评论,而豆瓣的多数都是年轻的读者。

记者:三本书里的生活,离21世纪出生的年轻人(他们最大的也已经22岁了)似乎非常非常遥远了,如果您要向他们来介绍这三本书,您会怎么介绍?

杨:这书看起来很遥远,其实就是你的外婆、奶奶那一代人的故事,过去还不足百年。这一百年间,我母亲和我这两代人经历的变化太多了,短短的几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秋园》里,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也就是我妈妈——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交代了第一本书里没讲完的人与事。我写了妈妈、哥哥、弟弟,以及那些我忘不掉的乡邻。我希望留下一颗露珠的记忆——

记者:您说婚姻是需要运气的,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现在的年轻人听了,尤其是那些想走入婚姻生活的人,听了以后会有点害怕?

杨:是的,好多原因都是这样说,他们现在会看到这本书,他们这些人都害怕了,但是他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我就是想写一位女性的情感经历非常普通的声音,所以也没有坏人,但他觉得出的婚姻的伤痛就是通过写我自己对这人生的观察,然后进入同情。

记者:迄今为止,最让您印象深刻的读者反馈有哪些?

杨:就是我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喜欢,我很感动!有一个男孩子说的话,我印象深刻,他说:“她写的不仅是自己,而是一代甚至是几代女性的日常遭遇。然而,这些感受,很少被诉说,很少被倾听。巨大的忽视,在阖家团圆之中,被粉饰,被掩盖,但它们确确实实的存在。需要倾吐,需要听到。”

前几天,编辑发给我这个男孩子写的好长的读后感,我看得眼泪模糊了眼睛,感谢他看得那么仔细,说得那么好。还有年轻人说想起了自己外婆、妈妈的故事,我希望大家也能把这些故事写下来。我看到读者会问我很多书里的细节,就知道大家读进去了。年轻人很有想法,也能理解我书里写的东西,真的让我欣慰。

专访|八旬奶奶回忆60年婚姻故事,《我本芬芳》新书线上首发

记者:《我本芬芳》这个书名还挺妙,不仅包含了杨奶奶的名字,还有一种“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芬芳但现实却有遗憾”的意味。当初是怎么选择这个书名的?

杨:这本书,我原本想叫《惑》,表达我对婚姻的困惑。但后来涂涂和编辑都建议叫《我本芬芳》,说是“我本芬芳”更能表现我这个人的气质,也更有力量和勇气。我就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我想我应该尊重出版方的专业意见。

记者:你在书中讲述了无数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比如,家里养的兔子被人偷了,吕医生却质问惠才“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怎么会怕贼?”。这个故事非常有冲击力,这是您亲身经历还是有原型?您现在是如何看待吕医生的这个态度的?

杨: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我觉得吕的态度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惠才虽然出身旧官吏家庭,但父母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兄弟姐妹也很友爱。相比之下,吕的家庭就非常不幸了,养父母双双自杀,一夜之间变成了孤儿,亲生父母迫于客观条件,也不好接纳他。这使吕的性格非常孤僻、冷淡,不容易信任别人,活得战战兢兢,总是非常担心自己身体垮掉或者被下放。

记者:您说《我本芬芳》是一本勇敢的书,我们读的时候也有同感。您把六十年婚姻生活中一些伤痛的细节都呈现了出来,没有避讳。您在写的时候犹豫过吗?做过取舍吗?

杨:我就是想写一位女性的情感经历,一桩普通的婚姻,婚姻中没有坏人,但却充满了伤痛。这里面有我对人生的观察,对女性境遇的同情,当然也有我自己的感受、包括困惑在里面。

记者:您在《我本芬芳》的尾声,写下这么几句:“这六十年的婚姻——大家眼中的钻石婚——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他和她都没能获得幸福。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您觉得,为什么“本该相爱”,但最终却没有做到?

杨:人和人原本都该相爱。被社会排斥的人更该彼此取暖。但生活总是不会按照理想的状态进行。惠才与吕医生的婚姻悲剧,更多可能还是在于性格上的不和谐吧。

记者:您的书描写了您所处的那个时代婚姻状态,如今,您的晚辈、您周围接触到的年轻人,她们的婚姻和您在书中写的几十年前的婚姻状态相比较,您觉得有变化吗?有哪些变化,有哪些不变?

杨:肯定有变化。像这本书的编辑,像我的孙女,她们这一代女孩子,读书、工作的机会比我们那时候多了许多,她们大都读了大学、研究生,面对恋爱、婚姻时,她们的选择也多很多。她们的婚姻有了更多自主性,不会忍辱负重,憋屈一辈子。如果婚姻不如意,她们要么想办法,拉着对方一起学习、改变,要么就离开婚姻,重新寻找和选择。我羡慕她们的自信、勇气,祝愿她们幸福。

【记者】郭悦

【作者】 郭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