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本芬芳》:婚姻走到最后必须得和解么?

《我本芬芳》:婚姻走到最后必须得和解么?

老妈经常会和我说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句话在和很多朋友聊起他们各自生活时,都会特别有感触,每一个表面看起来开心乐观的人,每一个外人觉得幸福美满的家庭,只要你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都会发现上面挂满了鸡毛。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三个时期:认为世界很完美的幻想时期,被真实世界打脸的幻灭时期,最后是在美好和不幸中找到平衡的和解时期。

这三个阶段,在很多事情上你都会经历一遍。

比如对这个世界,出象牙塔之前有一个理想自我,觉得自己能够征服世界,出了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发现世界好难征服,而且一不小心会被这个世界给征服,于是理想被现实撞到粉碎。

至于第三个阶段,是完全被现实取代那个理想,变成你讨厌的那个人?

还是说把你心中的那个理想,和部分现实去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独特的自己,活出一个独特的能和这个世界和解的人生?

再比如面对爱情,刚刚爱上一个人时,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对方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甚至放的P你也会觉得是香的。随着荷尔蒙的作用下降,也随着两个人关系越来越近,这时候你会慢慢发现对方身上那些让你讨厌的地方。

这时候好感不在,而期待依然在,对方真实的样子和你期待相距甚远,心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失望,这种失望一处理不好就容易分手。

除非你来到第三阶段,磨合出那个和对方相处的正确模式,也就是欣赏优点的同时,依然能够和各种缺点和解,对方也如此。

爱情如此,婚姻也如此,一整个家庭关系当然也如此。

老妈和我说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时,一部分在感叹婚姻不易,一部分也在用他人的难,来宽慰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

这种感叹,有时候也是对生活和解的一部分。

《秋园》的作者,80岁才开始写作的杨本芬奶奶最近出了一本新书《我本芬芳》,里面就讲了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一辈的婚姻。

结合之前看的《那些满怀恨意却不离婚的妻子们》,再次让自己对婚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惠才和吕医生结婚以后,吕医生就依然过着他自己的单身生活,也不会照顾惠才的情绪,更不懂的体谅妻子,我们经常说的段子里的钢铁直男在真实的婚姻里,就是让你心酸和无奈,哪来那么多的可爱?

惠才在抚养三个儿女的过程中,不仅去缓和了吕医生和亲身父母的关系,也自己想尽各种办法补贴家用,某种程度上丈夫吕医生就像她的另一个儿子一样。

责任心缺乏,对外人是老好人,对家庭对儿女觉得可以怠慢,明明妻子如此劳累,想要让他帮忙一下,他却嫌弃妻子娇生惯养等等,都在让很多读者觉得这玩意要来干嘛?

但是随着儿女长大,吕医生也在长大,他一点点开始在意妻子,在意儿女,也像变了个人一样关注家庭,好像他也开始和自己和解,和家庭和解。

最后两个人都八九十岁了,惠才问吕医生,你下辈子还愿意和我做夫妻么?

站在我们读者角度,娶到这么一个妻子,是多么的幸运?不管是邻居也好,亲身父母也好,都觉得这个妻子太好,而且他也在后来和家庭和解了,应该肯定希望再续前缘的吧?

但是吕医生最后的答案是“不愿意”,问了三遍,答案依然是坚定的“不愿意”。

这让我想起了土耳其电影《寂寞芳心》,男主角阿尔贝遇到了如此优秀的艾达,两个人又是如此的合拍,生活也很快乐。但是阿尔贝他最后依然选择分手,因为他把自己的心锁住了,就像被冰山封锁了一样,这冰山不仅仅封锁了他,也一直在冻伤身边的人。

对于阿尔贝来说,婚姻是渴望但不可及的,对于他来说孤独才是宿命,他渴望逃离,我们也觉得爱能够治愈。

但是导演说,现实并非如此。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那个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一直走不出来的男主角一样,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和解,要看开。

对于《我本芬芳》里的第一视角女主角惠才来说,嫁给这么一个丈夫,简直太遭罪了,不止一次他们的吵架都以妻子一句“我没想到你会对我不好!”结束。

文学肯定做了美化和加工,我想真实的生活里,惠才肯定充满怨气,也充满责备的,这种怨气和责备,折磨了吕医生前半生。

站在吕医生视角,他的原生家庭让他对于亲密关系,对于爱,对于婚姻几乎是0基础,可以说是不会爱,也不会相处的一个人,遇到事情只会逃避。

那么每一次夫妻相处中,那些从妻子那边过来的责备和埋怨,每一次妻子解释后他的自责和内疚,就是他前半生的主要感受。

所以在前半生中,惠才和吕医生的相互折磨,才是最后吕医生坚定回答“不愿意”的根本愿意吧。

但是吕医生的原生家庭改变不了,不管遇到谁,那个妻子都会不幸。特别是惠才,本该拥有更幸福的婚姻不是么?

而吕医生难道真该孤独终老么?或者说悲惨和孤独的人,就一定要自我舔舐伤口么?

后本身看似双方像正常夫妻一样,开始了相互扶持,开始了为孩子奔波和骄傲,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想也许是羁绊,也许是习惯,也许真的内心和解了。

不管怎么样,最后老夫老妻还能面对夕阳,相互问一句下辈子是否还愿意在一起?我想也是一种和解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