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撰文/ 龙诗慧

编辑/ Kilig

设计/ Zoi.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但有趣的灵魂未必各不相同。这可能是对不少新势力车企的新车设计,一个不客气但客观的说法。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缘由是日前理想汽车主动曝光的大型SUV旗舰L9,“撞脸”小鹏去年年中对外发布的中大型SUV G9,而“星环灯”究竟是谁家的原创,更是被两方的粉丝吵了个翻天。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两台新车给人“撞脸”的感觉,主要是前脸都采用了贯穿式LED头灯设计,远近光灯组则内嵌在前包围两侧,下方带有贯穿式散热开口。而两车的主要分别在远近光灯组的位置,小鹏G9更靠上一些,而理想L9的灯组则几乎与下方的贯散热口平行。来到尾部,两车也“不约而同”采用了在中大型SUV常见的、层次饱满的设计语言,尾灯也采用简约的贯穿式尾灯设计,整体给人厚重板正的感觉。

理想L9的官图发布没多时,小鹏汽车副总裁、品牌公关总经理李鹏程“果然”发微博调侃:两家设计师一起开过会吗?然后贴上两车前脸和车尾的造型图给大家对比。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单凭这两点,能说理想L9“抄袭”小鹏G9吗?谈不上,两车的细节元素上,还是刻上了家族的“烙印”,小鹏G9的灯组显然从P7演变过来,理想L9的贯穿大灯,也与理想ONE如出一辙。但无风不起浪,理想L9放弃了在理想ONE上辨识度很高的矩形中网设计,反而用上了纯电动车喜欢大面积封闭式设计,未来感是有了,但也和其他同样标榜未来感的新势力“撞脸”。

如果说这还不足以证明皮囊千篇一律的话,你不妨去大型车展走一圈,届时你会发现自患上了“脸盲症”。只单看前脸,智己L7、蔚来et7分不清,索尼VISION S甚至阿维塔11都在走同一个风格: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虽然每家新势力把车头大灯组玩出了新花样,但封闭式前脸的基本“雷打不动”,贯穿式尾灯也极尽简约之能事,而内饰也是大屏当道。单看每台车的未来感和先锋感十足,但你从中却分辨不出各家品牌的个性和辨识度,如果把LOGO盖掉,你又分得清谁是谁呢?因为封闭式前脸+贯穿式灯组+大屏内饰的设计,早变成了时下新能源车的标配,就好比当年iPhone大获成功后,几乎市场上所有新手机都顶着一副差不多的脸。

设计师背锅?

新势力喜欢“网红脸”,很多人都觉得是外观设计师偷懒的锅,但其实并不全然是。不少的“潜规则”影响了设计团队的发挥。

其中最被广泛吐槽的原因,莫过于设计很大一部分受制于供应商,如果不同车企选择来自同样的公司或体系的供应商,那么难免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就好像网友吵得最凶的“星环灯”,究竟是小鹏P7还是理想ONE先带起来,其实这答案并不重要,因为在几乎同期上市的天际ME7上,也能看到个元素;而现在不仅是新势力,贯穿式灯组的设计也运用在了很多新车上,没办法这元素太红了,说不清是供应商成全了它,还是它成全了供应商。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相对而言,传统车企在设计新能源汽车时,虽然也借鉴封闭式格栅的潮流,但同时也保持了家族式设计的灵魂。以BBA为例,EQS、iX和e-tron就保持品牌辨识度的基础上,更多进行创新演绎。当然EQS的弓形车身、iX超大的封闭式“鼻孔”好不好见仁见智,但起码在产品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品牌在电动时代转型的态度和传承。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以前一辆燃油车从开发到落地,前期调研、草图、油泥模型、方案对比、试制、路试到最终定案,2年以上的周期是标配。而智能汽车时代则打破了这个规则,一辆车的迭代周期缩短了很多。还处于尚未盈利阶段的新势力,给到设计师们发挥的时间、空间更加少,所以设计师在效率和需求最大化面前,一定走保守不会出错的路线,那么从特斯拉开始的扁平化,奔驰首先用上的双联屏,既然被市场成功验证,那么翻车几率近乎零。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当然,国内最早的新势力蔚来成立至今不过8年,小鹏、理想、哪吒和零跑等主流新势力,还在往造第三台车的方向奔跑,谈独到的设计语言、从家族设计找灵感,就好像谈企业盈利那样言之过早,但同质化的外观造型,确实让“怼天怼地”的新势力也有它们极其保守的一面。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新品牌、新车型看似百花齐放,但给到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实质并没有燃油车时代的高。这点并不限于外观造型,智能设备、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在供应商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之后,车企的角色也在发生微妙转变,很可能以后同级中不同品牌之间的电动车对比,除了调校风格和自动驾驶软件有所不同外,其他感觉都是相似的。

这里并无贬义的意思,甚至在普通驾驶者层面是好事。因为这种改变是车企们从大数据调研甚至是与消费者“共创”出来的。在“消费者至上”的年代,车企首当其冲的是要做一台消费者喜欢的车,而不是做一台让消费者喜欢的车。团队“退”在消费者的背后,好处是“木桶车”在各个方面都不易出错的,出彩的、有灵魂的新车自然越来越少。

智能汽车=大号手机?

这两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榜单,有媒体把量产车型副驾屏幕做了个榜单,以尺寸、功能和副屏价格来做对比项目。结果新势力新车占了半壁江山,榜首一二位置的高合HiPhi X(19.9寸)、红旗E-HS9(16.2寸)更是在15寸以上,而大屏“始作俑者”特斯拉,却被淹没在榜单里。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以现在的目光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内卷”但又没什么用的榜单,而车厘子相信明年这个榜单,又将一轮新车换旧车。当下新能源车的市占率虽然冲上了20%,但消费者购车核心还是看传统三大件、品牌口碑和售后服务,屏幕大小、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智能与否并未成为关键因素。但十年后再回看,当完全电气化时代到来时,谁又能说得准智能化不是购车的核心依据呢?

新势力层出不穷的新物种、新浪潮冲刷传统购车观,不断颠覆市场心智肯定是一种进步与创新,但有没想过任由智能汽车这样“内卷”下去,变成了一个可移动的“大号手机”呢?不少人认为智能时代的汽车产品,就是越“傻瓜”越好,那么未来的车是否又回到“沙发+四个轮子”,外加一台超级电脑的“原点”呢?

这并非是杞人忧天,按照新势力目前的带节奏,都扎堆做主流市场最走量的车型去了,屏幕尺寸、智能配置功能强不强大等都成了新赛场。诚然,他们的新车型暴露出的从外观到内饰,驾驶风格与智能配置,同质化倾向却更严重,到底电气化与个性化能否共存?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当然,新势力走了一条最大众、最快速的电动化,但这并不代表电动化的想象局限于此。电动化,是有能力将以前一些因为排放、油耗、成本而被边缘化的经典车型盘活“重生”,比如大众早前发布了一张ID.BUZZ的概念图,它就是将60年前的“嬉皮士面包车”复活了,而“油老虎”悍马,也乘着HUMMER EV欲打开国内市场,去年丰田章男一次展出丰田16辆纯电新车,最吸引人的并不是放在第一排走量的纯电SUV,而是几乎没资料、低调放后排的电动FJ、电动皮卡和纯电超跑。

新势力偏爱“网红脸”,竟是市场惹的“锅”?

也许让尚未盈利的新势力,冒风险拿出个性作品很难;重视汽车个性的消费者确实存在,但毕竟小众,带点性能、外观中规中矩但空间、功能强大的家用车,才是热销的关键。诚然,市场又能吸纳多少个像这样没有短板、但缺乏特色的“平庸之辈”?

写在最后

正如每个好的汽车设计都不应有局限性,每个好的设计师都希望设计出融合自己经历、审美,被消费者所喜爱的车,而不是被潮流牵着走。

现在“保守”的新势力,终有一天会“开窍”,因为未来的智能汽车,肯定不是一辆会动的“大号手机”。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