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公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关公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关公文化,是基于对历史英雄人物关公的人格事迹、精神气韵、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的敬仰、推崇、效仿、膜拜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公文化的核心在于关公精神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众心目中,关公不仅是武艺高强、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更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道德楷模与人格典范。关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节、廉等人格操守,蕴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一贯推崇、传承的道德伦理、道德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品质的思想精华,“允文允武、乃圣乃神”的关公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言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家园中占据“绝伦逸群”的历史地位。

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涵极为广泛,比如广为人知的忠义精神、仁义精神、诚信精神、义勇精神、侠义精神、桃园结义精神、感恩图报精神等,都是关公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公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忠义精神是关公精神中传播最为广泛的精神品质。关公一生忠于汉室,忠于刘备,忠于国家和人民,忠肝义胆,矢志不移。土山约三事之时,关公首个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体现了对汉室的忠贞不二;被困曹营之时,曹操为笼络关公,费尽心机,但关公丝毫不为所动。张辽试探关公:“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公曰:“愿从于地下。”这斩钉截铁的回答,体现了关公对刘备的忠义坚如磐石。关公以志兴汉室、匡扶汉室为人生志向和理想,忠不顾死,义不负心,成为中华民族忠义精神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代表。

仁义精神在关公的史书传记及演义小说、传说故事中也比较常见。史书《三国志》称关公“善待卒伍”,镇守荆州时,“恩信大行”。最有名的故事片段是关公战长沙时“仁释黄忠”。关公与老将黄忠对战,黄忠马失前蹄被掀倒在地,关公绝不趁人之危,反让黄忠换马再战,体现了关公的大仁大义、仁德风范。

关公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诚信精神在史书《三国志》中也有过明确记载。曹操多次拉拢关公失败后,察觉到关公没有久留的心意,叫张辽以私人感情询问关公。关公对张辽坦诚相告:“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究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官渡之战时,颜良率大军包围白马,曹操束手无策。关公“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完成了当日对曹操的允诺,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身边。

关公“恩怨分明,信义卓著”的为人品质由此也为同时代的人所熟知。在曹操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时,曹操以旧日恩情哀告,关公义重如山,华容道义释曹操,体现了关公知恩感恩,有恩必报的优良品格。

关公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义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块,一是体现关公的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三通鼓斩蔡阳等;二是体现关公的勇者无惧,神威凛然。如单刀赴会;三是体现关公的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如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等。关公义勇精神也成为后世奋勇作战的英雄榜样,并由此衍生出大刀精神、抗战精神等。

桃园结义精神既包含着对兄弟的情义,也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的精忠大义,桃园结义誓约:“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体现了桃园结义精神具有着更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更容易引起民间社会对关公精神的崇拜和敬重,由此产生民众情感上的共鸣,道义上的认可,道德上的追随,精神上的向往。

关公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有着厚重的道德文化历史底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关公的英雄事迹、人格魅力、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在民间社会的深入人心、世代传承,关公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追求和崇尚的做人准则和价值观念。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