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题图:《如梦之梦》剧照

本文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张越为中国舞台领域代表性人物,央华创始人、艺术总监、制作总监王可然的新著《一切为戏剧》所做序言。本书是王可然从业十余年来的工作心法和剧场理念分享。书中从如何看待观众与舞台的关系、怎样和导演及演职人员展开协作、如何带好一支戏剧团队等多个角度,结合《如梦之梦》《犹太城》《雷雨》《雷雨·后》等央华重要戏剧作品的创作实例,辅以大量剧照和创排现场的图片实录,分析戏剧制作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列举值得借鉴的工作技巧,讲述诸多与演员、导演合作的幕后故事,表达了对中国戏剧创作和戏剧市场的认知、判断与期许。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文 | 张越

来源 | 新经典

《一切为戏剧》为拓展中国戏剧世界格局的领航者之一、央华戏剧制作人王可然首本图书,清华大学教师、资深行业记者牛萌执笔,深度披露工作心法和舞台运作内幕,分享作为戏剧制作人工作理念与实战经验,涉及创作、演员、导演、市场、品牌等多个方面,此类作品在国内出版中比较少见。

王可然是谁?他是一家民营戏剧机构央华文化的负责人,一系列热门话剧《如梦之梦》《冬之旅》《犹太城》《雷雨》《雷雨 · 后》等的制作人,一个谈起当下中国戏剧,不能不提到的人。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王可然

将近二十年前,王可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与我有过交集,不过,我那时还不认识他。后来,他离开如日中天的电视媒体,义无反顾地奔向当时处于寥落边缘的戏剧圈,我却认识了他。可 见,人要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才有光芒。

第一次与可然交谈,记得是在一个巨大而空旷的环境,听他讲了一下午的戏剧:为何要做戏剧?该怎样做戏剧?戏剧的现状及未来如何?……说实话,我没太听懂,只记得他讲话时眼中有精光迸射,这样的人通常心里有劲儿,我就懵懵懂懂地被他那股劲儿感染了,答应参与他的戏剧活动,后来回想,觉得像被他拍了花子。

自《宝岛一村》开始,十余年间,央华每一部戏的宣推我几乎都有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我目睹了央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当今中国制作能力最强的民营戏剧机构,并且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地构建推展着中国的戏剧市场,这真是一个筚路蓝缕甚至惊心动魄的过程。王可然,一个无背景、无资金、无资源的北漂青年,带着两三个比他更加茫然的小孩儿,在戏剧并不景气的时代,开始了他们的戏剧历险。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陪我看电视》剧照

他们可以依凭的是对戏剧的热爱、缜密的头脑、拖不垮的身体和打不垮的意志力。他们还可以依凭的是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已陪伴人类数千年,无论是经历生产模式的变迁还是政治风云的变幻,无论是遭遇战争还是瘟疫,戏剧从未消失!这种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浓缩世间的悲欢离合、人类的命运与疑难并将其仪式化地表演出来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尤其可以依凭的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正在经历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城市迅速扩张,市民人数暴增,城市中产阶层兴起,在财富有所积累之后,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令人疲惫之后,在社会变化太过剧烈令人手足无措之后,人们需要解释,需要宣泄,需要抚慰,艺术及其他精神产品的机会来临了。王可然回忆他的大学老师曾对他们说,社会在积累财富和需求,他们应积累学识和能力,十年之后,他们会有机会做一番事业。果然,那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像大船上鼓满风的帆,天高海阔,风急浪卷,召唤着弄潮儿向船头站……人在人群中,人在历史进程中。当镜头从王可然和央华处拉开拉远,从古希腊戏剧的昨天到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就是我的所见。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如梦之梦》剧照

再说回第一次与可然交谈,他跟我谈人心人性,谈戏剧要与人心建立关系,要服务于人心。每当我说“我做不了你们的工作,我不是学戏剧的”,他总是说:“我不需要你是学戏剧的,我需要你是懂得人的。”他推崇那些从生命里长出来的、从心里长出来的东西。他观察人,体味人,尽可能精准地把握当下人群的心理状态和内在需求,这是他做戏的基础。也因此,他拒绝所有残酷、黑暗、绝望的戏,不管作品有多优秀。我跟他曾因为一部这样的戏到底算不算好作品发生争执以至拍了桌子。其实,他的坚持我是非常认同的。

曾经,我试图把他划进我所了解的某一个戏剧阵营,比如,他是姿态高标的专业人士还是热衷小圈子的艺术青年?他都不是!他反对“腔调”,反对戏剧“圈子化”,反对“专业壁垒”,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妨碍戏剧发展、使戏剧远离观众的顽疾。那他是要做商业戏剧?现实中也有这种戏,低票价低成本,迎合观众的趣味,逗逗乐贫贫嘴。也不是,他坚决反对一味迎合观众,认为这种只要眼前利益的小聪明是对戏剧的伤害。他要做符合广大人群心理需求,又有高水准舞台呈现的戏剧作品,前者能把更多的人带进剧场,而后者则保证观众的精神食粮美味营养,这样才能让戏剧与观众互相滋养,以便双方都能体健貌端、长寿健康。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犹太城》排练照

这当然很难,对一个靠卖票养活自己的民营剧团尤其难,但他知行合一地做了。这时常让我想起我喜欢的法国导演埃里克 · 侯麦说过的话:“一个人追求现代,就是说追求时尚的时候,就很容易过时,很快就会消亡。我并不追逐具体事件,但我是在我的时代之内的。”与时代共振,与人类共情,这个创作原则当然是对的。

我常常搞不明白王可然到底在做什么。当然,他是戏剧制作人。他在上海戏剧学院学过导演和表演,懂业务;他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过艺术管理,懂运营。于是他就成了能力最全面、工作最辛苦的制作人。挑选剧本、与导演和演员沟通,这些艺术创作层面的工作他要管;团队管理、资金运营、票务销售、作品宣推,以及合作关系的维护,他也得管……一年推出好几部新戏大戏,一年全国各地二三百场演出,他要求自己场场必到,以稳定军心,保障演出质量。用励志的话说,他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用我的话说,他是这个单位的老爷、老妈子兼听差,过的不是人的日子。这还不够,他还举办国际戏剧高峰论坛,组织青年戏剧人才孵化,甚至召集一百多位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普通人跑去皖南古村落里朗读剧本……所有这些在金钱上、精力上巨大的付出,都不太能在短期内置换成票房,大概长期也不行。王可然和央华却要做!因为他在意的从来不仅仅是一出又一出戏的成功,他还想提高行业水准,培育戏剧观众,带热戏剧市场,营造艺术氛围……

我见过不少理论家,也见过很多兢兢业业的“螺丝钉”,他们不是一种人。王可然是我见过的绝无仅有的、能把二者合而为一的人。他有构建格局的规划创意能力,又有一流的行动力,可以一边缜密地思考一边强悍地落实。因此,央华不仅能做项目,还能做局面。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雷雨》《雷雨·后》剧照

有趣的是,我这辈子都没听过王可然大谈特谈“理想”这个词,尽管他比很多爱聊理想的人更有理想,他可以为他自己想做的事受苦受累甚至受辱,但似乎并不打算忽悠别人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他爱用的词是“安全”和“体面”,要给大家安全的创作环境和体面的生活。在回答记者关于“理想”的提问时,他是这么说的:“你不可能靠理想带着大家活着,你也不能靠理想让大家陪你玩——得保持这个清醒的认识。我们首先得尊重每一个合作者的欲望,尊重他和你构建的理想作品的关系。把每一个人的人生欲望建立在你的理想棋盘上,这是非常真实的方法论。但是,如果没有理想性在前面做引子,就会让别人的欲望产生游移,如果你无法让他产生认同感,他就不容易被吸引过来。因此,我们首先要满足合作者的欲望,然后激发他的欲望和价值观的关系,这是制作人的必修课。”看,这才是一个清醒的制作人的思考。

一个民间的戏剧制作人,做错任何一点事都可能万劫不复。他要观察舆论环境,评估社会痛点,预判疫情风险,细品人性幽微;要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要推动艰辛的艺术创新。除此而外,王可然还想拉动行业发展,启蒙戏剧观众……他竟然做到了!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我常常琢磨:某个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他与他的成长背景、环境曾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而王可然,我无论如何都无法从他的成长环境中找到他之为他的依据,也就是说,我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这更坚定了我的一个判断:有一些人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过,我从没想过一个戏剧人要这么苦这么累,简直像拼了命一般。我不止一次地问他:“你到底是有多想死?”他回答:“如果不做这些,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如梦之梦》背后的大戏推手

《乡村》《庞氏骗局》剧照

当得知会有一本关于王可然的书的时候,我立刻嘲笑了他。我以为那是一本自传。在我的偏见中,除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自传有些研究价值之外,大部分的名人自传都是自恋之作,自己回味不已的经历和感受大多与公众无关,合该写成日记放在自家抽屉里,根本不必印出来给大家看。后来得知,这是一本关于“怎样做戏剧制作人”的书,我又热烈支持了,因为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国内还没有过这样一本实战书。

看罢书稿,我认为这本书至少对三类人有意义:

一是想当戏剧制作人的年轻人。这本书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学,可以带他们入行,并为日后从业打下好的基础。

二是所有对戏剧艺术有兴趣的普通观众。他们会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一幕幕璀璨的舞台之梦是怎么造出来的。

三是每个奋力生活在当下的人。这本书会告诉他们什么叫专注,持久的专注会为他们赢得什么,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

当然,我并不推荐大家都像王可然那样工作,能做到一半儿就足够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