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汽车品评|315之二刻拍案惊奇:新能源汽车亟待缚上安全缰绳

文 字 | 汽车品评编辑部

设 计 | 小宇宙

安全,始终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底线和核心要素。

当新能源汽车即将步入完全市场化的关键节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车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大传统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汽车市场自然也不例外。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市场,新能源发展势如破竹,但很多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而针对新能源汽车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大批业内外相关人士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很多人认为新能源汽车能够促进整个汽车行业的重新洗牌,增强市场的流动活性。另一方面,保守派认为,新能源市场尚不成熟,产品仍然存在不少瑕疵,很多汽车厂商都在打着新能源汽车的幌子融资、骗补、割韭菜。

我们并非要给新能源汽车盖棺定论,或是一味地唱衰这个行业,在一年一度的3·15之际,聚焦“野蛮”生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背后,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

随着智能科技在汽车领域的扩大应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新势力车型,更是有着极为丰富的智能配置。

然而智能科技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丰富用车生活和提高便利性的同时,问题和漏洞也接踵而至。

其次,行业目前尚未建立一套标准来规范车企信息采集的规则,更没有所谓的“底线”可言,新能源汽车甚至可以做到将用户扒得不着寸缕。

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来收集数据,并通过数据来分析、深度学习来提升车辆性能表现,已经是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各车企的普遍做法。这也让信息安全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风波中心。

此外,对于信息安全的担忧,不光来自于消费者,作为制造方,汽车企业对于车辆信息安全的保护需求更强。

2020年,工信部就曾表示,车联网信息服务商等相关企业和平台,被恶意攻击高达280余万次,并存在通信被劫持、隐私泄露、甚至可能控制车辆的风险。

此前,特斯拉就被曝出拥有全方位摄像头和全方位传感器,这些技术都将秘密收集车主的信息,或许会对车主的隐私构成泄露。

无独有偶,去年,哪吒汽车APP未经用户允许,非法采集个人信息,存在信息泄露、超范围收集、过渡索取用户权限等侵害消费者信息的问题,而被勒令整改。

伴随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上需要部署更多传感器对驾乘人员进行识别和检测,在车内也有越来越多的摄像头来获取驾乘人员的状态信息。

然而,智能网联汽车承载的功能逐步增多,操控APP、充电桩等外部生态组件频繁接入车辆却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例如车内摄像头对驾乘者生物特征的收集、具有若干风险,首先就是车主信息,车主家庭地址定位。

其次,可以读取汽车内的图像和录音,知道车内在做什么,在说什么。第三,可以随时读取在车外的情况,特斯拉通过摄像系统,可以实时掌控车外四周全景。

车主人脸图像、个人信息甚至录音有可能通过特斯拉上传到云端,基于大量的位置信息有可能造成军事基地等机密信息泄露。构成了智能网联时代下,与汽车生产、制造、使用息息相关的信息安全新课题。

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全行业,乃至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业内对安全事故成因、机理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计在2023年底,车联网将迎来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届时,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应对策和管理措施将会更有针对性,指导性也会更强。

车辆自动驾驶技术是本世纪汽车产业,以及未来发展绕不开的技术方向,在科技进步,通讯变革的时代,其让汽车从业者看到了发展的可能性,也让许多消费者对它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

此前,不少车企曾因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功能而导致了不少用户盲目相信,国内外都引发过多起交通事故。其中部分事件频频冲上热搜,引发舆情扰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2021年8月,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

此事一出,在社交网络上急速发酵,业内专家以及造车同行都对此口诛笔伐,也使“纯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陷入舆论旋涡。而蔚来本身也因丑闻不断,迅速跌落销量神坛。

除蔚来外,特斯拉也因类似事故频频冲上热搜。据相关媒体报道,就在今年2月13日,广东广州一辆特斯拉Model 3准备停进车位时,由于车辆突然加速,踩刹车也没有反应,撞到水泥隔离墙后致一人死亡。承诺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大量改进的特斯拉,再次酿成惨剧。

更让人错愕的是,日前,特斯拉解雇了一名曾经在自动驾驶部门(Autopilot)工作过的员工约翰·博纳(John Berna)。

原因竟是此人在YouTube个人频道“AI发烧友”上公布了对于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FSD)的评论。且他的视频还展现了这一系统的测试版在硅谷不同路况上如何工作的场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而这些却仅仅是诸多因自动驾驶引发事件的冰山一角。

诚然,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L2级以上的辅助驾驶技术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渗透率达23.5%,较去年同期增长7.3个百分点,其中12月渗透率达30.4%,渗透率已连续八个月超过20%。

从目前市场上仅有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来看,可以肯定的是,类似“L2+级”“L2.9级”等宣传内容均是汽车企业自主提出的,没有相关标准可循。

只有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等级的车辆才能称之为“自动驾驶”,以L2+等形式出现的,显然只是标榜车企自身在该项技术上的优越性而自说自话的表现。

人工智能不是营销话术,更要为用户的行车安全做更多考虑。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还有很多路要走,不能为了营销误导用户。L2到L5都是行业黑话自娱自乐,应该变成普通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简单概念。

但可喜的是,3月1日,大陆首个《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将正式开始实施,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对自动驾驶分级进行了描述,将有效改善企业及消费者的滥用、误用现象,更好地提升驾驶安全。

无论是曾登上神坛的特斯拉,还是后来者居上的国产品牌,几乎大部分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都出现过不少因自燃引发的事故。

2021年,分别在郑州、海口、三亚,4天时间内威马连续发生3起电动汽车自燃。虽说后续威马汽车紧急召回了部分车辆进行维修和整改,但是在许多消费者的心中,威马俨然已经成为了事故车。

2021年7月至9月间,仅海口市就出现三起荣威Ei5自燃事件,其中一位自燃车主为海口公交新月出租车司机,他在采访时表示,公交新月的多辆荣威Ei5出租车出现自燃,自己及同行都对车辆隐患十分担心,对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一致希望退车。

值得注意的是,荣威Ei5出租车不止是在海南自燃,在全国各地均有类似情况发生。

同年7月,河南郑州南阳,停靠在路边的荣威Ei5出租车发生自燃,且火势较大,整车被烧成一块废铁。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全问题已成为行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成功引起了消费者、企业以及国家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也给相关企业造成了巨额损失,更关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局。

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刚起步不久,相关技术有限,而电动汽车出现起火又与诸多因素相关,从目前来讲仅通过个别案例或许还无法判断车辆起火的最根本原因。

尽管很多电池企业已经通过技术升级,发布了不起火的电池包,但市场中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仍然频频发生。

车辆发生起火事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车企,到底要不要公开回应?调查结果到底要不要公布?事故和理赔责任到底应当如何划分?一辆车或几辆车起火后,同批次的车辆是否需要召回?

这些问题,既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也考验着电池企业的技术,还考验着车企的责任与担当,更考验着消费者的耐心与信任。

由于新能源汽车起火诱因庞杂,而针对起火事故的调查结果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期,能控制事故发生的只有车企对自身的约束。

一面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预期攀升,另一面是维权井喷式爆发。当行业野蛮生长过后,就必然会进入被拨乱反正的新阶段。

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较短,诸多核心技术并不成熟。且车企更加关注软件方面、交互、智能座舱,从而忽视了硬件的重要性。

不同品牌都屡次出现过自燃、断轴、失控、仪表黑屏、刹车失灵、漏水、高速上无法加速、排放控制系统故障引发报警、动力电池故障报警等等五花八门的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是造车技术拉跨?还是为了利润牺牲了安全?

笔者认为,汽车工业是非常严谨和复杂的系统制造业,对于整车厂商,亦或是产业链上的零部件厂商均是如此。

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老牌车企,都需要不断完善每个系统部分才能避免出现质量问题,这也正是行业最基本的底线。

只有加强对车辆安全方面的重视,才不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被自己埋下的隐患重重绊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