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趴到车底下,究竟能看出啥?|技术流

文 | 嗷嗷胡

面对着4S店的西装销售,跻身于车展现场的精致男女,如何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内行与不凡?请勿撑开引擎盖像个傻子一样张望,蹲下身、弯下腰、低下头,眼球四顾朝车底窥探一番,然后缓缓起身,或微微颔首,或轻轻叹息,背过身踱步离去,深藏功与名。

有些人,天生就该在车底。

每当爱车玩车人士济济一堂,研修水平云对抗的最后一个回合,总会是在车边俯下身去,指点研究一番那裙下之种种。每当新车发布试驾赏析,车媒老师们蜂拥而上之余,你总会看到几位直男技术宅蹲在那里久久不肯起,仿佛是眷恋那耿直的钢铁气息,不愿被表面的浮华迷花了眼。

不是每一滴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每一次蹲起都真的有目的。

姑且忽略其中故作深沉的表演,不妨严肃探讨一下当他们(我们)蹲下把脑袋伸向车底,单靠肉眼目所能及的范围,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又能看出些什么呢?

既然说到“底”,自然会首先想到底盘和悬架。在我们传统认知的“三大件”中,发动机和变速器如今多被底盘护板挡的严严实实,而悬架系统毕竟需要“活动空间”。所以从车底视角仅靠肉眼,你至少可以粗略地分辨出前后悬架的基本结构,以及一些比较明显的悬架配置。

更重要的是,敝栏目的老朋友应该知道:车企及媒体惯用的诸如“多连杆”等名词,其实是定义非常宽泛而几无参考价值的。而一旦你掌握了肉眼辨“悬”,配置表上无论写得再怎么含糊、混沌、滥竽,也瞒不过你蹲下身那么一瞅。

前悬架其实不必说太多,今天乘用车广泛应用的只有两种前悬架结构,即大家熟悉的麦弗逊和双叉臂悬架。前者有时会被称为“弹簧减振支柱悬架”,后者之中某些,因细节差异而被称为“五连杆悬架”(具体不妨跳转《电动时代没悬架什么事?》),但整体上还是可以归为这两大类。

麦弗逊和双叉臂的差异优劣,早就是互联网世界经久不息的陈年话题了(敝栏目也参与过:《为什么双叉臂是YYDS?》)。

二者分辨起来同样简单——甚至不需要你真的去看车底,蹲下身目光从前轮胎上沿与轮拱下沿的缝隙穿过去。如果你能看到的只是一根减振弹簧支柱,那么大概率属于麦弗逊前悬架;如果你能目击一根金属“叉骨”(其实是“双”叉臂中的上叉臂),那么前双叉臂悬架无疑。

宝马iX前双叉臂的上叉臂

麦弗逊在这个位置则只有弹簧减振器

一种例外情况是所谓“低位双叉臂”,因为上叉臂的位置更低、被车轮完全遮挡,在轮拱间空隙也是看不到“叉骨”的。这种双叉臂悬架多见于较极端的高性能车,所以予以辨认的必要性不大。非要区分低位双叉臂与麦弗逊悬架,就需要前轮偏转一定角度了,下文在后悬架部分会提到。

后悬架才是五花八门。首先还是大家的另一位老朋友,扭力梁非独立悬架。这个很简单,从车尾蹲下身看向后轴,如果存在一根左右连贯的黑色钢梁,则可以断定无误为扭力梁后悬架。

如果左右是彼此分离的,那么进入到独立悬架世界。

麦弗逊悬架也可以用在后轮,甚至有时被塞入“多连杆”范畴。事实上“多连杆”本就不是严格定义,其仅仅限定了连杆“多”即可,但凡≥三根连杆都可能被算作多连杆。麦弗逊悬架用于后轴时,需要至少两根横向连杆和一个纵臂(所以早年被称为“双连杆/三连杆”,俗称“筷子”)。

从车侧底部观察后轮前方,是否有从后轮向车头方向伸出的纵向控制臂。如果有,那么它大概率,不是后麦弗逊悬架,就是后E型多连杆悬架。后者因“三横一竖”的结构近似字母E而得名(但其实看着并不像),也有称呼“四连杆”。

传祺GS8后E型多连杆悬架的纵臂,两侧都能看到

而要区分这两种都有纵臂的后悬架结构,需要绕到车尾底部,把目光集中在后轮内侧转向节附近(转向节是啥请跳转《特斯拉断的是什么轴?》)。如果后减振器和弹簧是一体,且下端是固定在后转向节的上端,则大概率是后麦弗逊悬架;如果后减振器和弹簧彼此独立,下端连接在连杆而非转向节上,则基本可以确定为E型多连杆。

传祺GS8后E型多连杆,注意弹簧和减振器分离,都连接在下方的连杆上

某古代凯美瑞的后麦弗逊悬架,红圈是阴影中的弹簧减振一体支柱连接于转向节上端,蓝圈内连杆上无任何连接

麦弗逊悬架的这个特征,还可以用来区分前轴的麦弗逊和低位双叉臂悬架。前轮偏转一定角度,观察车轮内侧,如果弹簧减振支柱固定在转向节上端则是麦弗逊悬架;如果支柱连接到了下方叉臂/连杆上则大概率是双叉臂悬架,此时不妨再仔细找找上叉臂藏在哪了。

991 GT3的前低位双叉臂,下端连接在下叉臂

宝马i3的前麦弗逊,簧柱连接转向节,且连接处是固定死的

说回到后轮。如果在后轮前端没有发现纵臂,也并非扭力梁非独立结构,那么恭喜,眼前这辆车的后悬架可能是更为“高级”(相对,且仅指结构上而非具体表现)的,后H臂多连杆或后五连杆结构。

和前悬架的情况类似,后五连杆实际上与后双叉臂算是亲戚,不过主流乘用车后轮上使用前者的更多。五连杆顾名思义,能数出五根杆子。但今天的新车为了降低风阻,普遍会使用各种护板,甚至对下连杆进行遮挡处理,所以实际数起来又变得并不容易。

宝马iX后五连杆,能看到两根,注意下方连杆带护板

而后H臂多连杆则有更容易辨识的特征。从车尾底部看过去,你会发现一个很宽大的、在车轮和车身两侧都各有两个铰接点(H型)的下控制臂。另外,由于H臂若使用钢制往往重量太大,大部分的实际应用都是银色的铝制。

保时捷Macan后H臂多连杆,注意H臂与上面五连杆中带护板连杆的外观区别

除了H臂本身之外,在H臂多连杆悬架结构中,你最多只能再找到两根独立的横向连杆(下图箭头)。

如果把车升起来,H臂会更直观

经过上面的步骤,再排除了H臂多连杆,那么剩下的大概率就只有五连杆最后一种可能了。其实后五连杆从透视结构图来看一目了然,但因为五根连杆都比较“普通”、可以被塑造成各种“样子”、彼此很可能互相遮挡,从人类蹲下的车底视角就变得不那么易辨认了。

ID.3的后五连杆,这样的视角就需要配合无纵臂、非H臂来确认,图:汽车之家

雷克萨斯LC后五连杆,图中只能看到四根连杆,注意红色兼任后轮转向拉杆

以上这些规律主要是针对今天的新车,车龄超过十年八年的话,因为某些“古代”悬架结构的干扰则不完全适用。对于近两年上市的车型,熟悉了上面这几种悬架结构的特征,你基本可以认出90%承载式车身车型的前后悬架基本结构。

当然,需要再次强调结构只是结构,它是一个基础但并不决定全部。从蹲下看车底的视角,你还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一些重要的悬架配置,比如是否配备了后轮转向、空气弹簧、主动防倾杆等等。

极氪001,很明显的空气弹簧

除了悬架之外,车身结构有时会在车底进行加强,尤其是敞篷车、SUV等车身刚度相对比较吃亏的车型。比如下面这辆宝马X3 28i在车尾底部设置了两根斜拉杆用来增加车身刚度,而这两根加强杆在某些25i车型上就是没有的。

肉眼评车当然、当然是不可取的。别说是汽车消费者和爱好者,哪怕是造了一辈子车、玩了一辈子车,也不大可能拍着胸脯告诉你他用俩眼一看,就能100%预知一辆车开起来具体是什么样。但反过来辩证的看问题,这也不是说我们单凭视觉无法获得任何有用信息。

像悬架的基本结构虽然只是个结构,但在不唯结构论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悬架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和性能局限。再加上其他悬架硬件的规格,虽然无从得出具体性能水准,但判断出一辆车大致的性能取向和成本投入是没问题的。

车身、动力、制动、传动等其他我们没多说到的,也是同理。当你看到后桥中央布满散热片的后差速器,你就知道这不会是一辆动力孱弱的车;当你看到后轮拱密密麻麻的加强筋,就知道用上铸铝材料不会是低端入门车型;当你看到铝制悬架连杆上的镂空处理,就该知道对这辆车轻量化看得很重要。

窥探车底不是什么故弄玄虚的学问,但也没藏着什么一目了然的武林秘籍。不是每一个见车就蹲的孩子都明白自己到底要瞅啥、能瞅出啥,但也不是每一个痛吻车屁股不撒手的直男直女,都只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