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讲:愤怒是面对一些事情的反应,或者说是一种解释自我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通过别的方式来对事情做出反应或者自我解释,会不会更不容易生气呢?
我们提出四种有效的引导方法,可以确实降低矛盾和冲突的频率。

第一种方法是培养道歉的交流方式。
愤怒有一种情况就是拒绝承认责任,而发起的应对方式。
有一种矛盾是,这不关我的事儿,而如果试着用道歉的方式来平息愤怒的话,则会让对方意识到,你也可以承担属于你的责任,那么对方也会相应地做出让步,产生共同承担的局面。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将相和的故事,这个故事。据说后来有人说廉颇道歉,是因为蔺相如确实握有实权。也有人说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其实没那么好。
当然,历史方面我们暂时不做过多的考证。不过通过这个道歉的故事,对于培养孩子通过道歉来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很好的。
第二种方法是非侵犯行为的示范作用。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的行为往往来源于对父母的模仿。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路边的商店买东西,是一个小女孩儿临时帮他妈妈看店。
这个女孩儿因为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深受挫折,她一直在摔摔打打的埋怨自己的母亲,这时候呢,他母亲回来了,对女孩儿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也开始摔摔打打骂骂咧咧。
你会发现子女很容易效仿父母的行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认识,无论是阻止别人的不当行为,还是教育别人,榜样的力量,要大于任何形式的教育。
第三种方式,就是建立解决问题的技能。
生活中有一种愤怒,就是无能为力。
你可能会因为玩儿一个不了解的游戏通不了关,而感到愤怒,而如果你做一个自己很了解的事,就不太容易生气了。
玩游戏受挫的原因还是因为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不够强。
同理,生活中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能建立越多解决问题的技能,越有助于我们情绪的管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生活中越有能力的人,愤怒的次数越少也是这个原因。
最后就是培养同情心了,这个不做过多的解释,同情心越强烈,说明共情能力越强,你对别人的知觉感受越强烈,那么你就更容易理解他人,也就不容易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