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复古的,并不意味着被时代所淘汰。相反,它能够借助新的软硬件技术加持,再配上时下趋势的电动,变成新时代的代表作。这就是大众汽车品牌 ID. Buzz 双车做出的回答,它的老代表车型就是 T1。就在今天,大众汽车乘用车与大众汽车商用车在汉堡共同首发了全新的 ID. Buzz 和 ID. Buzz Cargo。此外,ID. Buzz 将搭载最新版本的 ID. 软件,并为这一级别车型的行驶安全、驾乘舒适和充电体验树立新的高标准。

作为大众汽车 ID. 家族中的一员,ID. Buzz 同样基于模块化电驱动平台(MEB)打造,并由大众汽车商用车位于汉诺威的工厂进行生产。MEB 平台是世界上首个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可扩展式纯电动汽车平台,它能为不同品牌、在不同细分市场的多种车型提供研发制造的基础。此外,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让软件和科技功能的持续迭代成为可能,不仅为 ID. Buzz,也可为已交付的所有 ID. 车型提供 OTA 远程升级。
全新车型搭载的驾驶辅助系统将带来轻松安全的驾驶体验。ID. Buzz 和 ID. Buzz Cargo 将标配 Car2X 本地交通预警系统,通过其他车辆以及交通设施分享的信号,实时掌握险情信息。同样标配的还有 Front Assist 预碰撞安全系统,在 MPV 车型上还包含 Lane Assist 车道保持系统。通过新的软件,ID. 家族也将拥有新的驾驶辅助系统。基于群组行驶数据的 Travel Assist 全速域驾驶辅助系统将作为可选功能,不仅可在全速域范围提供部分自动驾驶功能,还首次加入了高速公路自动变道辅助系统。此外,新的 “记忆泊车” 功能可实现按照预存路线自动泊车。
高达 170 千瓦的充电功率,即插即充以及双向充电。在欧洲市场上市的车型将配备 77 千瓦时电池组(总容量:82 千瓦时)。如同 T1 车型的水平对置发动机一样,功率 150 千瓦的电动机用于驱动后轴。得益于位于车辆底部的电池系统和轻量化的电驱动系统,车辆拥有均衡的前后重量分配和非常低的重心,从而优化了操控和敏捷性。锂离子电池可通过充电墙盒或公共充电桩实现 11 千瓦的交流充电。通过欧洲 CCS 标准充电口的直流快充功率可达 170 千瓦,因此仅需 30 分钟即可从 5% 充电至 80%。使用最新版本的 ID. 软件,ID. Buzz 未来也将提供 “即插即充” 功能,可通过使用 ISO 15118 标准的充电接口实现对兼容直流快速充电站的自动授权,并与充电站自动完成必要的数据交换。双向充电功能使 ID. Buzz 能够使用电池中多余的电能为用户的家庭电网供电(V2H)。电能传输和通讯需要使用专用的直流双向充电墙盒。
在宽敞的车内空间里,ID. Buzz 为驾乘人员带来 Bulli 车型的新体验。这是一台非常典型的 Bulli 车型,车辆布局非常清晰,设计理念经过深思熟虑,空间利用得到充分优化。ID. Buzz 如舒适休憩室般的座舱,让 5 人同行也可享受宽敞的乘坐及行李空间(容量高达 1,121 升)。第二排座椅放倒后,行李厢容量可扩展至 2,205 升。ID. Buzz Cargo 车型同样具备突出的亮点,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前排可选装两座或三座布局,通过固定隔板与后方 3.9 立方米的货厢进行分隔。这台零排放的厢型货车可以装载两个横置的欧标货盘。
长轴距,紧凑的车身尺寸,最大化利用空间。ID. Buzz 和 ID. Buzz Cargo 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长达 2,988 毫米的轴距,与目前的 T6.1 车型相差无几。两款新车长度均为 4,712 毫米,相比总体车身长度而言,长轴距的特点更为凸显,能够充分利用车内空间。包括车顶空气动力学组件在内,两款 ID. Buzz 的车辆高度根据配置不同分别为 1,937 毫米或 1,938 毫米。1,985 毫米的车辆宽度比 T6.1 车型宽 81 毫米,而转向直径仅为 11.1 米。
首款具备轿车般风阻系数的 MPV 车型。第一款 T1 Bulli 的设计就依托于对功能的需要。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 这条汽车制造的核心原则也同样适用于 ID. Buzz。标志性的外观设计拥有出色的空气动力学性能:ID. Buzz 风阻系数仅为 0.285,ID. Buzz Cargo 的风阻系数也只有 0.29,降低能耗,提升续航。
大众表示,无论是迷你巴士版本还是厢型货车版本,无论是用于家庭还是商业用途,选择 ID. Buzz,就是选择了绿色环保的低碳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