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阳明:执着于“一”和“二”都是一种病

知和行本来就是合一的,是一体的,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正如《传习录》中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像老子《道德经》中的:“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前后相随”。

01

如果你心中良知发动,发之于物,物中的天理自然就会显现,天理显现,人心中必有感应,这也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而那个“感”和那个“应”其实是一种东西,根本没办法分割开来。

所以古人说天人合一,说天人感应,说的就是天理在人心中的感应,天理在人心中的显现,或者说是人心对天理的感应,人心对天道做出的反应。

王阳明:执着于“一”和“二”都是一种病

我们来举个例子,见到小孩子将要坠入井中,有生命危险,你看到这个情景的一瞬间,只要是良知未泯,很自然就会忍不住去揪心,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上前去施救。

这就是天理、天道在人心中的感应,对于人来说,它即是知也是行。因为只要是个正常人,内心自然就会有担心的感受,一旦有了那个感受,就已经是行了,如果你的能力允许,你一定会上前抢救小孩。

阳明心学的行既包括“心行”的“未发之中”,虽然还没有外在的行动,其实内心已经被天理击中,注定你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行同时也包含“发而中节”外在的生理物理上的行动,这个举动、行为必然是与天理良知相契合的。

王阳明:执着于“一”和“二”都是一种病

一般人只知道知行合一中外在行动的那一部分,所以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说知和行是一体的,是一个东西。如果知道行还包括心行,人内心中对于物理天理人伦、天道人道的感应,理解知行合一就很容易了。

02

既然知和行是一个一体的,是一个东西,那为什么古人包括王阳明还要提出“知”和“行”两个概念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世人私欲熏心又愚蠢颟顸,古人为了便于大众理解,不得不说一个知,再说一个行。

因为普遍有两种人。一种是闷头苦干、一味蛮干,从来不省察自己内心的感知和念头,妄作冥行。就像那些从众的、被愚弄和洗脑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跟着别人就走了,看别人那么做,自己也就跟着干了。

王阳明:执着于“一”和“二”都是一种病

就像一头疯马,蒙头狂奔一气,这种人犯了错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骑着自行车都会被忽悠瘸。

另一种人正好相反,整天坐在那里空想,悬思空想,凌空蹈虚,从来不亲身躬行,从来只知道“致良知”,不去“事上练”,还要污蔑心学是“苦禅”。

03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为了回归正道,回到古人所说的知行一体的意趣中去。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完全把知和行当成了两回事,以为先有一个知,然后才有一个行。

王阳明:执着于“一”和“二”都是一种病

其实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心学的真义,说“一”也可以,说“二”也没问题,不管是知行是一个还是两个,都是为了方便表达、便于理解。到了那个时候,你心中洞如观火,就能像孔夫子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怎么说都不会错,怎么说都可以。

所以,最终还是要抓住根本,而不是执着于词章语句,如果不知其中真义,说一说二都是空谈,怎么说都是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