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奋斗百年路 安徽创辉煌|李秀英:治淮女劳模的传奇人生

新晚报 安徽网发青新闻 今年,94岁的李秀英的经历非常传奇。1946年5月的一天,她的丈夫突然失踪了。新中国成立后,李秀英因为在吉淮建筑工地上的出色表现,成为纪录片《我们必须治好淮河》的主角之一。这部纪录片带回了丈夫,他已经成为一名解放军军官......

奋斗百年路 安徽创辉煌|李秀英:治淮女劳模的传奇人生

李秀英(左二)拜访王家坝。

他出身贫寒,后来成为叔叔家的女儿

1927年,李秀英出生在汕头县沈城老汽车站对面一个叫五里坊的贫困家庭。李秀英4岁时,因为舅舅家没有孩子,她被传到舅舅家在新集镇,跟着舅舅姓李,取名李秀英。

舅舅家把李秀英当成他眼中的苹果。一家人在新集镇做点生意,虽然日子比较苦涩,但还是能保住温饱。

1944年,李秀英长成了个大姑娘。父亲以帮名招收一个挨家挨户的女婿,这个人叫冯雪勇。冯雪勇手脚相干,踏实干,全家渐渐爱上了这个年轻人。于是,在父母的主持下,李秀英和冯学勇很快结婚了。次年,李秀英生下了大女儿。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家庭幸福幸福,生活和谐幸福。

意外,丈夫突然"失踪"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再次将全民族的生活拖入战争的阴影。1946年5月的一天,冯学勇从辛集镇乘船回扬楼子收割小麦。到了它应该回来的地步,但没有影子。一家人环顾四周,冯雪勇却没有留言,没有给家人留言就这"失踪"。怀孕的李秀英(二女儿)在流了几滴眼泪后,决定承担起和父母一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1949年,安徽解放。新中国的诞生,给李秀英家族带来了生机,看到了新的希望。李秀英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基层妇女工作。由于她的出色工作,她于次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参与淮淮管理,工作突出,成为全国劳动模式

1950年7月和8月,由于大雨,淮河流域遭受了大洪水的袭击。李秀英在渭河和淮河附近长大,从小就是洪涝灾害的见证人,也是受害者。

1938年,为了阻止日本侵略的步伐,国民党政府的丧亲之痛炸毁了黄河花园河口大坝,洪水无情肆虐,12岁的李秀英有了记忆。她回忆说,她家的墙壁被洪水淹没了,她被湍急的气流冲走了。就在她被赶到渭河大坝的时候,求生的欲望促使她惊慌失措地抱着一棵大树,这棵树并没有埋在黄河里。

1950年的洪水给新生的共和国带来了考验。淮河受到各级领导人心潮的影响。淮河的管理已提上日程。1950年11月6日,该委员会在邵市正式成立,下辖河南、苏北三省、北三省,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并在全市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奋斗百年路 安徽创辉煌|李秀英:治淮女劳模的传奇人生

李秀英(右)接受组织表彰奖。

各级政府下定决心逐层出台淮河治令后,李秀英不仅积极响应,还动员20余名农妇组建了一支小队。后来,这支战斗力不让眉毛的"女军"被分配到润河集筑蓄水闸(润河闸)。该闸在苏联水利专家的指导下,是淮河管理的重点建设项目。当时,现场缺乏机械运输工具,大坝都依靠采摘机,运输石材等都依靠劳动,坚强的本性李秀英带领姐妹们在现场挖土,抬泥,打桩车,有点不迷失在后面的男人。

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部依靠人力。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铺设好坝,李秀英像"拼命三郎"一样工作。有一天,李秀英卸下了四个担子,好几次摔倒在施工现场。

由于在淮河管理上的巨大贡献,李秀英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纪录片《要把淮河治理好》中的人物之一。

奋斗百年路 安徽创辉煌|李秀英:治淮女劳模的传奇人生

李秀英在志怀项目建成后被拍到大坝上。

破碎的镜子是圆的,她10年的丈夫突然出现

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李秀英和他失散已久的情人重聚了。

纪录片《我们要管好淮河》的播出,掀起了向国内淮河英雄们学习的浪潮。1952年,这部纪录片在泉州的一部解放军电影中放映。一名士兵看着突如其来的哭声,而他的战友们则以为他被治疗现场所感动。这个大兵就是冯雪勇!

原来,1946年5月,冯学勇在收割小麦的路上遭遇国民党军队时被对方抓获。冯雪勇曾多次试图逃回去,但没有成功。后来在淮海战役中,看到潮水已经退去国民党军队纷纷叛逃,冯雪勇也随军起义,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这时他也渐渐明白,只有祖国和平,他才能回去与妻子和女儿团聚,也只有国家的安定与和谐,家庭才能安居安定。

于是冯雪勇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后来又参加了对美朝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冯雪勇多次奋力拼搏,逐渐从一名普通的解放军士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后来,冯学勇率军驻扎在泉州。

当晚,冯雪勇带着军队观看淮河管理纪录片,影片出现时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冯雪勇哽咽了。"真的是她吗?"冯雪勇犹豫了一下。而当影片旁白说"国家特办淮劳动模范,对县农女李秀英"时,冯雪勇忍不住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抽泣起来。他指着屏幕上的李秀英,告诉战友们,这是他六年的妻子。

奋斗百年路 安徽创辉煌|李秀英:治淮女劳模的传奇人生

这对夫妇已经在一起10年了,他们被拍到了一起。

服兵役多年,冯雪勇一直没有时间去询问妻子和女儿的下落。但现在他在屏幕上看到他的妻子,冯雪勇犹豫了。他不知道,这么多年了,妻子的生活没有改变,这次他们的出现,会不会打扰他妻子的生活吗?

得知冯雪勇的特殊情况后,军队立即派人到安徽省核实,最后听见了在安徽省水利厅工作的李秀英。冯雪勇犹豫不决,直到1956年,他鼓起勇气给妻子写了一封信。

信转了好几圈,终于来到了李秀英的手里。起初有一点迷茫的李秀英,在信封的开口只看了几句字,泪水模糊了眼睛......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啊!现在一刻不能拖延!李秀英立即收拾行囊,踏上了南线列车。李秀英下了车,冯学勇大步向前走去,手牵着手看着对方泪眼汪汪的眼神,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之后,李秀英通过工作调动与丈夫一起生活,秦瑟和明夫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人民服务。

爱看电视,94岁依然最关注的情况

6月27日,记者联系了李秀英的四个女儿冯华,了解老人的一些现状。冯学勇多年前去世,94岁的李秀英老人身体健康。大女儿在广东,二女儿在上海,儿子带着第三个女儿和四个女儿住在阜阳。每年十月,李秀英带着孩子去海南,5月天气变暖,回到阜阳。老人不想打扰孩子的生活,坚持要独自一人住在濮阳。考虑到母亲的年事已高,孩子们要求老人照顾她的饮食,并经常回去看她。

据冯华介绍,老人的思路很明确,"平时爱看电视,最喜欢看的是'新闻广播'和各种新闻。"每年到了汛期,老年人都会自觉地不注意淮河王家坝,这方面的消息也特别令人担忧。

宇波新晚报 安徽网 大宇记者 赵明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