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育儿陪伴——常相似,
比如:理解和支持、沟通与关爱、秩序感与容错并举、家长成员情绪稳定;
X有毒的育儿方式——常隐藏在我们的思维惯性里,家长应该警惕。
今天聊聊6种有害孩子心理健康和成长的言行。

第一种:
过度保护,或忽视冷漠
1.1 担心孩子小,会受挫、受伤害,不让孩子经历任何失败,
家长表现为一个直升机父母,事无巨细地替孩子把关或代劳;
看似保护了孩子,但却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机会,
比如分担家务、与人相处、处理矛盾、面对失败等;
而这些生活生存技能对未来适应社会生存却十分重要。
另外,过度的保护也可能给孩子带来焦虑或独立能力丢失,
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
1.2 与控制欲强、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不同,忽略型的父母则是眼里看不到孩子,对孩子的生理、学习探索、心理安全感的需求,全然不顾;
家长经常自顾自己刷剧、刷手机、网游等,还嫌小孩吵闹,孩子的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
因长期的忽略,导致孩子出现心理、情感、社交需求被忽视。
孩子也往往没有安全感,他们感觉与父母的距离非常的遥远。
所以,即使工作忙碌的家长,每天能抽出0.5~1小时的高质量陪伴也是足够的,陪伴时,能做到专注与孩子互动。
第二种:
强烈控制欲,不合理预期与过度苛责
2.1想要控制孩子,为孩子做一切决定,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或想法。
比如,从小就替孩子做决定,没考虑孩子的特质、爱好、能力。
非要让孩子成为尖子生、或从事家长认为有前途的职业。
这类家长会强迫孩子去“拼搏“,美其名曰“为了你好”;
而且也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
孩子被父母逼着“拼搏”,学习成绩可能确实会好一些;
但是,被强迫、被控制的过程,对孩子来讲可能充满焦虑和压抑,甚至有窒息的感觉。
万一绷断,就可能是一场悲剧。
家长以身作则,平常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优势更能影响孩子去积极探索、自主学习。
2.2好的教育是能启发激发孩子自动自发、自主学习。
作为父母,当我们觉得是为孩子好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反问自己:
——要是我是孩子,被这样要求,我会觉得舒适吗?
要是我们自己觉得不舒适的,那就最好别强迫孩子去做。
2.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
但是,再美好的愿望,也要结合实际。
给孩子提出不符合实际的期许,就算孩子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
过度的期许,长期可能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造成孩子挫败和自卑。
第三种:
分不清在指导批评,还是在语言暴力?
有的父母,虽然表面上看着很爱孩子,但经常却语出伤人,
语言上攻击、伤害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则网友分享:
@A网友:经历过最崩溃的是我妈老是打压我的身材,我胖一点点就说你真的好肥,没人要,太丑了别吃了,之类的。
其实,这就是一个语言暴力的例子,而这位母亲把这些语言暴力美其名曰“锻炼你的抗压能力”。
语言暴力,本质上可能是另一种虐童。
言语对孩子的潜意识和未来的性格,具有极大的塑造作用。
我们在说教之前,反思一下“别人这样对我说,我会有怎样的感受?”
第四种:
没有边界感,经常抱怨和唠叨
哪怕孩子已经不小了,仍觉得孩子一言一行需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没有边界,不尊重隐私。
长此以往,只会逼得孩子远离、撒谎、躲藏。
养孩子确实很不容易、很辛苦;
切记别在孩子面前反复、重复抱怨和唠叨、叙说辛苦,
通过恰当时机和场合让孩子感知到即可。
过度宣讲,反而可能让孩子感到烦躁和焦虑,
觉得是自己做错了或因为自己的存在,才导致父母那么累,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较大。
第五种:
攀比和比较
总把自己的孩子与别家孩子比,或在兄弟姐妹之间做比较。
无谓的比较,只会带来焦虑和压力,还可能导致孩子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是内心充满愤慨。
每个孩子都有他/她的独特优秀的一面,家长要善于欣赏和发掘。
第六种:
言而无信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很重要,是亲子教育的核心。
哪怕是小孩子,我们也要诚信守约,
比如:答应了孩子去游乐园或动物园,那就要兑现约定。
不要随便地跟孩子约定,然后又不去做,
久而久之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上面这些都是大孩子才用得上,
现在孩子还小,等以后孩子大了再慢慢学习。
其实不然;育儿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
有些不好的育儿方式,在各个年龄段都会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比如,做大餐美食,有的家长会费尽心思,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做完了,满心期待孩子一扫而光;
结果,孩子并“不领情”,于是感觉生气、愤慨,弄得全家都不开心。
其实,你忘记了自己的核心问题是让孩子快乐和吃上营养健康的食物,并不仅是为自己晒爱心。
喜欢的,可关注、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