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部中华上古史,看我们的文明如何从神话到历史

上古,对于华夏儿女来说是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字眼。上至华夏文明的起源,下到民间代代相传的怪力乱神都由此而生。

从人类走出非洲、到东亚早期人类的出现。从旧石器时代,到初期国家的建立,上古时代的社会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分层、建筑形式、祭祀礼乐、饮食文化呢?这次就让我们一同来复原两百万年前祖先们生活的细节吧!

上古时代也被称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史前时期”。通常指的是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时代,也就是夏朝以前。

在《史记》的年表中,直到西周王朝,系谱里都没标示具体年代,同时期的诸侯系谱也没有年代。因为到西周为止,汉字在各诸侯国还没有普及扎根,也就没有记录的载体。当时的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也因此无法考证,在流传过程中就具有了神秘色彩,为上古神话的诞生根植了想象空间。

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巧补天、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以及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等。几千年来,这些传说被当成信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是,真的是那样的吗?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4部中华上古史,看我们的文明如何从神话到历史

夏商周时期,除了夏启夺位、商汤灭桀、文王伐纣,以及比干剜心、姜尚钓鱼、周公吐哺等君圣臣贤的故事,还有似是而非的“奴隶社会”的定性外,记忆中似乎再无其他深刻的烙印。然而,这一段几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真的仅此而已吗?

要么三年不说话,要么一鸣惊人的商王武丁,是怎样实现大治的?作为商朝王室外甥和姑爷的周文王,是怎么一步一步蚕食商朝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早版本,是怎样的呢?……

历史学家顾颉刚带着满腔诚意写出《国史讲话:上古》,用小说笔法描写正史。原来,上古的真义,并非三皇五帝的传说,不是商汤文王的圣贤故事,而是你我血脉所系的“华夏”与“国家”的诞生。

《国史讲话:上古》

4部中华上古史,看我们的文明如何从神话到历史

上古时代充满神秘色彩但并非无迹可寻,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学界根据古代文献“夏在伊洛之间”的传说,找到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尽管没有文字和明确的实物证据证明,这里就是传说中夏代末帝桀之所都,但这并不妨害求“夏”心切的发掘者认为这里“一到四期遗存都属于夏代”。

只有考古学家的手铲,オ能解读文字诞生之前那悠久时代留下的无字地书,给我们讲出一部完整的中国史的开端一一中国远古时代的故事。

——许宏

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古老而神秘的重器于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

4部中华上古史,看我们的文明如何从神话到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在《何以中国》一书中,深入发掘“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环境与文化底蕴,为大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们能在中国历史的长程中了解最早的“中国”是何以诞生的。

史学泰斗级人物,“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一生著有两部通史,四部断代史,其中先生以无人质疑的专业程度,将华夏5000余年的历史,以白话讲述,有了第一部白话中国通史。

作为“国学宗师”钱穆的老师,他不仅会读会写,更会讲会教。从民国廿三年商务印书馆初印,《白话本国史》便一举成为举国上下通认最好版本,传至国外,更被评为“一本书读懂5000年”之作。

其中的上古卷——《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上古卷·华夏初兴》,分别从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来剖解真实的上古时代。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上古卷:华夏初兴》

4部中华上古史,看我们的文明如何从神话到历史

先生认为:学习历史,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一个历史的轮廓,而不在于史事记忆上的多少,也不在求其详细。

“过求详细,反要连轮廓而丧失掉的。古人说:对马的认识,在牝牡骊黄之外的。这似乎是句笑话,其实确有至理。我们现在问:有一条河,其下流是以定期泛滥的,因此遗下很肥沃的土地,为世界上最古文明的源泉。这是什么河?在什么国里?

在科举式的考试下读书,竟可以尼罗、埃及等名词,背得烂熟,而这一条河,在历史上,在地理上,有何等关系;因而与人有什么关系;竟茫然不知。有时或者会照书上所说的,默写、背诵出来,而于这句话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了解。这种教育,就算白受了。”

比如在探讨文化现象时,先生引用《正义》里的内容进行考据:要破除文字是仓颉一人所造的观念,古人同名号的很多(譬如尧的时候有共工,伏羲、神农之间,还有霸九州的共工),安知古时候有个“王者”的仓颉,黄帝时候不再有个做史官的仓颉呢?

史书中记载,伏羲以前,久有文字。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天下断无突然发生的事情,说此前都是结绳,仓颉一个人“见鸟兽蹄迒之迹”,突然创造文字,也不合理。所以先生说:文字断不是一人造的;从黄帝以前,必已发生很久,不过书传传说,都说是起于黄帝时代,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史官是管记事的,是用文字的,就都说文字是他所造罢了。

正是出于这种观念,他编撰的通史著述,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登楼远眺”的特色。不写历史的局部细节,并不是说局部的细节不重要,而是强调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细节的描述,原也是为了有整体上的全面把握,或揭示一些不可忽视的历史侧面。

一本本史书如同一个世界的大门,有幸进入的人,如同穿越历史长河,从上古源头,一步一步走至如今,看尽中华5000年风云诡谲,朝代更迭……

史学家们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讲到皇室宫廷的争斗斡旋,所有我们粗浅知晓,或是未曾涉略的历史细节,都被鲜活地还原在我们眼前。翻开这些中国史,便是将整个中国收入囊中,站在最高的视野,俯视整个中华历史长河。

4部中华上古史,看我们的文明如何从神话到历史
4部中华上古史,看我们的文明如何从神话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