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何谓一篇命意?

前言

范温《潜溪诗眼》中提到,古人作诗文,有句中命意,有一篇命意。命意,即立意的意思。一篇文章,或者一句话,总会有他的主题思想。

所谓一篇立意,这是指诗人对于全篇的章法布局的设计。

并且举例说,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开头两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就是一篇立意。说出了要表达的意思,然后细细道来,所以诗里写: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后面就是对于“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阐发。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何谓一篇命意?

一、甫昔少年日、再使风俗淳’

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皆方言儒冠事业也。《潜溪诗眼》

这一段写自己少年得志,曾经满怀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先自负地说了一下少年时期的风光,最后两句提到了自己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也就是所谓的“儒冠事业”。

虽然杜甫自认为将来会“登要路津”,但现实却残酷地打击了他,科举的失败是他的前途蒙上阴影。

这一段是后面的铺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何谓一篇命意?

二、此意竟萧条、蹭蹬无纵鳞

这一段说的就是”儒冠误身“:

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言误身事也。则意举而文备,故已有是诗矣。《潜溪诗眼》

到此忽然一转,少年时期昂扬向上的精神,转为成人之后的无奈与彷徨。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到天宝六载(747年),已经过了十三载。

这一年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到长安应试,权相李林甫告诉“野无遗贤“,这一次考试竟然无一录用。

少年的杜甫“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来到长安后,现实却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杜甫将自己比作折翅的飞鸟,和无法跃过龙门的鲤鱼。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何谓一篇命意?

三、心里的话

第三部分,前四句是对”韦左丞“表示感谢的话: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你多次把我的诗篇给百官展示,替我扬名。您对我如此宽厚,令我很惭愧。你对我的一片真心实意,我心里知道。

后面四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对方推荐: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贡公是西汉人贡禹。其好友王吉(字子阳)显贵,贡公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要出人头地了。

杜甫自比贡禹,意思是期待韦济能举荐自己。自己并不甘心象原宪那样贫苦。不愿意内心烦闷、且进且退地混日子。

实在没有出路,怎么办呢。干脆离开这里吧,但是离开时,还留恋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渭水之滨: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我即将走了,古人尚报一饭之恩,何况我即将辞别您呢?因此作诗相赠。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这一去呀,我将要如同白鸥消失于浩荡波之间。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还有什么可以拘束我呢?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何谓一篇命意?

结束语

《诗眼》评价这首诗说:

此诗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老杜《上韦见素》诗,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

杜甫这首诗,如同与人说话,前后次序的安排井井有条。

想表达的意思开门见山: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先说的内容:自幼多才,胸怀大志,然后对比:中年蹉跎,遭遇悲惨。接着表达说,希望对方引荐。如果不行,我只好离开这个失望之地了。

这首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看到富儿门中的”纨绔不饿死“,所以酸溜溜地说:儒冠多误身。这种开门见山,起句提领全篇的方式,就是一篇命意。

这种章法的布置,您还见过什么诗呢?

@老街味道

松竹绕楼阁,登揽虎城秋,十个古城十条老街您认为值得去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