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俊峰:做好能源转型,要从三方面入手

中新纬度10月21日刊:"李俊峰:做好能源转型,从三个方面入手。

  作者 李俊峰(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高级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提出,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重点提高利用效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电力体系。

  在全球逐步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建设已成为电力行业转型的趋势,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性的,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提升新能源的比重。

  煤,少多少?

  要控制化石能源,首先要控制煤炭。因此,煤炭消费量不仅不能增加,而且需要大幅下降,从而为天然气的发展留出一些空间。因为天然气是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能源,也是更环保的能源。同时,由于油气CO2排放量的下降非常有限,总量的减少主要取决于煤炭的减少。

  到实现碳中和时,煤炭保留多少取决于当时的能源结构,以及碳汇、碳固存和碳捕获的技术能力。

  仅就电力行业而言,虽然大多数企业都达到了国家大气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但电力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的比重较高,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单一行业,在污染减排方面仍需花费大量精力。

  2021年4月22日,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到,中国将把碳峰、碳中和、一体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并正在制定碳峰会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峰会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和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高峰。我国将严格控制燃煤发电项目,"十四五"期间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期间逐步缩短。9月21日,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中国重申坚决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能源发展,不新建海上燃煤发电项目。

  这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中国国内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推动。

  应该说,减少煤炭是中国能源转型成败的关键之一。这不仅是为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也是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受影响,因此尽快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变化,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

  然而,必须指出,能源转型与安全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解决。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首先要做到后破,起到煤电保障的良好作用。我们估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仍需要2万亿至3万亿千瓦时的燃煤或燃气发电,以及约15亿千瓦的装机火电容量,基于每年1500-2000个运行小时。因此,对于燃煤气发电,"十四五"期间应增加较少增量,"十五五"期间应增加而不是增量,未来可以减少用量,以防万一需要。

  新能源,如何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而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除天然气外,中国非化石能源将在202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5.9%,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建华在国家能源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的数据,自2013年以来,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的份额平均每年增加0.7个百分点,其中90%的非化石能源用于发电。

  在"双碳"目标下,煤炭减排是毋庸置疑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在蓬勃发展,但公众只看到了风电、光伏产业的显著效益,却没有看到其重大责任和压力。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相对较低,据我们统计不到15%。为了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将意味着在未来30年内平均每年至少增长1.5个百分点。但据中国能源研究会统计,过去几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平均仅增长0.3-0.8个百分点,继续实现目标显然是一项艰巨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可再生能源产业应锐意进取,努力发展,着眼于如何更快、更健康、更稳定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协调哪些矛盾,解决哪些困难,并解决这些问题。新能源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这不是一场100米短跑,而是一场长达40年的"马拉松"。

  新电力系统如何"稳定"?

  随着碳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共识。未来,电力将逐步取代其他能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驱动力之一。其中,绿色能源,即非化石能源发电将成为未来主流发电模式。

  非化石能源发电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虽然核电、水电和生物质发电都在同时发展,但比重还很小。目前,非化石能源发电占增量部分的比重,基本上来自风电和光伏发电。然而,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发电的稳定性是新电力系统面临的最大隐患。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是一大挑战。

  首先,要加快煤电转型。大多数燃煤发电应逐步向灵活调度、深度调峰电站转型,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技术支持,发挥电网企业作为枢纽、平台化、资源共享的作用,按照绿色调度、效率优先的原则,实现能源清洁、低碳、智能化的转型目标。

  第二,加强能源安全和普遍能源服务。目前,我国在普及电力服务领域还存在短板,能源供应还存在不平衡和不足,农村、城乡交界处、电网末端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要在"十四五"期间妥善解决,能源和电力供应安全问题要协调城乡、东西部、发达欠发达地区,实现能源普遍服务。

同样,提前部署一些碳中和示范区。根据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中心目标,以及地方政府设定的相应碳中和目标,可以在成熟地区选择碳中和或零碳电力系统的试点示范。例如,在舟山、浙江省、福建省平潭市、南澳州、广东省、县级碳中和试点,在青海、云南、海南、省碳中和试点、技术和体制机制进行探索,为全国碳中和积累了经验。

  最后,能源转型过程离不开价格机制的变化。过去十年来,中国通过降低电价支撑实体经济,但输配电价格的持续下调造成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电价形成机制,增加消费者用户为绿色电力支付更高价格的意愿,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的新时尚。(中新纬度APP)

  它受版权保护,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实体或个人不得复制,编辑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纬度的观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