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时候,个人的运气在时代洪流前不值一提

作者:李丰毅

2016年,一位先生通过朋友的辗转介绍找到了我。他提供了必要的资料之后就一言不发,等我分析。我看了一下,原以为他要问为何那一年他的运气为何下降了很多,就是运气周期起伏而已。既然他没有提需求,我就按照常规分析给他分析了一下,该说的也说了,该画的也画了,大体上分析了他的运气起伏周期和人际关系,并且说他过去几年的运气特别好,现在(2016年下半年)运气一般也没有问题,过几年就会涨回去。全程他一言不发,完了他说:“你说的和我以前算过的都差不多,最后一个问题,我这辈子能赚多少钱?”

我直接告诉他,没办法算,两个原因,一是没办法建模,二是这个世界有通胀。

他:你们算命的会有通胀?

我:算命里面没有通胀这一项,但通胀影响客观存在。

他:为什么其他师傅能告诉我这辈子能赚多少钱,并且是一个很具体的数字?例如一个师傅报的数字是A,另一个师傅报的是B。

我:A这个数字看似很大,但在北京也就是两三套好一点的房子价值,若你是北京人,随便努力一下都会超过这个数字,和你的运气和努力都无关;如果你只是某个农村人,生活和工作都在农村,即使你的运气再好、工作再努力也很难超过这个数字。执着数字的大小没有意义,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才有意义。

这样说虽然很鸡汤,但的确如此。

他再问了几次关于数字这个问题,我都给他否定的回答。

他沉默了很久,然后开始说他的故事。

这位先生老家在北方某个小城,大学毕业后去美留学、工作,原本一切顺利,因为某些原因在2002年回国,在北京某企业工作、安家落户。当时的待遇远确实是远低于美国,心里难安。一次在某个庙宇看见有人摆摊,于是找人算了一下;为了更好的安慰自己,他不是只找一个人算,而是连续找了的找了两个师傅算。结果两次的分析结果都和这次的我分析过程的差不了多少,反正都是说后面运气很好,超级好的那一种。

因为当时中美之间的工资待遇确实相差巨大,他的内心还没有缓过来,就问了那两个师傅,这辈子能赚多少钱?一个师傅报的数字A,另一个师傅报的是更大的数字B。

这两个数字对当时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若以他当时入职的工资计算,在有生之年、乃至几辈子一分不花、不停存钱都不能企及。但这两个数字就如两颗种子深深埋在他心里。

于是他又问,在国内好还是美国好?一个说他,在国内能赚到的钱是A,单位是人民币,在美国也是这个数,单位换成美元就是了;另一个没有说清,大概说是中国人在中国更好。

后来,他真的就如那两位师傅说的那样,运气好到爆,工作特别顺利、家庭幸福。事情原本就应该这样过去了。

但在2016年他明显的感到个人的运气在下降,投资也损失了一点钱。某天晚上脑海中突然浮现了那两个数字,A和B,然后心里一颤。因为当时他若将所有的房子一卖,资产就超过了A;只要工资和股票保持正常增长,超过B也是十年之内的事情。

他想,最近的运气下降是不是超过A这个总资产数字?是不是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守恒”?于是他心绪不安,然后又去到那个庙宇,摆摊的师傅更多了,却再也找不到那两位师傅,或许他根本没有记住了他们的长相;随便找了几个师傅给他分析,他们连最基本的运气都算不对,于是他的心里面更加不安。最终,他的朋友将他转介给我。

这位先生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我要分享自己的私货。

先辈们创立一套方法论、写书立著是为了要解决的他们遇到问题,在他们认知范围外的事情他们往往也是无能为力的。这好比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关系,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经典力学非常实用,但是在高速运动或极大质量物体之间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就需要用量子力学去解析。但量子力学的成功不能否定经典力学;传统命理的解析能力也是如此,传统方法针对的更多的是吃人的旧社会。

这些诞生于封建农业的方法,解析针对的是过去的客户遇到的问题,虽然也会伴随科学的发展而不停改良,但始终不能全部解析工业社会。生搬硬套这套方法指导人生,大多数时候是啪啪的打脸。

多年前,作为初学者的我也曾执迷于“妻财子禄寿”等算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师傅一句话点醒我,读书不要读死书,“男人以财为妻、以妻为财”这句话就已经说明了一切,钱到位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当代是钱,旧社会就是权。

例如健康和寿命。

古人的人均寿命都比较低,据资料显示,清代是33岁,民国约35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十四五的人均预期寿命目标是提高到80岁,这是前所未有的,古人不能想象的。从明、清、民国到新中国,若用传统的命理方法建模、计算,结果都应该一样,但人均寿命却是实打实的暴涨。人均寿命的提高的本质就是生产力提高了,民众有钱了,生活也好了;更重要的是国家也有钱了,各方面的保障就到位了。

《我不是药神》总结得很好——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而关于钱财,古代和现代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古代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土地的产值波动不大,以清为例,多年国库平均盈余应该在几千万两白银上下,即使一切顺景、无大的支出都不大可能能超过一亿两白银;当时的货币体系本质都是金本位、银本位等贵金属支撑的有锚货币,金银在时空分布上是有限的,通缩是常见状态。所以古人才会强调勤俭持家能发达,节省下来的金银真的能穿越时空、惠及子孙。

当代中国是一个工业社会,工业产值远高于农业产值,国家的收入更高、可以调动的资源更多。现代的货币体系是纸钞、信用货币,是无锚货币,货币存在滥发。并且漂亮国的核动力印钞机一刻都不停,通胀是必然存在。省吃俭用将钱存在银行,结果购买力却在一直下降,在某些第三世界甚至会随时变成一堆废纸。

经济学家都不一定能预测准确的问题,使用传统方法的算命佬能说清楚?

此外,“妻”、“子”两项在一夫一妻、计划生育、生殖辅助、城市化、高等教育普及的作用下,现代人不可能如万恶的旧社会的地主阶级那样妻妾成群、子女数十。算法和模型都是那一套,先辈们无论如何都算不出现代人的状态。

关于工作,古人的社会就业也比较简单,就四个方向——士农工商。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要出人头地只有参加科举而非经商(这也是由生产力不足、土地承载有限决定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眼中只有“官(文官)杀(武官)”,即为国家机器服务才是跳出农村束缚的最佳选择;科举考试现在对应就是高考,虽然现代人对高考也重视,但高考之外,人们还所拥有其他不同的职业路向,考公也只是众多就业选项之一而已。

传统方法在延续到现代社会能应用的最主要的是表现出来的,一个运气,一个是人际关系。这两点构成的分析体系也是我过去一直强调的、应有的,有兴趣可以参看旧文,在此就不展开细说。

但根本上要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很多看似是人的胜败,背后是环境、国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巴菲特说过,作为一位投资者,他很幸运的一点是生在美国,是一个白人,而且是一名男性。巴菲特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可以乘着美国霸权发展的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红利,生于他国则没此机会;但若他是一名美国黑人,在大部分区域都会受到严重的歧视,生存和教育都是问题;若他是女性,则大概率没有社会地位,即使能够上正常大学,工作也会成问题,更未必能够进入业界、广泛地参与投资并购。

如开篇的案例,除了当事人个人的运气之外,核心的原因是他实际上“抄底”了北京的房产。

有时候,个人的运气在时代洪流前不值一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