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時候,個人的運氣在時代洪流前不值一提

作者:李豐毅

2016年,一位先生通過朋友的輾轉介紹找到了我。他提供了必要的資料之後就一言不發,等我分析。我看了一下,原以為他要問為何那一年他的運氣為何下降了很多,就是運氣周期起伏而已。既然他沒有提需求,我就按照正常分析給他分析了一下,該說的也說了,該畫的也畫了,大體上分析了他的運氣起伏周期和人際關系,并且說他過去幾年的運氣特别好,現在(2016年下半年)運氣一般也沒有問題,過幾年就會漲回去。全程他一言不發,完了他說:“你說的和我以前算過的都差不多,最後一個問題,我這輩子能賺多少錢?”

我直接告訴他,沒辦法算,兩個原因,一是沒辦法模組化,二是這個世界有通脹。

他:你們算命的會有通脹?

我:算命裡面沒有通脹這一項,但通脹影響客觀存在。

他:為什麼其他師傅能告訴我這輩子能賺多少錢,并且是一個很具體的數字?例如一個師傅報的數字是A,另一個師傅報的是B。

我:A這個數字看似很大,但在北京也就是兩三套好一點的房子價值,若你是北京人,随便努力一下都會超過這個數字,和你的運氣和努力都無關;如果你隻是某個農村人,生活和工作都在農村,即使你的運氣再好、工作再努力也很難超過這個數字。執着數字的大小沒有意義,如何發揮自己的價值才有意義。

這樣說雖然很雞湯,但的确如此。

他再問了幾次關于數字這個問題,我都給他否定的回答。

他沉默了很久,然後開始說他的故事。

這位先生老家在北方某個小城,大學畢業後去美留學、工作,原本一切順利,因為某些原因在2002年回國,在北京某企業工作、安家落戶。當時的待遇遠确實是遠低于美國,心裡難安。一次在某個廟宇看見有人擺攤,于是找人算了一下;為了更好的安慰自己,他不是隻找一個人算,而是連續找了的找了兩個師傅算。結果兩次的分析結果都和這次的我分析過程的差不了多少,反正都是說後面運氣很好,超級好的那一種。

因為當時中美之間的工資待遇确實相差巨大,他的内心還沒有緩過來,就問了那兩個師傅,這輩子能賺多少錢?一個師傅報的數字A,另一個師傅報的是更大的數字B。

這兩個數字對當時的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都是天文數字,若以他當時入職的工資計算,在有生之年、乃至幾輩子一分不花、不停存錢都不能企及。但這兩個數字就如兩顆種子深深埋在他心裡。

于是他又問,在國内好還是美國好?一個說他,在國内能賺到的錢是A,機關是人民币,在美國也是這個數,機關換成美元就是了;另一個沒有說清,大概說是中國人在中國更好。

後來,他真的就如那兩位師傅說的那樣,運氣好到爆,工作特别順利、家庭幸福。事情原本就應該這樣過去了。

但在2016年他明顯的感到個人的運氣在下降,投資也損失了一點錢。某天晚上腦海中突然浮現了那兩個數字,A和B,然後心裡一顫。因為當時他若将所有的房子一賣,資産就超過了A;隻要工資和股票保持正常增長,超過B也是十年之内的事情。

他想,最近的運氣下降是不是超過A這個總資産數字?是不是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守恒”?于是他心緒不安,然後又去到那個廟宇,擺攤的師傅更多了,卻再也找不到那兩位師傅,或許他根本沒有記住了他們的長相;随便找了幾個師傅給他分析,他們連最基本的運氣都算不對,于是他的心裡面更加不安。最終,他的朋友将他轉介給我。

這位先生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下面我要分享自己的私貨。

先輩們創立一套方法論、寫書立著是為了要解決的他們遇到問題,在他們認知範圍外的事情他們往往也是無能為力的。這好比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的關系,在低速運動的物體中,經典力學非常實用,但是在高速運動或極大品質物體之間就顯得無能為力了,這就需要用量子力學去解析。但量子力學的成功不能否定經典力學;傳統命理的解析能力也是如此,傳統方法針對的更多的是吃人的舊社會。

這些誕生于封建農業的方法,解析針對的是過去的客戶遇到的問題,雖然也會伴随科學的發展而不停改良,但始終不能全部解析工業社會。生搬硬套這套方法指導人生,大多數時候是啪啪的打臉。

多年前,作為初學者的我也曾執迷于“妻财子祿壽”等算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師傅一句話點醒我,讀書不要讀死書,“男人以财為妻、以妻為财”這句話就已經說明了一切,錢到位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當代是錢,舊社會就是權。

例如健康和壽命。

古人的人均壽命都比較低,據資料顯示,清代是33歲,民國約35歲,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8歲;十四五的人均預期壽命目标是提高到80歲,這是前所未有的,古人不能想象的。從明、清、民國到新中國,若用傳統的命理方法模組化、計算,結果都應該一樣,但人均壽命卻是實打實的暴漲。人均壽命的提高的本質就是生産力提高了,群眾有錢了,生活也好了;更重要的是國家也有錢了,各方面的保障就到位了。

《我不是藥神》總結得很好——世界上隻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而關于錢财,古代和現代就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古代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土地的産值波動不大,以清為例,多年國庫平均盈餘應該在幾千萬兩白銀上下,即使一切順景、無大的支出都不大可能能超過一億兩白銀;當時的貨币體系本質都是金本位、銀本位等貴金屬支撐的有錨貨币,金銀在時空分布上是有限的,通縮是常見狀态。是以古人才會強調勤儉持家能發達,節省下來的金銀真的能穿越時空、惠及子孫。

當代中國是一個工業社會,工業産值遠高于農業産值,國家的收入更高、可以調動的資源更多。現代的貨币體系是紙鈔、信用貨币,是無錨貨币,貨币存在濫發。并且漂亮國的核動力印鈔機一刻都不停,通脹是必然存在。省吃儉用将錢存在銀行,結果購買力卻在一直下降,在某些第三世界甚至會随時變成一堆廢紙。

經濟學家都不一定能預測準确的問題,使用傳統方法的算命佬能說清楚?

此外,“妻”、“子”兩項在一夫一妻、計劃生育、生殖輔助、城市化、高等教育普及的作用下,現代人不可能如萬惡的舊社會的地主階級那樣妻妾成群、子女數十。算法和模型都是那一套,先輩們無論如何都算不出現代人的狀态。

關于工作,古人的社會就業也比較簡單,就四個方向——士農工商。絕大部分人都是農民,要出人頭地隻有參加科舉而非經商(這也是由生産力不足、土地承載有限決定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眼中隻有“官(文官)殺(武官)”,即為國家機器服務才是跳出農村束縛的最佳選擇;科舉考試現在對應就是聯考,雖然現代人對聯考也重視,但聯考之外,人們還所擁有其他不同的職業路向,考公也隻是衆多就業選項之一而已。

傳統方法在延續到現代社會能應用的最主要的是表現出來的,一個運氣,一個是人際關系。這兩點構成的分析體系也是我過去一直強調的、應有的,有興趣可以參看舊文,在此就不展開細說。

但根本上要了解生産力與生産關系、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很多看似是人的勝敗,背後是環境、國家、技術和經濟發展的結果。

巴菲特說過,作為一位投資者,他很幸運的一點是生在美國,是一個白人,而且是一名男性。巴菲特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可以乘着美國霸權發展的分享世界經濟發展的紅利,生于他國則沒此機會;但若他是一名美國黑人,在大部分區域都會受到嚴重的歧視,生存和教育都是問題;若他是女性,則大機率沒有社會地位,即使能夠上正常大學,工作也會成問題,更未必能夠進入業界、廣泛地參與投資并購。

如開篇的案例,除了當事人個人的運氣之外,核心的原因是他實際上“抄底”了北京的房産。

有時候,個人的運氣在時代洪流前不值一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