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中式

君语

+

元宵,瑞霭飞浮,满城闹蛾。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图|视觉中国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宵即夜,元则指一年之始的元月,元宵,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要于夜晚中发生的节日。黑夜来临,本是日落而息、倒头酣睡的时候,但元宵之时,人们却有不眠不休的兴致。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之号,源头东汉五斗米教。即纳五斗即可入教之意。五斗教中的上元天官,降生于元月十五,因而上元节也是一个祭神之日。南宋《梦粱录》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传说天官喜乐,为了神仙爱热闹的雅好,凡人们也得使了劲儿的高兴一把。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每年到了正月十五都会想起这几句诗词,唐人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明人唐伯虎的“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若说最温存的应属宋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每年元宵佳节,猜灯谜、看舞狮、踩高跷、观花猜谜,赏灯听曲。万人毕集,车马交颈,闲来走一遭,兴许还能遇见折花的姑娘,挑水的后生。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一说源于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此后每逢正月十五,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而食之。其实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可信记载应见于宋代《岁时广记》。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元宵和汤圆在制作工艺上虽是两回事,大家不必深究,只是北方、南方渊源不同而已。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灯会,汉初始。灯会时,火树银花,灯帐千盏,更有以彩灯扎成的"鳌山",据南宋《武林旧事》所载,每岁元宵节,在杭州梅堂等处临时取旨,起立鳌山,鳌山至大,有叠至十三层的。以此巨灯放出大光明,自然吸引万人观灯。

起间观灯猜谜的民俗文化自南宋起开始流行,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也能深受社会不同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