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边饺子与海城馅饼

作者:逊辉

老边饺子与海城馅饼

爱回忆之十四

逊晖

要问小孩子喜欢什么?曾经做过小孩子的我一言以譬之:一吃,二玩。可能有人会说,有的小孩爱学习。不论真假与否,这里有个逻辑问题须明确,吃和玩是人之本能,学习则更倾向于后天开发,属于更高层次。

困难时期已过,生活逐渐好转,有些必需品还得要票,但大多已经放开。父母似乎是吸取了困难时期有钱买不到东西吃的教训,开始潇洒起来,比如全家一起去吃有名的小吃。

老边饺子馆在北市场,这是沈阳名吃,据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主要风格特色是煸馅,肉先煸炒,我家吃三鲜馅饺子就用此做法。

北市场解放前是沈阳有名的五行八作的杂八地,有点类似老北京城的天桥,剧场、电影院、茶馆、旅馆、饭馆,包括舞厅和妓院相当密集,十分热闹。那时舞厅和妓院是消失了,但繁华依旧。好像是母亲弄到了一张餐票,一家四口坐车去的北市场,在饭馆外边排队等候。父亲悄悄带了一个饭盒,想给奶奶带回去一些,其实根本就没够吃。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妙的饺子,我恰又爱吃饺子。以后在几家老边饺子馆分店吃过饺子,甚至买过超市里的速冻老边饺子,只觉味道大不如前。直到两年前,我和老伴到中街的老边饺子总店,又吃了一回。今非昔比,老边饺子馆相当宏大,装修辉煌,食者众多,饺子花样繁多,不胜枚举,事前不预邀,还要排队等候,可记忆里的味道似乎随时光消逝,再也寻找不回。

太原街一带,名小吃,名餐馆重多。父母带我们哥俩,吃过海城馅饼,吃过南轩、勺园酒家的名菜。这些饭店我后来也都去过。海城馅饼已经恢复原名叫海城老山记,在沈阳开了众多分店,总店我是找不到了,最近碰到一个分店,吃了一次,味道一般。我也知道人到老了味觉下降,再加童年的感觉本就是夸大式,还有第一印象的固态化,不能求全责备,能在吃美味时伴美好回忆佐料,已经足够。

母亲就有一种烙馅饼的绝活,她行面有特色,面不是活出来的,而是用筷子搅出来的,馅饼皮非常薄,里边的馅非常大,吃起来满口喷香。母亲去世,如此美味便再也吃不到了。

我爱吃带馅的,包括饺子、馅饼与包子,曾发生过一个笑话。我特别喜欢韭菜馅的或者芹菜馅的,别出心裁,既然这两种馅都好吃,包在一起会不会更好吃呢?于是多次央求母亲包一回韭菜加芹菜馅饺子。母亲起先不同意,认为不可能好吃,也没见过别人家包这种馅的饺子,可架不住我死缠硬磨,咬咬牙尝试了一把,结果可想而知。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 两种好东西相加,未必更好。再引申,很多人生加法未必更佳。

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去中华路一家商店买元宵,用票供应。隔壁饭店卖油炸元宵,且不用票。元宵被油炸成金黄色,光是色泽就令人垂涎欲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过炸元宵,包括奶奶也如此。但她买不起,也没有买的意思。面对美味,不能食之,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小遗憾,毕竟后来我吃到了,味道也不过如此而已。可对我的祖母来说则是永恒的遗憾,老人家生前最喜欢吃香蕉、吃花生米和吃肉,大多都没有得到满足。香蕉贵,猪肉发票供应,花生是香,老人家牙口不好,只能吃上一粒两粒,用山东胶东话说香香嘴。

我说不上是个吃货,但爱吃美食也不是个例外。大餐大宴,参加不多,多少也有品尝。比如鱼翅燕窝,那鱼翅跟细粉条差不太多。吃烤全羊,眼前晃动着活羊的影子,味道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谓正宗狗肉大餐,不过是全狗身上的部件分门别类而已。广东早茶是有排场,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碗碟放一桌子,简直无从下筷。

本是平头百姓,我比较喜欢家常菜,或者说是小菜。肉类喜欢肘子肉、排骨肉、猪肝、猪肚、猪肠子,以及溜三样。鱼类喜欢吃油焖鲫鱼。凉盘喜欢吃拌猪耳朵、朝鲜式伴密斗鱼及苟宝咸菜。至于野味也不能说从没吃过,下乡当知青时,吃过野鸭子野兔子。那时眼睛饿的瓦蓝,肚子里没有一丁点油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只要能抓到的,恨不得都咬上一口。比我更可怜的要数当地农民。生产队的马得了传染病,公社防疫部门强令掩埋。见不到一点肉腥的农民会偷偷把尸首挖出来,解解馋嘴。

在我下乡的公社所在地,有一家唯一公立小饭店,小饭店唯一有一个胖厨师,据说手艺一流。也可能是唯一太多的缘故,此人满脸是包,又添一个唯一,与麻子脸坑相反,都属另类风景。传说他就是因为经常吃豆猪肉,脸上才长满了包,每个包划破,里面都是猪痘。吃他亲手炒的菜,沒被传染算万幸,这也是衣兜里钱可罗雀帮忙有关。还有一个时代背影不得不说,连油水最多的大厨师,都是这副奶奶样,舍命也要吃痘猪肉,可见当时的生存环境多么不堪回首。

据说,全世界最讲究吃的是中国人。无论是食材或者做法,均可奇思妙想,花样翻新,堪称天下无双。这恐怕源于中国之大,文化差异,民族众多。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吃就相对简单。一般以炖和烤为主:炖,体现地域寒冷缘故;烤,则有游牧民族沿习。而名扬海内外的满汉全席,属于当年满清权贵的奢华创造,和男人不蓄辫子要被砍头的老百姓没半毛钱关系。

孟夫子语录:食也,性也。把人生概括为两件大事:一为生存必须,二为人类永久生存必须。如果单纯从食角度出发,中国人的美食指数理应冠绝天下。(非指全民,至少是指吃得起的有闲阶级、美食爱好者阶层)历代追求不遗余力,过度泛滥,造成某些国人喜食野生动物,宁可违法, 也要满足口腹之欲。而个别虐吃,诸如油浇活鲤,油浇猴脑则野蛮残忍致极。

如今国内,吃已不是问题,除了重体力劳动者之外。吃饱,尤其是吃的太饱,反而有害无益。吃的多,就容易长胖,肥胖乃万病之源。对爱美女人,仇恨可不共戴天。改革开放前,大多国人果腹艰难,胖子较少,大肚子男人被戏称为将军肚。现在已很少这么称呼了。虽说中国的将军很多,唱歌跳舞演小品都能混上,可一旦大胖子滥竽充数,岂不全民戏化? !吃得好,吃得太好,鸡鸭鱼肉,生猛海鲜之类,反而不益于健康。因此媒体经常提醒少吃荤腥,多吃点儿蔬菜水果粗粮。据说奢侈无度的慈禧太后就曾对杂和面小窝头情有独钟。

随着光阴一点点老去,我对美食的追求早已刹车停摆,年轻时喜欢吃的东西,巳提不起一点情绪,有时甚至不知道该吃什么是好,也可能是老来更喜精神会餐,挤压了正在干瘪的胃部。如果我对美食聚餐还有感兴趣的是地方,那便是自助歺方式,喜欢吃什么,吃多少自选,文明又卫生。而中歺聚会的紧密靠拢,筷子横飞则相形见绌, 面对疫情,理应尽快改变。

什么是人生好味道?我的回答是:美味加美好回忆,至少是其一。

2022、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