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聚焦高度关注、着力解决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丨持续做强经略海洋的“威海优势”

作者:观威海

“国字号”海洋综合试验场落户后,远遥海域轮番实施着一个个“重量级”科研实验。这个曾经的老渔业基地摇身一变成为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北部板块——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宛若全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摇篮”。

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一天一个样”地加速起势,是我市高度关注、着力解决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生动注脚。一年来,35个项目在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内建成投产,30个海创项目争取国家资金1.77亿元,海洋领域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个、省专精特新企业11个……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成绩亮眼。

去年11月,我市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路线图”再次校准,威海海洋强市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坚持巩固优势与创新发展并重,在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产业培育、技术手段、人才引进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探索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

聚焦高度关注、着力解决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丨持续做强经略海洋的“威海优势”

我市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坚持巩固优势与创新发展并重,海洋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成绩亮眼。孙大伟 摄

挖掘优势: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成型起势

//

2021年9月,在国家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等专家的见证下,全国首个“省部共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落户我市。

两个月后,“重量级”客人们再次见证了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一期主体工程启用。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由此翻开了海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新篇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扭住创新这一“牛鼻子”,我市从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进行全域布局:

——按照“一城三核、科技引领,多区布局、链式贯通,条块联动、全域覆盖”思路,我市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着力打造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条联动、全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龙头带动与协同发展并重,充分发挥国际海洋科技城龙头带动作用,整合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拉动带动全市海洋产业转型突破;

——根据最新出台的第二轮《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将启动“产业突破、科技领航、生态提升、开放联动、安全固本”5大行动,重点部署特色园区16个、创新平台39个和产业项目93个。

在全面拉开“创新力”建设的大框架中,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起到龙头引领作用。

2021年元旦假期完成入驻,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工作推进专班第一时间确定了22项重大事项。如今,科技城已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如今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创新涌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内,有一只名为“白龙”的浮标。它的任务是为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验。岸上的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投入运营。

不只北部板块加速突破,东部板块的海高园新增创新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中心和梦工厂等核心平台载体。位于南部板块的国内唯一海洋生态经济主题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和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启动建设。

从“一张蓝图”到“蓝色硅谷”,经过一年的全域推进,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成型、起势,吸引15个高能级海洋创新平台落户,与6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落地、签约33个重点项目。未来三年,一个更高标准的国际海洋科技城将促进全市海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保持优势:着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去年12月16日,首届海洋领域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科研成果展示交易会展示了水下机器人、海带打结机等56台(套)新产品技术,每项技术都精准破解了产业难题,这也是一份我市海洋产业智能转型的实物“成绩单”。

粗放发展、附加值低等产业短板是我市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症结。

全市海洋渔业与海洋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海洋渔业与海洋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威海海洋强市建设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着力打造现代优势海洋产业,坚持集群化发展、品牌化推进、园区化支撑,打造现代优势海洋产业高地。

2021年11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教授包振民专程来威,探讨海洋种业高质量发展新方向。目前,全市年培育苗种440亿单位,海水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处于全省、全国前列。

2021年以来,我市力推种业企业集聚、养殖装备升级、远洋空间拓展,重点实施海洋种业“倍增计划”、海水养殖“深蓝行动”、远洋渔业“百亿工程”,加快打造现代渔业新样板。

不止渔业,整个蓝色产业链条都在进行着一场转型升级。全市共梳理关键共性技术20多项,有8个渔业机械化(自动化)项目即将投入使用,通过将海洋产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产业之间的链条延伸、跨界融合,闯出升级的新空间。

去年12月,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的蓝创孵化区迎来新项目——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中心将建设海水淡化设备研发平台、试验检测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打造全国海水淡化装置生产基地。

这是我市海洋制造业“能级跃迁”的缩影。为给海洋产业装上创新“引擎”,我市还组建了威海市海藻技术创新中心、威海市金枪鱼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威海市牡蛎技术创新中心等7个市级创新技术中心。

“我们着重在船舶和涉渔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5个产业发力,衔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抢占产业链条中高端。”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眼下,我市正全力推进海洋生物产业“聚链成群”,力争到2023年,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0亿元;立足“大海洋”视野,通过壮大海洋文化旅游业、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拓展海洋金融保险业、培育海洋新兴服务业,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转化优势:先行先试给出“威海‘碳’索”

一片海,能赚几份钱?荣成市爱伦湾海洋牧场给出的答案是,至少三份——产业钱、旅游钱、生态钱。

最后一份,是爱伦湾通过加装空气源热泵、分布式光伏设备,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每年可以减少煤炭消耗1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00吨。

从传统养殖海域到国家级海洋牧场,再到全省首个海洋牧场零碳能源示范区,爱伦湾一直在做“优势转化”的文章,这也是破解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另一把“钥匙”。

如何握住并用好这把“钥匙”?全市上下坚定蓝色经济产业目标不放松,切实将既有生态优势和海洋优势转化为新阶段的发展优势,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创出特色、走在前列。

从唐启升院士团队建立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到山东省海洋负排放院士工作站落户威海,我市在发展蓝碳经济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

2021年以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市先行先试率先出台《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实施“12356”行动,在固碳减排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以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为抓手,加速推动海洋碳汇实现产业化、资本化,迈向全省、全国的蓝碳大舞台。

这,是2021年的威海“蓝碳时间”:

3月,威海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座谈会指出,要着力做好“减”和“固”的文章,坚决完成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转型;

4月,《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印发,提出到2025年底,蓝碳经济将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比超过30%;

8月,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2000万元的“海洋碳汇贷”,这是全国首笔以海带等海产品养殖每年产生的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为质押的“绿色贷款”。

11月,山东省海洋负排放院士工作站桑沟湾养殖海域碳汇摸底调查首航;围隔海上实验平台在荣成万亩海带养殖码头下水,监测海带栽培、养殖全生命周期产生有效碳汇的相关数据……

“这些行动无不证明,我们要通过系列原创性探索,才能征服蓝碳这片‘无人区’。”威海蓝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丛永平表示,他们将加速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开展“蓝色海湾”整治、海草床修复、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海洋碳汇方法学研发等多项工作,发展蓝碳经济,助力碳中和的探索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手记

用创新“撬动”无限潜能

无论是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还是在蓝碳经济上先行先试,亦或“揭榜挂帅”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回望2021年我市高度关注、着力解决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历程,“核心解法”不外乎“创新”二字。

威海因海而生、靠海而兴,也必将向海图强,以创新“撬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能。坚持理念创新,我们要继续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以《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线路图、任务书,推动威海加速向国际化海洋强市迈进。坚持科技创新,我们要在搭建平台载体、强化科技支撑上下功夫,努力释放国际海洋科技城的活力、实力、吸引力,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装上创新“引擎”。坚持服务创新,我市将深化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培育,参与推动海洋金融创新,积极争取海水淡化支持政策,加快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持续释放蓝碳经济“策源地”效应,推动海洋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业内人说

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推进专班负责人程剑——

推动海洋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1年刚过完元旦,我就带着“小分队”搬进了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推进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2021年12月10日上午,讨论完国际海洋科技城的2022年发展计划后,方案还需完善,待意见征求完成后,就能印发实施了。

这一年,专班牵头编制完成《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22项重大事项,健全统筹协调、定期调度、督导落实等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城建设全面拉开框架、加快成型成势。经过一年的建设,大量资金、技术、资源正在向这片“蓝色硅谷”汇集,未来,我们会奋力拼搏,逐浪前行,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全力推动海洋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专家点评

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常务副院长梁振林——

立足威海优势 敢于先试先行

威海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掘海洋产业发展潜力,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突破。

威海善于挖掘独特优势资源,例如挖掘湾区优越的海洋实验条件,打造了国内唯一部省共建的海洋综合试验场。有了“国字号”荣誉,吸引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关村等国企、央企纷纷落户,打造了一系列高端科研平台,为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奠定了良好基础。

先试先行,是威海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威海快速启动蓝碳经济,率先建成国内唯一的海洋生态经济主题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和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率先完成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制定,蓝碳策源地效应进一步放大,拉动海洋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

立足现有基础,我认为威海应该坚持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城,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做大做强自身优势,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思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来源:掌上威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