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我与春风两相知
导引天地新能源
易筋经强肾道

导引天地
古道学宫
年过完了,春天就来了,鲜花繁盛,草木青青,男男女女走出房间,开始踏青游玩,徜徉在春天的气息里,徜徉在无限的希望与快乐中。
大陆自古就有春天踏青的习俗,一方面,春天开始,万物复苏,一方面,农事也还没有开始忙,劳动人民也有时间,所以,无论是贵族富户还是小家儿女,都结伴而行,到郊外充分体味大自然的喧腾热闹,释放青春的风采。尤其是女孩子们,平日里闷在深闺,好容易有这一个假日可以出门游玩,哪个不是打扮的精致靓丽养眼养心?
古时女孩子出门的机会很少,晚清时期,江南的某些地方,干脆给女孩发明了一种拔步床,这种床穿吃穿用厕所都是齐全的,女孩子从生下来,就可以一直在拔步床里长大,一直在出嫁都不用出门了。发明者还言之凿凿拔高了这种类似拘禁的行为——双脚没有沾过土地的女子更尊贵,更纯洁,于是很多女孩子出嫁前从没有出过拔步床。
可见能有机会出门踏青,是多么快乐自由。
王令《春游》: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王令是北宋诗人,宋朝还没有这么变态的规矩,女孩子可以在特定的日子出门放放风。
从王令的诗中,可以看出宋朝踏青、春游的盛况。满城的青年男女,盛装出行,呼朋引伴。春风醉人酒亦醉,一路都是红男翠女,欢声笑语。一层又一层的人,醉依楼台,观赏春景。诗人望着这满满的热闹,满满的春光。
春草依依,流水潺潺,桃花杏花梨花,争相绽开笑脸,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草是绿的,人影瞳瞳,阳气回升,有多少烦恼也忘了。
唐朝相对开放,社会环境对女性友好,春游就更热闹了。
杜甫《丽人行》,写的便是清明踏青,长安郊外的丽人出行景象: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末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三月三日,正是清前后,长安城里,暖风醉人,美人们都走出深闺,聚集在风景最优美的郊外,最清灵的水边。美人们穿着华贵,姿态优雅,都是深宅大院里走出来的千金小姐,她们身材丰腴,很符合时代审美标准,她们身上的绫罗纱羽衣裙映衬春光,她们头戴翡翠,画鬓娇颜,她们后背也有内容,宝珠压腰安稳华贵。这些美女们,笑声朗朗,容颜似玉,她们非富即贵,不是后宫佳丽,便是大名鼎鼎的皇室亲戚。她们饮食精妙,紫骆驼,犀牛筋,水晶白盘子白玉碗,富贵交映春光,是上层社会的度假日。
最后点名,她们是富贵到顶尊荣无限的杨家姐妹。
如果说杨家姐妹是贵妇,她们出游的奢华别人享受不到不能代表广大民间踏青活动的盛况,那么苏轼笔下的《踏青游》则完全的描绘市井之春,大众踏青之乐:
攺火初晴,绿遍禁池芳草。
斗锦绣、火城驰道。
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
莲步袅。
腰支佩兰轻妙。
行过上林春好。
今困天涯,何限旧情相恼。
念摇落、玉京寒早。
任刘郎、目断蓬山难到。
仙梦杳。良宵又过了。
楼台万家清晓。
绿衣清新,锦绣满城,女子们,翠锦如霞,腰上佩戴着象征高洁和吉祥的兰草,走在春光里,一副闲适宁静,悠然信步的样子。
踏青习俗来源无考。但是历久弥新。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旧唐书》记载的详细,有日期:“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不仅仅是清明这一日,根据南北气候不同,北方春天来的略微晚些,清明正好,南方却早,二月就鲜花开遍了。于是,踏青活动安排到二月。
踏青最盛行的,应该是唐宋,政局稳定时,踏青活动更热闹,唐玄宗太平盛世几十年,杨家姐妹权倾一时,车马喧哗,春游自然隆重。
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春行》也生动经典,给后世留下了对当时踏青盛况的参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阴白沙堤。
乱花渐欲迷人眼,千古名句,是后世眼中最真实最美丽大唐春光。
大宋作为历史上政局最长的一个朝代,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太平盛世,重文轻武,所以文人讲这些场景都描绘下来,让后世可以一窥当时盛况。
宋代著名的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踏青游人,熙攘街市,无比繁华。一卷画,人物多到五百五十,牲畜也有五十多头,船、车、轿,各种交通工具齐全,一个大宋的缩影,凝聚在小小一卷画作中。
宋代王诜所做《踏青游》也是反映此情景:
金勒狨鞍,西城嫩寒春晓。
路渐入、垂杨芳草。
过平堤,穿绿迳,几声啼鸟。
是处里,谁家杏花临水,依约靓妆窥照。
极目高原,东风露桃烟岛。
望十里、红围绿绕。
更相将、乘酒兴,幽情多少。
待向晚、从头记将归去,说与凤楼人道。
明朝也踏青,王象也有《踏青》诗:
三月踏青下院来,春衫阔袖应时载。
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
说大家玩的太疯太热闹了,很晚了还没有回家。
清代满人天下,依然保留着踏青的习俗,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我尝清明上冢,见游女蹋青。”
清代孔尚任在《红桥修禊序》中,有一段文字专门描写了扬州人三月三日在瘦西湖畔的红桥水边,踏青祓禊的场景:“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
踏青者,多为青年男女,以热烈多情之青春,融入无限多情之大自然,阳气上升,浊气下降,在深宅里躲藏了一冬天的心和渴望,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也怀着爱情的憧憬,期待在这场春游大会上邂逅一个心仪的人。
于是心情爽朗,身体舒展,摘一朵山花插鬓,鞠一捧山泉解渴,大自然的轻灵隽秀,心中情事,犹如花开,霎那间,娇蕊迎风,嫩瓣微微。
春天来了,郊外湿漉漉,水溶溶的。水气从地面升起,草叶上挂着露珠。桃花、李花争红斗艳,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花朵红的黄的紫的,一团团一簇簇,开会似的,这儿冒出来一丛,那儿冒出来一朵儿,空气都是润的,流动着芳香。走在这样的时刻,身体是轻的,心也是轻的,桃花瓣、杏花蕊,掐了柳叶尖,娇嫩的,像婴儿的脸,也像婴儿的笑,发自内心,纯美清澈。
{
古投易筋经
少林洗髓经
太极强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