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品中正制一直到了汉朝崩溃后,中央政府才对察举制有了一个大改动,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起始于曹魏,定型于晋朝

作者:坤之初六

九品中正制

  一直到了汉朝崩溃后,中央政府才对察举制有了一个大改动,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起始于曹魏,定型于晋朝。大家都知道,这个制度导致了门阀的兴起,但是在开始的时候,中央政府制定这个制度并不是为了培养门阀,它的本意是要把察举的权力从地方收到中央。门阀兴起是一个计划外产物。

  九品中正制大致说起来是这个样子:察举的本质还是保留,但是不再用“德行高妙”之类的标准,而是让察举者对人物进行评议,分为“上上”到“下下”九个品级。上上一品没有人能得到,二品就是最高级别了。而品级越高,入仕时的官品就越高。一般来说,人品与官品大约相差四品。也就是说,如果被评议为“二品”,那么你担任的起始官职大约是六品官。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谁来“品”呢?如果按照汉朝的办法,应该是地方官员。但是魏晋朝廷把这个权力拿了回去。它让中央官员兼任州郡的“中正”官,对人物进行评议。

  如果粗粗一看,这似乎和汉代的察举制也差不太多,但实际上这里有两个绝大的不同。首先,在汉代,你是孝廉,我也是孝廉,大家进入仕途的时候是平等的,但是九品中正制给入仕官员划分了严格的等级。第二个大不同是这个品评的权力被集中起来了,尤其被集中在“州中正”的手里。地方官员要考虑到当地舆论,而州中正是中央官员,在这方面的顾虑要小得多。只要会造势,会打造个人品牌,汉代草根还经常能逆袭一下,但是在东晋南朝时期,这个途径就慢慢被关闭了。你守孝三十年又如何?州中正就是不买你的账,就是给你个七品八品,你能怎么样?

  让一个小圈子的人去接着选下一波小圈子,结果可想而知,高级职位很快就变成他们的囊中物,这个小圈子也就成了所谓的门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还觉得不公平,但天长日久,大家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觉得事情本来就该这样,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中正们直接用家谱世系来给人定品级。“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在九品中正制刚刚推行的时候,大家是预料不到这个结果的。

  “寒门”还不是最糟糕的,他们至少还有担当低级官职的机会。至于级别更低的“役门”,甚至连被品评的机会都没有。这样一来,中国社会又重新变得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但是它和西周春秋的贵族社会还是不同。在封建贵族社会里,贵族拥有明确的特权,同时对上级和下级也都具有明确的义务。而对于士族来说,一切特权、一切好处,都像是从这个社会系统里临时窃取来的,因此也没有产生相应的义务。相对于贵族,士族被免除了责任感。而责任感一旦不存在,荣誉感也就变成了单纯的傲慢。士族很快发生了堕落,其堕落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的贵族。到了南朝末期,士族已经变成了颜之推笔下的一群废物,“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这样一群堕落的废物当然没有办法永远掌控权力,权力最终像沙子一样慢慢地从他们手中流走,流到了“寒人”的手中。九品中正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延续了大约四百年之后,随着隋唐帝国的兴起,这个制度终于消亡了。

九品中正制一直到了汉朝崩溃后,中央政府才对察举制有了一个大改动,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起始于曹魏,定型于晋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