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品中正制一直到了漢朝崩潰後,中央政府才對察舉制有了一個大改動,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起始于曹魏,定型于晉朝

作者:坤之初六

九品中正制

  一直到了漢朝崩潰後,中央政府才對察舉制有了一個大改動,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起始于曹魏,定型于晉朝。大家都知道,這個制度導緻了門閥的興起,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中央政府制定這個制度并不是為了培養門閥,它的本意是要把察舉的權力從地方收到中央。門閥興起是一個計劃外産物。

  九品中正制大緻說起來是這個樣子:察舉的本質還是保留,但是不再用“德行高妙”之類的标準,而是讓察舉者對人物進行評議,分為“上上”到“下下”九個品級。上上一品沒有人能得到,二品就是最進階别了。而品級越高,入仕時的官品就越高。一般來說,人品與官品大約相差四品。也就是說,如果被評議為“二品”,那麼你擔任的起始官職大約是六品官。當然,這裡有一個問題,誰來“品”呢?如果按照漢朝的辦法,應該是地方官員。但是魏晉朝廷把這個權力拿了回去。它讓中央官員兼任州郡的“中正”官,對人物進行評議。

  如果粗粗一看,這似乎和漢代的察舉制也差不太多,但實際上這裡有兩個絕大的不同。首先,在漢代,你是孝廉,我也是孝廉,大家進入仕途的時候是平等的,但是九品中正制給入仕官員劃分了嚴格的等級。第二個大不同是這個品評的權力被集中起來了,尤其被集中在“州中正”的手裡。地方官員要考慮到當地輿論,而州中正是中央官員,在這方面的顧慮要小得多。隻要會造勢,會打造個人品牌,漢代草根還經常能逆襲一下,但是在東晉南朝時期,這個途徑就慢慢被關閉了。你守孝三十年又如何?州中正就是不買你的賬,就是給你個七品八品,你能怎麼樣?

  讓一個小圈子的人去接着選下一波小圈子,結果可想而知,進階職位很快就變成他們的囊中物,這個小圈子也就成了所謂的門閥。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還覺得不公平,但天長日久,大家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覺得事情本來就該這樣,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中正們直接用家譜世系來給人定品級。“下品無勢族,上品無寒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然,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在九品中正制剛剛推行的時候,大家是預料不到這個結果的。

  “寒門”還不是最糟糕的,他們至少還有擔當低級官職的機會。至于級别更低的“役門”,甚至連被品評的機會都沒有。這樣一來,中國社會又重新變得具有濃厚的等級色彩。但是它和西周春秋的貴族社會還是不同。在封建貴族社會裡,貴族擁有明确的特權,同時對上級和下級也都具有明确的義務。而對于士族來說,一切特權、一切好處,都像是從這個社會系統裡臨時竊取來的,是以也沒有産生相應的義務。相對于貴族,士族被免除了責任感。而責任感一旦不存在,榮譽感也就變成了單純的傲慢。士族很快發生了堕落,其堕落的程度遠遠超過了春秋時期的貴族。到了南朝末期,士族已經變成了顔之推筆下的一群廢物,“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持,郊郭之内,無乘馬者……建康令王複,性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嘶贲陸梁。莫不震懾,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這樣一群堕落的廢物當然沒有辦法永遠掌控權力,權力最終像沙子一樣慢慢地從他們手中流走,流到了“寒人”的手中。九品中正制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延續了大約四百年之後,随着隋唐帝國的興起,這個制度終于消亡了。

九品中正制一直到了漢朝崩潰後,中央政府才對察舉制有了一個大改動,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起始于曹魏,定型于晉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