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作者:海纳天

作者:紫苏

1964年4月30日深夜,在404工厂一间偏僻的车间里,一项历史壮举正在进行。

凌晨,此时已是最后三刀,青年技工陆一海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眼前光滑的铀半球,为了看得清晰,顾不得辐射的他把防护眼镜也都拿开。只见他果断地落下了第一刀,然后第二刀、第三刀。就这样一刀一丝,一个精致光滑的铀球终于面世。

经检查员报告,核心部件的精确度、同心室及尺寸等各项数据全部达到设计指标。当听到指标全部合格时,陆一海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向车间外的领导汇报。

“报告各位领导, 核心部件的精确度、同心室及规格等各项数据均达到设计指标。596第一颗正样铀球顺利加工完成。”

“好好好好......”

“了不起呀,陆一刀,你不该叫陆一刀。”

“那叫什么?”

“陆三刀!”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这是电视剧《激情的岁月》中的一段剧情。

而陆一海这个角色的人物原型正是原公浦。“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曾这样形容他:“你是一颗螺丝钉,一颗非常重要的螺丝钉。”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1934.5—2021.8.22)

当年凭着出色的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原公浦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捧铀球的人,更有了“原三刀”的美称,他的名字从此也被留在两弹一星功勋榜上,被世人所敬仰。

抛家舍业,无悔扎根大西北

时间回到1959年。

年轻的原公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一边是刚刚结婚4个月的妻子,一边是国家的需要,未知的工作。如何定夺?原公浦辗转反侧。

此时的他还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从此会和中国的核工业进程紧紧连在一起。

原公浦是山东掖县人,穷孩子出身,16岁那年,为生活所迫,他背井离乡来到大上海,进入工具厂当学徒。

原公浦知道自己没上过学,知识有限,为了充实自己,他把日常有限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他每天白天工作,晚上走一两个小时去上夜校,一直读到高中。

原公浦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赢得了工具厂师傅的喜欢,老师傅做工的时候经常把他喊到自己身边,让他在旁边学习。

就这样经过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原公浦就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工,短短3年就做到4级工(相当于中级职称),达到彼时大学生的水平,又过一年,升到5级工,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奇迹,原公浦也成为工具厂年轻学徒的榜样。

1956年,原公浦工作的工具厂合并到了上海汽车底盘厂,原公浦还被任命为工厂团总支部书记,这时的他仅仅21岁。

不久之后,原公浦在汽车底盘厂认识了一个名叫郭福妹的上海姑娘,两人日久生情。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1959年4月23日原公浦夫妇结婚照

1959年春天,原公浦和郭福妹结婚了。此时他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团总支书记,是厂里重点培养的年轻人,前途光明。娘家人也都看好这段姻缘,郭福妹的阿姨还让出了自家的住房,让侄女做婚房。如果没有意外,他们会在上海和和美美地度过一生。

然而一次特殊的选拔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厂里要选拔两个技术突出的工人去往第二机械工业部下辖的大西北某单位工作,原公浦作为上海市优秀技工代表被选中了。去还是不去?已是党员的原公浦最终响应了祖国的召唤。

按上级的保密要求,出发的消息他是在离家前一周才告诉妻子。妻子听罢,有些生气又有些心疼,擦了擦眼泪,急忙上街买了一斤半咖啡色粗毛线,“听说大西北很冷,可大西北再冷,我男人不好冷的。”妻子赶在原公浦出发前为他织了一件高领毛衣。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当年奔赴大西北一线的英雄们

离开了家,包括原公浦在内的这批全中国顶级的技工在北京集训后,一路西行,最终到达了建在戈壁滩上的404厂。

这个以数字代号为名的神秘工厂,对外称为“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工厂没有通信地址,只有一个信箱,名称是甘肃的“兰州##号”,实则根本不在兰州。

作为大陆最早的核材料生产加工基地,404厂鼎盛时有5万职工和家属,外围还有数千人的卫戍部队。

苦练五年,为了那特殊的时刻

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当年的年轻小伙已变得白发苍苍。

初来404厂的原公浦并不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他按要求每天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手戴着特制的乳胶手套操作车床,对一个半球形状的钢球进行切削。

工作枯燥,生活条件更是差到极点。

这里海拔在3000米以上,方圆三百公里内没有人烟。粮食紧缺,由于当时正好是自然灾害时期,每人每天的干粮是两个不足拳头大小的窝窝头。

发的粮食吃不饱,人都浮肿了。原公浦和同事们利用工余时间,背个筐到二三十里外的荒漠去挖骆驼草籽,虽然羊骚味特别重,但还是要将它和面粉、青稞粉一起拌着吃。

水更金贵,运水车每天要到几十公里外将水拉来。建厂时,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茶缸水,喝水、洗脸、洗衣服、洗袜子都是它,就是洗成泥浆一样仍舍不得倒掉,一定要将它泼在床底下,好让空气湿润一点。那时候,除了吃顿饱饭,最奢侈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四〇四”展览馆的这台老式机床曾为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工厂还没建成,所有人都住帐篷,边建设边科研。戈壁滩上的风沙太大,一阵风刮过来就连帐篷都刮跑了。帐篷刮跑了不怕,最怕的是设计图纸被吹跑了,那心血就都白费了,还可能泄密。所以当时东西刮跑了没人追,人全都扑在图纸上。

尽管条件苦,手上的练习没有停,很快,每人脚边的大木箱子里都堆了一些切削过的钢球。

这天,厂里的总工程师姜圣阶过来了,原公浦鼓起勇气问:“姜总工程师,我们想知道,我们整天练这个,到底要做什么?”

只听姜圣阶说:“调你们来,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但现在不能说。等你们技艺纯熟到家,每人切削过的钢球装满了那个大木箱子,我再告诉你们。”

这一练又是三年,三年里,他们不断去练习加工相同尺寸的钢球,从车钢球开始练,车出的钢球堆满了车间的一角。技术状态稳定后,再用与铀球材质相近的铀238做成的圆球来练。每个人的切削记忆也越发娴熟,甚至闭上眼睛都能知道下一刀应该落在哪里。

历史不会忘记你,30岁的年轻主刀手

1964年,原公浦等人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真实任务,那就是切削原子弹爆炸的核心部件——铀-235半球。

由于铀球是原子弹发生核反应的关键,对于光洁度和尺寸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铀半球必须经过精细的打磨和切削,才能达到原子弹爆炸的具体要求。而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陆工业水平比较落后,没有数控机床,这样的切削工作只能依靠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手工进行。

只是主刀手的名额不好确定,因为大家的技艺都非常精湛。为此,404厂举办了一系列的技术比拼,上海汽车底盘厂的技术工人原公浦排名第一。

经过这次考核,周秩和姜圣阶找原公浦谈话,说:“原公浦同志,经过严格考察,我们选中了你做主刀手。你有信心吗?”

接着,姜圣阶又说:“原公浦同志,这是前人没有干过的事,组织上把它交给你,是党和人民对你的信任。核燃料极其珍贵,是我们的命根子,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能在你手上拿出第一个核部件来,历史是不会忘记你的。”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年轻时的原公浦

原公浦郑重地点点头。

就这样,原公浦成为铀-235的切削主刀手,这一年他30岁。

他说:“那几乎是用我生命刻划的三刀。”

终于等到了那一天。

那天,原公浦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只是临出门前他突然对妻子郭福妹说:“我上班去了,你要把女儿带大。”说完转身离开。

原公浦走后,郭福妹落泪不止,女儿此时才一岁多,她心中明白,今天的工作对丈夫来说可能会是一场生死考验。

其实在向铀球发起最后冲刺的3个月里,妻子眼看着身高1.7米的丈夫体重瘦到90斤。最后一周,原公浦已紧张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加工铀球除了加工的精度要求高,临界事故也非常危险,瞬发射线的外照射,可使工作人员受到大剂量照射,进而致使工作人员伤亡,这些都是无法预估的。

为此,按照计划和要求,精加工过程由三个人操作,原公浦来主刀,每切一刀,厚度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第二个人担任监护,一方面监护、提醒他的操作,一方面要把他切削下来的铀屑及时捡起来,防止铀屑在切屑盘里积聚造成链式反应;还有一个人专门搞测量计算,原公浦每切三刀,他就要测量一次,看还差多少,还要吃多少刀。

一切按计划执行。1964年4月30日上午,从公安部派驻404的处长,到404负责保卫的副厂长一个个找原公浦谈话,都是一个意思:铀球比生命还要重要,不能出任何偏差,必须百分百完成任务。中午12时,原公浦穿好三层防护服,戴上双层乳胶手套,和组长何绍元(计算)、匡炳兴(监护)一起,经过五道警卫部队的严格检查,走过三道门,才进入保密车间。404厂长周秩、总工程师姜圣阶、车间主任祝麟芳和其他人则都守在门外。

当面对眼前这个凝聚了数万人十年心血的铀球时,原公浦感到压力越来越大。这时铀球一下从真空吸盘上脱落,“哐”的一声掉在切屑盘里!车间里的3个人都惊呆了,原公浦几乎本能地不顾一切用双手捧起了铀球!

加工立即中止,原公浦大汗淋漓、衣衫湿透,颓丧地坐在周秩厂长面前。

“我担心铀球摔坏了!”原公浦说。所幸的是,经技术部门反复检查,铀球安然无恙。

是当场换人,还是明天继续干?

姜圣阶提出两种办法:一是小原今晚休息,明天再干;二是换一个操作手,今晚接着干。周秩厂长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两年规划制定时,我给部里立的军令状,五一,也就是明天之前,必须拿出合格的铀部件!”

周秩和姜圣阶是了解原公浦的,刚才原公浦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精神过于紧张。事关重大,其实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很紧张。

在紧张的等待之中,时间已近深夜。周秩问原公浦:“小原,怎么样?”

喝完补充体力的牛奶后,原公浦已渐渐恢复了镇定,于是他请求继续加工。很快,原公浦三人再一次全副武装走向车床,缓缓转动机床的手柄,球面机床再次转动。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聚精会神加工铀球

加工铀球,最后的三刀至关重要,每一刀都需要严密测量,车多车少都不行,一旦车多了,铀球就报废了,数万人忙了多少年的成果就要在他手里泡汤;车少了,达不到标准,产生了硬化层,就不好加工了。因此,不能车多也不能车少。一旦出现问题,铀球不能拿去组装,原子弹也就不能按时爆炸。

原公浦小心翼翼地操作着……

终于在切完最后一刀后,原公浦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此时已是1964年5月1日凌晨。

“那几乎是用我生命刻划的三刀。”后来原公浦回忆说。

五个半月之后,中国罗布泊戈壁深处响起了一声震惊世界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验爆炸,当消息传来,远在千里之外的原公浦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将妻子“骗”到戈壁滩,成为一生愧疚

大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原公浦又以出色的切削技术负责了多次与核试验相关的具体工作,以其杰出的贡献获得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夫妇获得的荣誉证书

尽管荣誉加身,原公浦对妻子、对儿女却始终愧疚。结婚才几个月,原公浦就来到了大西北,此后原公浦全身心扑在了学习、工作中,时隔两年半才回上海探了一次亲。

1963年2月,原公浦和郭福妹的大女儿呱呱坠地,远在戈壁滩的原公浦没有亲眼看到女儿出生。他想念妻子和未曾见面的女儿,就写信给妻子,希望她来玉门,来他工作的地方,夫妇俩一起生活。

为了让妻子安心过来,在领导的“指点”下,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我们这里生活条件很好,就是风大,风吹草低见牛羊,牛羊肉经常吃,牛奶当水喝。”当时在上海订一瓶牛奶也是要凭生孩子或生重病的医院证明才行的。

丈夫的召唤,郭福妹期盼已久。于是妻子就向单位申请,把工作关系转往原公浦所在的404厂,去支持丈夫的工作。

大女儿才半岁,母亲说:“把孩子留上海,我来带。那里到底是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呢,你们都要工作,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带?”郭福妹满怀感激跟母亲告别,忍痛把幼小的女儿丢在上海……

当郭福妹千里迢迢来到了金银滩,却发现自己被原公浦“骗”了。眼前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仅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条件远比上海艰苦得多,别说牛奶了,连大米都限量供应,很多时候要吃青稞、粗粮。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左)在帐篷与工友讨论工作

虽然日子艰苦,但夫妻总算是团聚了,郭福妹不后悔。

可实际上,原公浦在家的时间并不多,按核工业部门的规定,有放射性的岗位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但为了苦练本领,原公浦常常两个班一起上,一干就是12个小时。下班了,还要坐半小时的小火车才能回到家。一进家门,他常常累得只能倒在床上。

原公浦多年后才知晓,很长一段时间里,妻子一个人发烧住院不敢打扰他;因饮食不习惯致胃疼发展到胃下垂。

他说:“她跟着我是受了一辈子苦,老了病了还得照顾我。”

不过,郭福妹依旧坚持站在丈夫身后。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三十几个年头,两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核事业。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和夫人重返四〇四回忆创业初期故事

曾有人问对当年的选择后悔过吗,原公浦与妻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后悔,不后悔。”

而郭福妹更是从来没有后悔嫁给原公浦。在她的心中,自己的丈夫永远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癌痛难忍时,放声大唱《东方红》

1993年退休后,夫妻俩回到了上海,住在单位分的一套只有60平方米的老房子。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大西北戈壁滩上这段艰苦岁月早已成了原公浦一生的荣耀,但多年的保密纪律塑造了原公浦低调、克制的性格。对于过往,他从不张扬,只是和老伴相濡以沫,默默地过好每一天的退休生活。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然而,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破。有一天,原公浦把妻子拉到自己的柜子前,“来来来,我告诉你,这一抽屉的资料是可以公开的,这个抽屉的资料是要交给组织的,要保密的!”

这些材料是他在404厂工作的几十年里,加工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以及用于平爆、空爆等核弹的核心部件,前后总共10次的技术总结。

这天,原公浦突然对郭福妹说:“老爱人,我陪不了你多久了。”

原来退休后不久原公浦就意识到自己身体出现了变化,可直到2011年,他才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并且已出现了骨转移。经治疗,病情暂时稳定住了。直到2019年,原公浦癌症复发。妻子说,他疼痛难忍时就放声唱《东方红》,他说这样会舒服一些。

2021年8月,正在北京疗养的原公浦身体状况再次恶化,为了完成原公浦回家的心愿,中核集团调来了专业的救护车司机,经过连续十四个小时的跋涉,医护人员终于将原公浦老人平安护送回上海。

几天后,老人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7岁。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2021年8月24日,人们追悼功臣原公浦

原公浦只是千千万万在年富力强的青春时代奔赴国防尖端技术建设一线中的一员,还有数十万像原公浦这样的技工、数不清的普通工作人员以及解放军指战员、民兵怀揣着崇高理想扎根戈壁滩,手握改变世界的力量,却将自己默默隐藏在荒山之中,不畏艰难困苦,只为报效祖国。

只是他们的身份,消隐在一个个群体标签背后;他们的故事,静静躺在保密柜和历史档案之中不为人知。正如原公浦总向别人这样介绍自己:“原是原子弹的原,公浦是人民的‘公仆’”。数万人的故事,铸就了一个激情澎湃的伟大时代,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也正是因为他们在艰苦岁月中的默默奉献,才共同成就了中国的“两弹一星”,成就了中国今天强国大国的地位。

大国工匠原公浦:原子弹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获得的纪念章

向老一辈英雄致敬,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本文系“海纳天”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摘编,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