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作者:海納天

作者:紫蘇

1964年4月30日深夜,在404工廠一間偏僻的工廠中的房間裡,一項曆史壯舉正在進行。

淩晨,此時已是最後三刀,青年技工陸一海正聚精會神地盯着眼前光滑的鈾半球,為了看得清晰,顧不得輻射的他把防護眼鏡也都拿開。隻見他果斷地落下了第一刀,然後第二刀、第三刀。就這樣一刀一絲,一個精緻光滑的鈾球終于面世。

經檢查員報告,核心部件的精确度、同心室及尺寸等各項資料全部達到設計名額。當聽到名額全部合格時,陸一海長長地松了一口氣,高興地向工廠中的房間外的上司彙報。

“報告各位上司, 核心部件的精确度、同心室及規格等各項資料均達到設計名額。596第一顆正樣鈾球順利加工完成。”

“好好好好......”

“了不起呀,陸一刀,你不該叫陸一刀。”

“那叫什麼?”

“陸三刀!”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這是電視劇《激情的歲月》中的一段劇情。

而陸一海這個角色的人物原型正是原公浦。“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曾這樣形容他:“你是一顆螺絲釘,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1934.5—2021.8.22)

當年憑着出色的技術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原公浦成為中國第一個手捧鈾球的人,更有了“原三刀”的美稱,他的名字從此也被留在兩彈一星功勳榜上,被世人所敬仰。

抛家舍業,無悔紮根大西北

時間回到1959年。

年輕的原公浦正面臨着一個重大的選擇:一邊是剛剛結婚4個月的妻子,一邊是國家的需要,未知的工作。如何定奪?原公浦輾轉反側。

此時的他還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從此會和中國的核工業程序緊緊連在一起。

原公浦是山東掖縣人,窮孩子出身,16歲那年,為生活所迫,他背井離鄉來到大上海,進入工具廠當學徒。

原公浦知道自己沒上過學,知識有限,為了充實自己,他把日常有限的時間全部用來學習。他每天白天工作,晚上走一兩個小時去上夜校,一直讀到高中。

原公浦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的學習态度赢得了工具廠師傅的喜歡,老師傅做工的時候經常把他喊到自己身邊,讓他在旁邊學習。

就這樣經過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原公浦就從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國小徒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工,短短3年就做到4級工(相當于中級職稱),達到彼時大學生的水準,又過一年,升到5級工,這在當時簡直是一個奇迹,原公浦也成為工具廠年輕學徒的榜樣。

1956年,原公浦工作的工具廠合并到了上海汽車底盤廠,原公浦還被任命為工廠團總支部書記,這時的他僅僅21歲。

不久之後,原公浦在汽車底盤廠認識了一個名叫郭福妹的上海姑娘,兩人日久生情。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1959年4月23日原公浦夫婦結婚照

1959年春天,原公浦和郭福妹結婚了。此時他是廠裡的技術骨幹、團總支書記,是廠裡重點培養的年輕人,前途光明。娘家人也都看好這段姻緣,郭福妹的阿姨還讓出了自家的住房,讓侄女做婚房。如果沒有意外,他們會在上海和和美美地度過一生。

然而一次特殊的選拔打破了生活的平靜。

廠裡要選拔兩個技術突出的勞工去往第二機械工業部下轄的大西北某機關工作,原公浦作為上海市優秀技工代表被選中了。去還是不去?已是黨員的原公浦最終響應了祖國的召喚。

按上級的保密要求,出發的消息他是在離家前一周才告訴妻子。妻子聽罷,有些生氣又有些心疼,擦了擦眼淚,急忙上街買了一斤半咖啡色粗毛線,“聽說大西北很冷,可大西北再冷,我男人不好冷的。”妻子趕在原公浦出發前為他織了一件高領毛衣。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當年奔赴大西北一線的英雄們

離開了家,包括原公浦在内的這批全中國頂級的技工在北京集訓後,一路西行,最終到達了建在戈壁灘上的404廠。

這個以數字代号為名的神秘工廠,對外稱為“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工廠沒有通信位址,隻有一個信箱,名稱是甘肅的“蘭州##号”,實則根本不在蘭州。

作為大陸最早的核材料生産加工基地,404廠鼎盛時有5萬職工和家屬,外圍還有數千人的衛戍部隊。

苦練五年,為了那特殊的時刻

沒想到這一待就是34年,當年的年輕小夥已變得白發蒼蒼。

初來404廠的原公浦并不知道自己将要做什麼,他按要求每天穿着笨重的防護服,手戴着特制的乳膠手套操作車床,對一個半球形狀的鋼球進行切削。

工作枯燥,生活條件更是差到極點。

這裡海拔在3000米以上,方圓三百公裡内沒有人煙。糧食緊缺,由于當時正好是自然災害時期,每人每天的幹糧是兩個不足拳頭大小的窩窩頭。

發的糧食吃不飽,人都浮腫了。原公浦和同僚們利用工餘時間,背個筐到二三十裡外的荒漠去挖駱駝草籽,雖然羊騷味特别重,但還是要将它和面粉、青稞粉一起拌着吃。

水更金貴,運水車每天要到幾十公裡外将水拉來。建廠時,每人每天隻能分到一茶缸水,喝水、洗臉、洗衣服、洗襪子都是它,就是洗成泥漿一樣仍舍不得倒掉,一定要将它潑在床底下,好讓空氣濕潤一點。那時候,除了吃頓飽飯,最奢侈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能舒舒服服洗個熱水澡。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四〇四”展覽館的這台老式機床曾為大陸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立下了汗馬功勞

工廠還沒建成,所有人都住帳篷,邊建設邊科研。戈壁灘上的風沙太大,一陣風刮過來就連帳篷都刮跑了。帳篷刮跑了不怕,最怕的是設計圖紙被吹跑了,那心血就都白費了,還可能洩密。是以當時東西刮跑了沒人追,人全都撲在圖紙上。

盡管條件苦,手上的練習沒有停,很快,每人腳邊的大木箱子裡都堆了一些切削過的鋼球。

這天,廠裡的總工程師姜聖階過來了,原公浦鼓起勇氣問:“姜總工程師,我們想知道,我們整天練這個,到底要做什麼?”

隻聽姜聖階說:“調你們來,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但現在不能說。等你們技藝純熟到家,每人切削過的鋼球裝滿了那個大木箱子,我再告訴你們。”

這一練又是三年,三年裡,他們不斷去練習加工相同尺寸的鋼球,從車鋼球開始練,車出的鋼球堆滿了工廠中的房間的一角。技術狀态穩定後,再用與鈾球材質相近的鈾238做成的圓球來練。每個人的切削記憶也越發娴熟,甚至閉上眼睛都能知道下一刀應該落在哪裡。

曆史不會忘記你,30歲的年輕主刀手

1964年,原公浦等人終于知道了自己的真實任務,那就是切削原子彈爆炸的核心部件——鈾-235半球。

由于鈾球是原子彈發生核反應的關鍵,對于光潔度和尺寸有着極高的要求,是以鈾半球必須經過精細的打磨和切削,才能達到原子彈爆炸的具體要求。而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陸工業水準比較落後,沒有數控機床,這樣的切削工作隻能依靠技藝精湛的技術勞工手工進行。

隻是主刀手的名額不好确定,因為大家的技藝都非常精湛。為此,404廠舉辦了一系列的技術比拼,上海汽車底盤廠的技術勞工原公浦排名第一。

經過這次考核,周秩和姜聖階找原公浦談話,說:“原公浦同志,經過嚴格考察,我們選中了你做主刀手。你有信心嗎?”

接着,姜聖階又說:“原公浦同志,這是前人沒有幹過的事,組織上把它交給你,是黨和人民對你的信任。核燃料極其珍貴,是我們的命根子,比我們的生命還重要,能在你手上拿出第一個核部件來,曆史是不會忘記你的。”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年輕時的原公浦

原公浦鄭重地點點頭。

就這樣,原公浦成為鈾-235的切削主刀手,這一年他30歲。

他說:“那幾乎是用我生命刻劃的三刀。”

終于等到了那一天。

那天,原公浦像往常一樣出門上班,隻是臨出門前他突然對妻子郭福妹說:“我上班去了,你要把女兒帶大。”說完轉身離開。

原公浦走後,郭福妹落淚不止,女兒此時才一歲多,她心中明白,今天的工作對丈夫來說可能會是一場生死考驗。

其實在向鈾球發起最後沖刺的3個月裡,妻子眼看着身高1.7米的丈夫體重瘦到90斤。最後一周,原公浦已緊張到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加工鈾球除了加工的精度要求高,臨界事故也非常危險,瞬發射線的外照射,可使從業人員受到大劑量照射,進而緻使從業人員傷亡,這些都是無法預估的。

為此,按照計劃和要求,精加工過程由三個人操作,原公浦來主刀,每切一刀,厚度隻有頭發絲的十分之一;第二個人擔任監護,一方面監護、提醒他的操作,一方面要把他切削下來的鈾屑及時撿起來,防止鈾屑在切屑盤裡積聚造成鍊式反應;還有一個人專門搞測量計算,原公浦每切三刀,他就要測量一次,看還差多少,還要吃多少刀。

一切按計劃執行。1964年4月30日上午,從公安部派駐404的處長,到404負責保衛的副廠長一個個找原公浦談話,都是一個意思:鈾球比生命還要重要,不能出任何偏差,必須百分百完成任務。中午12時,原公浦穿好三層防護服,戴上雙層乳膠手套,群組長何紹元(計算)、匡炳興(監護)一起,經過五道警衛部隊的嚴格檢查,走過三道門,才進入保密工廠中的房間。404廠長周秩、總工程師姜聖階、工廠中的房間主任祝麟芳和其他人則都守在門外。

當面對眼前這個凝聚了數萬人十年心血的鈾球時,原公浦感到壓力越來越大。這時鈾球一下從真空吸盤上脫落,“哐”的一聲掉在切屑盤裡!工廠中的房間裡的3個人都驚呆了,原公浦幾乎本能地不顧一切用雙手捧起了鈾球!

加工立即中止,原公浦大汗淋漓、衣衫濕透,頹喪地坐在周秩廠長面前。

“我擔心鈾球摔壞了!”原公浦說。所幸的是,經技術部門反複檢查,鈾球安然無恙。

是當場換人,還是明天繼續幹?

姜聖階提出兩種辦法:一是小原今晚休息,明天再幹;二是換一個操作手,今晚接着幹。周秩廠長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兩年規劃制定時,我給部裡立的軍令狀,五一,也就是明天之前,必須拿出合格的鈾部件!”

周秩和姜聖階是了解原公浦的,剛才原公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精神過于緊張。事關重大,其實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很緊張。

在緊張的等待之中,時間已近深夜。周秩問原公浦:“小原,怎麼樣?”

喝完補充體力的牛奶後,原公浦已漸漸恢複了鎮定,于是他請求繼續加工。很快,原公浦三人再一次全副武裝走向車床,緩緩轉動機床的搖桿,球面機床再次轉動。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聚精會神加工鈾球

加工鈾球,最後的三刀至關重要,每一刀都需要嚴密測量,車多車少都不行,一旦車多了,鈾球就報廢了,數萬人忙了多少年的成果就要在他手裡泡湯;車少了,達不到标準,産生了硬化層,就不好加工了。是以,不能車多也不能車少。一旦出現問題,鈾球不能拿去組裝,原子彈也就不能按時爆炸。

原公浦小心翼翼地操作着……

終于在切完最後一刀後,原公浦長長地松了一口氣,癱坐在椅子上,此時已是1964年5月1日淩晨。

“那幾乎是用我生命刻劃的三刀。”後來原公浦回憶說。

五個半月之後,中國羅布泊戈壁深處響起了一聲震驚世界的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試驗爆炸,當消息傳來,遠在千裡之外的原公浦激動地流下了淚水。

将妻子“騙”到戈壁灘,成為一生愧疚

大陸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之後,原公浦又以出色的切削技術負責了多次與核試驗相關的具體工作,以其傑出的貢獻獲得中國核工業功勳獎章。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夫婦獲得的榮譽證書

盡管榮譽加身,原公浦對妻子、對兒女卻始終愧疚。結婚才幾個月,原公浦就來到了大西北,此後原公浦全身心撲在了學習、工作中,時隔兩年半才回上海探了一次親。

1963年2月,原公浦和郭福妹的大女兒呱呱墜地,遠在戈壁灘的原公浦沒有親眼看到女兒出生。他想念妻子和未曾見面的女兒,就寫信給妻子,希望她來玉門,來他工作的地方,夫婦倆一起生活。

為了讓妻子安心過來,在上司的“指點”下,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說道:“我們這裡生活條件很好,就是風大,風吹草低見牛羊,牛羊肉經常吃,牛奶當水喝。”當時在上海訂一瓶牛奶也是要憑生孩子或生重病的醫院證明才行的。

丈夫的召喚,郭福妹期盼已久。于是妻子就向機關申請,把工作關系轉往原公浦所在的404廠,去支援丈夫的工作。

大女兒才半歲,母親說:“把孩子留上海,我來帶。那裡到底是什麼情況還不知道呢,你們都要工作,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帶?”郭福妹滿懷感激跟母親告别,忍痛把幼小的女兒丢在上海……

當郭福妹千裡迢迢來到了金銀灘,卻發現自己被原公浦“騙”了。眼前8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僅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條件遠比上海艱苦得多,别說牛奶了,連大米都限量供應,很多時候要吃青稞、粗糧。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左)在帳篷與工友讨論工作

雖然日子艱苦,但夫妻總算是團聚了,郭福妹不後悔。

可實際上,原公浦在家的時間并不多,按核工業部門的規定,有放射性的崗位每天工作時間不能超過6小時,但為了苦練本領,原公浦常常兩個班一起上,一幹就是12個小時。下班了,還要坐半小時的小火車才能回到家。一進家門,他常常累得隻能倒在床上。

原公浦多年後才知曉,很長一段時間裡,妻子一個人發燒住院不敢打擾他;因飲食不習慣緻胃疼發展到胃下垂。

他說:“她跟着我是受了一輩子苦,老了病了還得照顧我。”

不過,郭福妹依舊堅持站在丈夫身後。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轉眼就是三十幾個年頭,兩個人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國家的核事業。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和夫人重返四〇四回憶創業初期故事

曾有人問對當年的選擇後悔過嗎,原公浦與妻子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後悔,不後悔。”

而郭福妹更是從來沒有後悔嫁給原公浦。在她的心中,自己的丈夫永遠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癌痛難忍時,放聲大唱《東方紅》

1993年退休後,夫妻倆回到了上海,住在機關分的一套隻有60平方米的老房子。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大西北戈壁灘上這段艱苦歲月早已成了原公浦一生的榮耀,但多年的保密紀律塑造了原公浦低調、克制的性格。對于過往,他從不張揚,隻是和老伴相濡以沫,默默地過好每一天的退休生活。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然而,平靜的生活突然被打破。有一天,原公浦把妻子拉到自己的櫃子前,“來來來,我告訴你,這一抽屜的資料是可以公開的,這個抽屜的資料是要交給組織的,要保密的!”

這些材料是他在404廠工作的幾十年裡,加工大陸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以及用于平爆、空爆等核彈的核心部件,前後總共10次的技術總結。

這天,原公浦突然對郭福妹說:“老夫妻,我陪不了你多久了。”

原來退休後不久原公浦就意識到自己身體出現了變化,可直到2011年,他才在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被确診為前列腺癌晚期,并且已出現了骨轉移。經治療,病情暫時穩定住了。直到2019年,原公浦癌症複發。妻子說,他疼痛難忍時就放聲唱《東方紅》,他說這樣會舒服一些。

2021年8月,正在北京療養的原公浦身體狀況再次惡化,為了完成原公浦回家的心願,中核集團調來了專業的救護車司機,經過連續十四個小時的跋涉,醫護人員終于将原公浦老人平安護送回上海。

幾天後,老人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87歲。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2021年8月24日,人們追悼功臣原公浦

原公浦隻是千千萬萬在年富力強的青春時代奔赴國防尖端技術建設一線中的一員,還有數十萬像原公浦這樣的技工、數不清的普通從業人員以及解放軍指戰員、民兵懷揣着崇高理想紮根戈壁灘,手握改變世界的力量,卻将自己默默隐藏在荒山之中,不畏艱難困苦,隻為報效祖國。

隻是他們的身份,消隐在一個個群體标簽背後;他們的故事,靜靜躺在保密櫃和曆史檔案之中不為人知。正如原公浦總向别人這樣介紹自己:“原是原子彈的原,公浦是人民的‘公仆’”。數萬人的故事,鑄就了一個激情澎湃的偉大時代,他們每個人都是英雄,也正是因為他們在艱苦歲月中的默默奉獻,才共同成就了中國的“兩彈一星”,成就了中國今天強國大國的地位。

大國工匠原公浦:原子彈的“原”,人民的“公仆”

原公浦獲得的紀念章

向老一輩英雄緻敬,曆史将永遠銘記他們!

(本文系“海納天”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摘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