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今日分享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于婉莹,1991年生于辽宁,2010年—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2017年推荐免试攻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获直博资格,2017年—2020年推荐免试攻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美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获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美术学博士。

清华校园里的标志性景观:二校门、水木清华、荷塘、清华学堂……这是大众所熟知的清华,激发起人们的美好想象与情感共鸣。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二校门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荷塘小亭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水木清华

于婉莹的水性笔绘画创作,灵感源于在法国巴黎游学的经历。当时她创作了一幅关于塞纳河景色的长卷作品,随性随意,展示出一种特别的艺术意境。回到清华后,她行走在校园里,看见一些场景,“觉得清华园的美,也可以用水性笔的艺术创作方式呈现出来”,就有了最初的几张作品。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新清华学堂

于婉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知道自己要画什么。从亲密依偎的自行车,到日晷上繁复精细的花纹,从图书馆前的圆形路灯,到荷叶簇拥着的汉白玉拱桥,这是清华人眼中的清华,唤起每个与这个园子有密切交集的人的记忆。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日晷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荷塘荷花

每一幅画,基本是用水性笔直接从一个局部开始展开刻画。由于绘画条件的特殊性,于婉莹大部分作品需要根据照片资料进行创作,每张作品从构思到完成需要3-4天的时间,每天工作大概5小时以上。于婉莹伏案用水性笔细细描绘,画面由一个空荡荡的框架,从局部到整体,不断填充细节,完成之时便是一幅让人惊叹的画作。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自行车

在仔细端详自行车的原画时,如果你凑近了看,就会发现那些松树的针叶也异常清晰;当问及是否有记录作画过程的照片时,于婉莹耐心地翻出了自行车成形的GIF图:“我朋友看见我画的图不相信我是用水性笔完成的,于是我就记录了一下。”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于婉莹的绘画,还表现了一些我们能够感受到但却看不到的东西。她用黑白颜色去概括万千变化色彩,描绘了清华的朴素和沧桑,即使是有些西洋的建筑,仍然很贴切;她用线条去雕琢千变万化的形状,画出的,不仅是清华的景色,还有清华的自信和荣耀。“你看到其中几张就能感觉到是一个特别大的学校,是一个大气的学校。”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零零阁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科学馆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

于婉莹笔下的黑白,是对清华朴素的诠释。而于婉莹自己对于作品的黑白色调也给出了解释:一方面,黑色水性笔和素描语言本身是黑白;另一方面,黑白更能表现出清华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也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文科图书馆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工字厅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主楼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同方部

今日分享|用水性笔描绘的清华大学

二教

从国画到油画,从彩色到黑白,于婉莹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也在学习不同绘画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线描和素描都是东西方绘画语言中的经典表达方式,前者写意,后者写实,然而于婉莹并未“屈从”它们,反倒是“融合”了它们,以一个清华学子的视角,营造出了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和艺术的清华校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