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这几天,谷爱凌俨然成了现象级事件,大家乐此不疲地讨论她的家世、成长经历,还包括总结了谷妈妈的育儿经。

随着她的部分私生活浮出水面后,就有不少评论说,“谷爱凌式育儿”是我们普通人家高攀不起的。

是啊,自问自己没有哈佛斯坦福毕业的履历,没有那么“殷实”的家庭条件,这真是我们学得来的吗?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1

教育和理财

这个提问模式很有意思,因为我想到了两年前的自己。

那时刚刚开始学习一点理财概念(我的第一本财商启蒙书就是《小狗钱钱》,之前推荐给过大家,还有幸和作者进行过一次访谈点蓝字重温)。

我当时只要听到别人和我说理财概念,我第一个问题就是,可是我并没有你这么多钱呀?你说的这些,和我相关吗?不正是因为你有了这第一笔钱,才能让钱滚钱的吗?

我这个问题问了无数财商高的大咖,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类似的答案:贫穷的本质不是因为钱,而是思维模式。你需要先改变思维模式,才能接近自己心里的目标。

看了几本财富书籍,听了几次财富自由的大佬的分享,当然不能让我暴富。但回顾自己这两年的经历,我开始刻意改变思维模式,的确发现自己的积累是增长的。

回到“谷爱凌式育儿”也是一样的逻辑,并不是看了谷妈妈的一些分享,甚至还断章取义的总结,我们就能培养出“谷爱凌”一样的孩子。

毕竟,爹妈不是那个爹妈,孩子不是那个孩子。

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非功利性”地去了解一下谷爱凌的成长经历,剥离出一些底层逻辑。

那么哪怕培养不出第二个“谷爱凌”(其实也大可不必这么做),但我相信,我们在育儿这件事的格局会扩展一点,思考会深入一点,看法会通透一点,这样就够了。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关于谷妈妈的育儿经,比如,“不要求孩子非要上斯坦福、不纠正她的错别字、夸过程不夸结果”,“多睡觉”等等,我已经不想重复了,相信这几天你们都看烦了。

我看完谷爱凌的部分纪录片后,反倒是有个切身的体会,养育孩子要“先甜后苦”。

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

2

先热爱再标准

谷爱凌的滑雪并不是妈妈的刻意培养,而是自己的热爱。

那时小小年纪的她,坚定地要学滑雪,谷妈妈也是面对很多质疑的,滑雪对成绩有帮助吗?

有个细节可能是大家忽略的,为了支持女儿的这份热爱,谷妈妈是坚持了十几年每个周末单程开车4小时送女儿去训练。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小时候的谷爱凌

抛开经济投入不说,扪心自问一下,面对孩子一个和学习无关,甚至会耽误学习的兴趣,我们能否做到无条件地支持和坚持呢?

大家都在说谷爱凌的自律,我始终相信,自律的土壤是热爱。

热爱,归根到底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唯有“负责”,才能为“未来”做主。

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学习能力”的土壤。它其实是教育中最关键,却经常被忽视的。

我们总是着急去追求“开花结果”,却从未想过“土壤”问题。早期家庭环境就是要把土壤弄好,土壤好了,后面的“开花结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了。

那么好土壤哪里来?钱?父母?老师?鸡娃?补习班?

都不是,而是提供环境,尽早让孩子体会到热爱,多让孩子体会做事极致的状态。

很多父母一提到支持孩子热爱,都是一脸愁容,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孩子的热爱“不够好“。

首先呢,我们自以为的“不好”,也许定义已经落伍了,现在上小学的孩子未来从事的职业80%都是现在没有的。

谷爱凌妈妈在十几年前无条件支持女儿的热爱时,也不曾想过如今滑雪如此红火,不是吗?

退一万步讲,看看谷妈妈,她后来其实对谷爱凌的学业也是有要求的,但当她从初中开始给谷爱凌“加码”时,谷爱凌因为热爱被支持的土壤已经准备好了。

她的专注、目标感、努力、全力以赴、享受过程,包括精力体力和脑子都准备好了,那么这些软实力和硬件条件,都能让她有能力来面对后来的“加码”。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但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是反过来的。

小学时候,甚至学龄前就开始关注学习成绩,逼着做作业。到了三年级,大部分父母就已经躺平了,感觉孩子逼不出,自己也累得慌。

想过为什么吗?

自律的反面不是躺平,而是他律。

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体验过热爱,自己做主,无条件被支持,反而总是处于被逼迫、被管理、被要求的状态下,他的土壤就是贫瘠的。

小的时候靠忍,而每次的“忍耐”日积月累就让这片“为自己生活、对自己负责、积极向上”的土壤愈发贫瘠。

可见,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先苦后甜”也许并不适用于孩子的教育。

反而,我们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试错成本还不高的时候,多让他们去体会生活的“甜”,学习的“甜”,爱好的“甜”。

让他们尝到甜头,把软实力的土壤准备好,很多品质都是可迁移的,但这点,我们恰恰总因为“功利性”而忘记了。

这就是“先甜后苦”的第一层含义,先培养热爱,再谈标准。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3

先过程再结果

看到这里,有朋友也许就要说了,不是我不想孩子“甜”啊,可是读书时候成绩就真的可以一点不在乎吗?那万一“甜过头”,到时候秋后算账了呢?

大家不要误会,哪怕谷妈妈说不用上斯坦福,不用拿100分,但至始至终谷妈妈对谷爱凌都是有要求的。

只不过谷妈妈注重先过程再结果,虽然没听她提,但我相信她是个极具“成长型思维”的人。

她不那么在意“结果指标”,但她很在意“过程指标”的。

谷爱凌曾经分享过她妈妈从小对她说的一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害怕尝试。

像这次冬奥会,她在预赛失误的情况下,还能在决赛尝试从未做过的“前空翻两周加转体四周”的动作(这个1620,实在太厉害了)。

恰恰就说明了,对她来说,结果重要,但是挑战自我,突破自己的过程才更重要。

所以呀,别一味说怎么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先自问一句,自己日常和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在强调过程还是结果?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再说一个大家也许没留意的小细节,谷爱凌一直有记训练日记的习惯。

她通过日记复盘反思,更加了解自己,也让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这个过程不仅让她有了目标感,更修炼了她的心性。

所以你们看,谷妈妈看似轻描淡写的“不要求满分”,背后却有大智慧,她的“不要求“里恰恰就是”最高的要求“。

毕竟,一个人可以保持时刻和自己的过去竞争,那么“终身成长”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正如谷爱凌后来分享的那段话一样,“如果你过分在意结果,那这个结果往往不会到来。如果你关注过程,结果最终会到来“。

而且你们发现吗?当我们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时,孩子感受到的也是“甜”。

为什么有一些孩子一开始的热爱,慢慢变成没兴趣甚至憎恨了?

就是因为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热爱后,我们的功利心就燃起了,开始了目标、结果、考级、和别人家比。

孩子本来纯粹享受其中的过程,被我们的人为干预变得压力巨大,热爱已经不是享受过程,自己和自己比较,而是变成了父母“炫耀”和“目标导向”的工具。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那再多的热爱也就被熄灭了,哪怕不被熄灭,孩子有限的精力也无法全情投入,毕竟干扰因素太多了。

这就是“先甜后苦”的第二层含义,先强调过程,享受过程,结果会自己跟上。

4

写在最后

最后说几句和谷爱凌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是我掏心窝子的话。

我学习早期儿童教育7年的时间了,一开始喜欢“站队”,PET和正面管教哪个更好?蒙特索利和瑞吉欧哪个更优?总去思考哪个理念对,哪个理念错。

后来学得多了就会发现,我们的家庭教育无需争论对错,而是选择当下对你合适的,就好了。

回归到“谷爱凌现象”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看了几篇文章还是觉得,我家不如他家有钱,我不如她妈,她妈说的也不是全部的真相。

那就此打住,别再继续看了。

谷爱凌式育儿经,对普通家庭有用的就在这四个字里

没有必要非去研究她家身世,扒出别人的父亲,来佐证这是“错的”。每个人有自己的认知带宽和认知壁垒,那只是说明,这个故事对你没用。

不妨就放下,选择一些对你有用的看看,毕竟“对错”的生活他们自己在过,我们的时间精力也很宝贵。

看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见识,而不是徒增自己的焦虑。

归根到底,教育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三观的输出和思维模式的体现。

大J叨叨叨

谷爱凌的话题本来没想写的,因为真心觉得这两天全网都在写了。但昨天的推文《被女儿的祝福“扎心”,我找到了不焦虑的密码》,大家留言的呼声很高。

我一直说,关注我公号的朋友就像我的闺蜜,朋友的请求,我都会认真对待。昨天就在思考,既然写了,就不想再拿一点全网都有的内容,“唬弄”大家。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得住大家的等待,尽管仓促,但的确就是我一天时间里思考的整合,而且绝对真诚。

对了,昨天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拍了一个视频,是随口说的,对比文章不够完整,但里面有两个我朋友的真人真事,也许对大家也有启发。

昨晚视频发出来后,就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的确,我遵循的理念,教育底子的东西一直没变。如果看完这篇,你有很多疑问,不妨抽空看看下面的一些旧文回顾。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