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谷愛淩俨然成了現象級事件,大家樂此不疲地讨論她的家世、成長經曆,還包括總結了谷媽媽的育兒經。
随着她的部分私生活浮出水面後,就有不少評論說,“谷愛淩式育兒”是我們普通人家高攀不起的。
是啊,自問自己沒有哈佛斯坦福畢業的履曆,沒有那麼“殷實”的家庭條件,這真是我們學得來的嗎?

1
教育和理财
這個提問模式很有意思,因為我想到了兩年前的自己。
那時剛剛開始學習一點理财概念(我的第一本财商啟蒙書就是《小狗錢錢》,之前推薦給過大家,還有幸和作者進行過一次訪談點藍字重溫)。
我當時隻要聽到别人和我說理财概念,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可是我并沒有你這麼多錢呀?你說的這些,和我相關嗎?不正是因為你有了這第一筆錢,才能讓錢滾錢的嗎?
我這個問題問了無數财商高的大咖,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類似的答案:貧窮的本質不是因為錢,而是思維模式。你需要先改變思維模式,才能接近自己心裡的目标。
看了幾本财富書籍,聽了幾次财富自由的大佬的分享,當然不能讓我暴富。但回顧自己這兩年的經曆,我開始刻意改變思維模式,的确發現自己的積累是增長的。
回到“谷愛淩式育兒”也是一樣的邏輯,并不是看了谷媽媽的一些分享,甚至還斷章取義的總結,我們就能培養出“谷愛淩”一樣的孩子。
畢竟,爹媽不是那個爹媽,孩子不是那個孩子。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非功利性”地去了解一下谷愛淩的成長經曆,剝離出一些底層邏輯。
那麼哪怕培養不出第二個“谷愛淩”(其實也大可不必這麼做),但我相信,我們在育兒這件事的格局會擴充一點,思考會深入一點,看法會通透一點,這樣就夠了。
關于谷媽媽的育兒經,比如,“不要求孩子非要上斯坦福、不糾正她的錯别字、誇過程不誇結果”,“多睡覺”等等,我已經不想重複了,相信這幾天你們都看煩了。
我看完谷愛淩的部分紀錄片後,反倒是有個切身的體會,養育孩子要“先甜後苦”。
這裡面包含了兩層意思。
2
先熱愛再标準
谷愛淩的滑雪并不是媽媽的刻意培養,而是自己的熱愛。
那時小小年紀的她,堅定地要學滑雪,谷媽媽也是面對很多質疑的,滑雪對成績有幫助嗎?
有個細節可能是大家忽略的,為了支援女兒的這份熱愛,谷媽媽是堅持了十幾年每個周末單程開車4小時送女兒去訓練。
小時候的谷愛淩
抛開經濟投入不說,扪心自問一下,面對孩子一個和學習無關,甚至會耽誤學習的興趣,我們能否做到無條件地支援和堅持呢?
大家都在說谷愛淩的自律,我始終相信,自律的土壤是熱愛。
熱愛,歸根到底就是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活負責,而唯有“負責”,才能為“未來”做主。
這就是我經常提到的“學習能力”的土壤。它其實是教育中最關鍵,卻經常被忽視的。
我們總是着急去追求“開花結果”,卻從未想過“土壤”問題。早期家庭環境就是要把土壤弄好,土壤好了,後面的“開花結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了。
那麼好土壤哪裡來?錢?父母?老師?雞娃?補習班?
都不是,而是提供環境,盡早讓孩子體會到熱愛,多讓孩子體會做事極緻的狀态。
很多父母一提到支援孩子熱愛,都是一臉愁容,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孩子的熱愛“不夠好“。
首先呢,我們自以為的“不好”,也許定義已經落伍了,現在上國小的孩子未來從事的職業80%都是現在沒有的。
谷愛淩媽媽在十幾年前無條件支援女兒的熱愛時,也不曾想過如今滑雪如此紅火,不是嗎?
退一萬步講,看看谷媽媽,她後來其實對谷愛淩的學業也是有要求的,但當她從國中開始給谷愛淩“加碼”時,谷愛淩因為熱愛被支援的土壤已經準備好了。
她的專注、目标感、努力、全力以赴、享受過程,包括精力體力和腦子都準備好了,那麼這些軟實力和硬體條件,都能讓她有能力來面對後來的“加碼”。
但我們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是反過來的。
國小時候,甚至學齡前就開始關注學習成績,逼着做作業。到了三年級,大部分父母就已經躺平了,感覺孩子逼不出,自己也累得慌。
想過為什麼嗎?
自律的反面不是躺平,而是他律。
一個孩子從小沒有體驗過熱愛,自己做主,無條件被支援,反而總是處于被逼迫、被管理、被要求的狀态下,他的土壤就是貧瘠的。
小的時候靠忍,而每次的“忍耐”日積月累就讓這片“為自己生活、對自己負責、積極向上”的土壤愈發貧瘠。
可見,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先苦後甜”也許并不适用于孩子的教育。
反而,我們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試錯成本還不高的時候,多讓他們去體會生活的“甜”,學習的“甜”,愛好的“甜”。
讓他們嘗到甜頭,把軟實力的土壤準備好,很多品質都是可遷移的,但這點,我們恰恰總因為“功利性”而忘記了。
這就是“先甜後苦”的第一層含義,先培養熱愛,再談标準。
3
先過程再結果
看到這裡,有朋友也許就要說了,不是我不想孩子“甜”啊,可是讀書時候成績就真的可以一點不在乎嗎?那萬一“甜過頭”,到時候秋後算賬了呢?
大家不要誤會,哪怕谷媽媽說不用上斯坦福,不用拿100分,但至始至終谷媽媽對谷愛淩都是有要求的。
隻不過谷媽媽注重先過程再結果,雖然沒聽她提,但我相信她是個極具“成長型思維”的人。
她不那麼在意“結果名額”,但她很在意“過程名額”的。
谷愛淩曾經分享過她媽媽從小對她說的一句話,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敗,害怕嘗試。
像這次冬奧會,她在預賽失誤的情況下,還能在決賽嘗試從未做過的“前空翻兩周加轉體四周”的動作(這個1620,實在太厲害了)。
恰恰就說明了,對她來說,結果重要,但是挑戰自我,突破自己的過程才更重要。
是以呀,别一味說怎麼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先自問一句,自己日常和孩子傳遞的資訊,是在強調過程還是結果?
再說一個大家也許沒留意的小細節,谷愛淩一直有記訓練日記的習慣。
她通過日記複盤反思,更加了解自己,也讓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這個過程不僅讓她有了目标感,更修煉了她的心性。
是以你們看,谷媽媽看似輕描淡寫的“不要求滿分”,背後卻有大智慧,她的“不要求“裡恰恰就是”最高的要求“。
畢竟,一個人可以保持時刻和自己的過去競争,那麼“終身成長”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正如谷愛淩後來分享的那段話一樣,“如果你過分在意結果,那這個結果往往不會到來。如果你關注過程,結果最終會到來“。
而且你們發現嗎?當我們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時,孩子感受到的也是“甜”。
為什麼有一些孩子一開始的熱愛,慢慢變成沒興趣甚至憎恨了?
就是因為當我們發現孩子的熱愛後,我們的功利心就燃起了,開始了目标、結果、考級、和别人家比。
孩子本來純粹享受其中的過程,被我們的人為幹預變得壓力巨大,熱愛已經不是享受過程,自己和自己比較,而是變成了父母“炫耀”和“目标導向”的工具。
那再多的熱愛也就被熄滅了,哪怕不被熄滅,孩子有限的精力也無法全情投入,畢竟幹擾因素太多了。
這就是“先甜後苦”的第二層含義,先強調過程,享受過程,結果會自己跟上。
4
寫在最後
最後說幾句和谷愛淩沒有直接關系,但是是我掏心窩子的話。
我學習早期兒童教育7年的時間了,一開始喜歡“站隊”,PET和正面管教哪個更好?蒙特索利和瑞吉歐哪個更優?總去思考哪個理念對,哪個理念錯。
後來學得多了就會發現,我們的家庭教育無需争論對錯,而是選擇當下對你合适的,就好了。
回歸到“谷愛淩現象”也是一樣的,如果你看了幾篇文章還是覺得,我家不如他家有錢,我不如她媽,她媽說的也不是全部的真相。
那就此打住,别再繼續看了。
沒有必要非去研究她家身世,扒出别人的父親,來佐證這是“錯的”。每個人有自己的認知帶寬和認知壁壘,那隻是說明,這個故事對你沒用。
不妨就放下,選擇一些對你有用的看看,畢竟“對錯”的生活他們自己在過,我們的時間精力也很寶貴。
看别人的故事,長自己的見識,而不是徒增自己的焦慮。
歸根到底,教育是每個家庭的個人選擇、三觀的輸出和思維模式的展現。
大J叨叨叨
谷愛淩的話題本來沒想寫的,因為真心覺得這兩天全網都在寫了。但昨天的推文《被女兒的祝福“紮心”,我找到了不焦慮的密碼》,大家留言的呼聲很高。
我一直說,關注我公号的朋友就像我的閨蜜,朋友的請求,我都會認真對待。昨天就在思考,既然寫了,就不想再拿一點全網都有的内容,“唬弄”大家。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得住大家的等待,盡管倉促,但的确就是我一天時間裡思考的整合,而且絕對真誠。
對了,昨天在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拍了一個視訊,是随口說的,對比文章不夠完整,但裡面有兩個我朋友的真人真事,也許對大家也有啟發。
昨晚視訊發出來後,就收到這樣一條留言:
的确,我遵循的理念,教育底子的東西一直沒變。如果看完這篇,你有很多疑問,不妨抽空看看下面的一些舊文回顧。
覺得文章有啟發
記得點贊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