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1995年9月8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张爱玲却黯然离世,被发现时,她盖着毯子,躺在地板上,已经走了一个星期,一代才女就这样孤独地拉上了人生的帷幕。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曾经,她生活光鲜亮丽,她的文学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同样不俗,只是,她生前的光鲜亮丽和逝世后的苍凉对比,极具讽刺,就像她曾经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那么,为何她的晚年会如此凄惨呢?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1920年,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市,纵然民国很多文人都有不俗的家庭背景,但张爱玲家却是特别的,她是李鸿章的外重孙女,祖父也是大官,她的母亲从小家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虽然裹着小脚,却从小就懂得女性应该要独立,在母亲的教育下,她很早就展现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天赋和热情。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不过,生在豪门,环境向来是一把双刃剑,她的母亲思想开阔,积极进取,父亲却是典型的纨绔子弟,明明已经是没落的贵族,却不愿意面对事实,张爱玲的母亲忍无可忍,后选择离家出走,因此,她从小看到的就是无休止的争吵,没有享受过多少母爱。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终于,在1930年,张爱玲十岁时,她的母亲坚持要离婚,离婚后一个人远走他乡,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跟父亲,父亲张志沂不愿意面对,不愿意承认家族已经是没落的贵族,整日的生活除了抽大烟,就是看《红楼梦》,张爱玲和弟弟也整天吃吃喝喝,懒懒散散,父亲如果心情好,就会给她讲一讲古典文学,又或者是小说。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这样的日子,听起来不错,至少没有受苦,但这样的时候毕竟少,更多时候是父亲的打骂,家庭的破裂,导致她远离正常生活,亲情的断裂使得张爱玲对生活和感情有了非常独特的看法。

父母离婚后不久,父亲张志沂就带了一个姨太太回家,有了新婚妻子的父亲,对张爱玲就更加“不客气”,从言语上的暴力,到后来的行为暴力,再后来为了不让她读书,把她软禁在家,18岁那年,张爱玲半夜从窗户逃跑,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黄逸梵。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她以为逃离了父亲,母亲会给她更多的爱,然而并没有,黄逸梵对一切都表现得很平淡,除了因为反感张家的重男轻女,极力要供张爱玲读书这个事情特别执着,她并没有真正去关心这个女儿,没有像普通母亲关心孩子的成长,因此,张爱玲的所有小说里,对亲情的刻画都十分消极,比如她说:分崩离析的没落贵族,自私自利的糜烂苟活。

有人说,张爱玲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心灵也无处安放,当然,这个“无家可归”不是说她没有房子没有家,指的是她那破碎的家庭环境,被誉为“天才”的张爱玲又通过作品把这种破碎和飘摇放大了不少,在她看来,家庭亲情以及爱情都是“一地鸡毛”。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不过,尽管是如此,她还是非常渴望被爱,尤其是母亲的认可,母亲的关怀和爱,1942年,这一年张爱玲22岁,当时她正在香港求学,但却因二战的爆发不得不回到上海,她第一时间就去找母亲黄逸凡,但让她难过的是,母亲并没有等她,而是跟着新的男朋友去了国外。

或许家庭和亲情让她失望透顶,1957年8月张爱玲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但并没有前往伦敦照顾她,在一个月后,也就是当年的9月黄逸梵去世,张爱玲依旧没有去见母亲的最后一面。她和父亲以及弟弟张子静也是没有来往,而她的栖身之处唯一姑姑张茂渊知道。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因为亲情从来没有带给她幸福感,在爱情来临之际,张爱玲选择了奋不顾身,她希望能在爱里感受人间美好,却没想到也只是一个爱恨交织的梦。

在民国时期,有着许多的爱情传奇故事,比如林徽因和梁思成厮守终生的温情,也有胡适和江冬秀打打闹闹的的故事,更有徐志摩和陆小曼那样的狂热爱情,而张爱玲的爱情,曲折到难以用形容词来表达,温情或者苦情都不足以概括这个天才的经历。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或许是受父母婚姻的影响,张爱玲曾经说过,她如果嫁人,一定要选一个比自己大15岁的男子,或许她是随口说说,但命运却还她一个心愿,只是,这一场相差十多岁的爱情,成了张爱玲一生的“爱情魔咒”。

1943年,张爱玲年仅23岁,但已经是当时最具盛名的女作家,两年时间,她就发表了三部小说,其中一部《倾城之恋》又把她推上了最红女作家的宝座,她的读者包含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一般读者、知识分子、商政要员狂热地爱着张爱玲,胡兰成是其中之一。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发表了短篇小说《封锁》,当38岁的胡兰成看到这篇小说后,连续读了好几遍,不断向朋友推荐《封锁》,一次次说“好”,于是他向编辑苏青打听这个作者,对方回复:作者是个女孩子,叫张爱玲。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紧接着,胡兰成就说出了一句:我觉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

或许,此时此刻的他,是真心钦佩她的才华,于是,他打算去见见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于是,胡兰成来到了她在静安的住所,一见到张爱玲他就被深深折服,虽然,张爱玲并没有多美,但她身上散发出来的“贵族气质”是从乡间底层上来的他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他知道,这样的女子才是最可贵的,于是,他调动起每一个脑细胞编织情网。

像所有追求女子的人那样,他欣赏她清晰的头脑,赞美她独特的思维逻辑,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她最光彩照人的一面,他甚至欲擒故纵,芙蓉帐暖春宵一度后的早晨,张爱玲让他脱掉鞋子走路,因为怕姑姑发现,可他不但不听,还故意穿上了皮鞋,重重地踩在地板上,使得地板响彻云霄。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就这样,胡兰成征服了她,张爱玲从心底认为,他一定是最爱她的,于是,她在小说《小团圆》里写道:她很快交出了自己的爱情、尊严、金钱和身体。

很快,他们在一起,他们结婚,得到了张爱玲,胡兰成无比的欣喜,因为她有才华,母亲虽然不怎么关心她,但留下的财产也不少,她会英文,会弹钢琴,胡兰成处处炫耀着,让那些官宦人家都小姐太太吃瘪。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只是,纵然张爱玲有钱有才华,纵然她仙姿盛大,却还是拴不住他,结婚没多久,胡兰成就勾搭了寡妇范秀美,随后又为了17岁的护士离开上海,甚至还心安理得地花张爱玲的钱,曾经,胡兰成许诺给张爱玲“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约仅维持了3年不到。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那么,张爱玲很早就知晓了胡兰成的的品行,为什么还爱他那么久?

有人说,玲珑剔透的张爱玲根本不是爱着他,她爱得是爱情中的自己,品尝爱情中的甜蜜,忧愁,思念和颤抖,说到底,才高八斗的张爱玲不过是爱上了爱情本身。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1955年,张爱玲37岁,遇见了64岁的剧作家赖雅就如她所说,她结婚必须找比自己大15岁以上的,这一次她找了一个比她大将近30岁的对象,俩人相处后发现情投意合,于是很快便决定结婚,只是,命运又一次和她开玩笑,他们婚后仅仅两个月,赖雅就因中风出于半边瘫痪,张爱玲靠着稿费支撑俩人的生活,照顾赖雅11年。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后来,文学家夏志清一直认为是赖雅拖累了张爱玲后半生的文学创作,甚至伤害了她的感情世界。但张爱玲本身并没有多做解释,只在小说《留情》里说: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晚年的张爱玲,大多数人都用苍凉、悲凉、又或者是孤独寂寞、颠沛流离来形容她的世界和生活,一个人独自生活,搬了一百多次家,衣服随意穿,甚至连袜子两只都穿不一样的,但其实,她不过是看破了世间冷暖,只想遵从自己的意愿活着。

张爱玲:文学奇才的爱情观,一生钟情老男人,结果晚年孤苦无依

在生命的最后,张爱玲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红学”的研究中,最终完成了意义非凡的《红楼梦魇》,张爱玲最终选择了一部象征中国旧贵族没落和古典爱情悲剧的名著作为自己创造生涯的尾声,或许就是对自己一生的思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