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作者:小魚曆史閣

1995年9月8日,這一天是中秋節,萬家團圓的日子裡,張愛玲卻黯然離世,被發現時,她蓋着毯子,躺在地闆上,已經走了一個星期,一代才女就這樣孤獨地拉上了人生的帷幕。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曾經,她生活光鮮亮麗,她的文學地位和擁有的财富同樣不俗,隻是,她生前的光鮮亮麗和逝世後的蒼涼對比,極具諷刺,就像她曾經說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那麼,為何她的晚年會如此凄慘呢?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1920年,張愛玲出生于上海市,縱然民國很多文人都有不俗的家庭背景,但張愛玲家卻是特别的,她是李鴻章的外重孫女,祖父也是大官,她的母親從小家接受西方文化教育,雖然裹着小腳,卻從小就懂得女性應該要獨立,在母親的教育下,她很早就展現出了對文學藝術的天賦和熱情。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不過,生在豪門,環境向來是一把雙刃劍,她的母親思想開闊,積極進取,父親卻是典型的纨绔子弟,明明已經是沒落的貴族,卻不願意面對事實,張愛玲的母親忍無可忍,後選擇離家出走,是以,她從小看到的就是無休止的争吵,沒有享受過多少母愛。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終于,在1930年,張愛玲十歲時,她的母親堅持要離婚,離婚後一個人遠走他鄉,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跟父親,父親張志沂不願意面對,不願意承認家族已經是沒落的貴族,整日的生活除了抽大煙,就是看《紅樓夢》,張愛玲和弟弟也整天吃吃喝喝,懶懶散散,父親如果心情好,就會給她講一講古典文學,又或者是小說。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這樣的日子,聽起來不錯,至少沒有受苦,但這樣的時候畢竟少,更多時候是父親的打罵,家庭的破裂,導緻她遠離正常生活,親情的斷裂使得張愛玲對生活和感情有了非常獨特的看法。

父母離婚後不久,父親張志沂就帶了一個姨太太回家,有了新婚妻子的父親,對張愛玲就更加“不客氣”,從言語上的暴力,到後來的行為暴力,再後來為了不讓她讀書,把她軟禁在家,18歲那年,張愛玲半夜從窗戶逃跑,去找自己的親生母親黃逸梵。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她以為逃離了父親,母親會給她更多的愛,然而并沒有,黃逸梵對一切都表現得很平淡,除了因為反感張家的重男輕女,極力要供張愛玲讀書這個事情特别執着,她并沒有真正去關心這個女兒,沒有像普通母親關心孩子的成長,是以,張愛玲的所有小說裡,對親情的刻畫都十分消極,比如她說:分崩離析的沒落貴族,自私自利的糜爛苟活。

有人說,張愛玲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精神上,似乎都“無家可歸”,心靈也無處安放,當然,這個“無家可歸”不是說她沒有房子沒有家,指的是她那破碎的家庭環境,被譽為“天才”的張愛玲又通過作品把這種破碎和飄搖放大了不少,在她看來,家庭親情以及愛情都是“一地雞毛”。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不過,盡管是如此,她還是非常渴望被愛,尤其是母親的認可,母親的關懷和愛,1942年,這一年張愛玲22歲,當時她正在香港求學,但卻因二戰的爆發不得不回到上海,她第一時間就去找母親黃逸凡,但讓她難過的是,母親并沒有等她,而是跟着新的男朋友去了國外。

或許家庭和親情讓她失望透頂,1957年8月張愛玲得知母親病重的消息,但并沒有前往倫敦照顧她,在一個月後,也就是當年的9月黃逸梵去世,張愛玲依舊沒有去見母親的最後一面。她和父親以及弟弟張子靜也是沒有來往,而她的栖身之處唯一姑姑張茂淵知道。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因為親情從來沒有帶給她幸福感,在愛情來臨之際,張愛玲選擇了奮不顧身,她希望能在愛裡感受人間美好,卻沒想到也隻是一個愛恨交織的夢。

在民國時期,有着許多的愛情傳奇故事,比如林徽因和梁思成厮守終生的溫情,也有胡适和江冬秀打打鬧鬧的的故事,更有徐志摩和陸小曼那樣的狂熱愛情,而張愛玲的愛情,曲折到難以用形容詞來表達,溫情或者苦情都不足以概括這個天才的經曆。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或許是受父母婚姻的影響,張愛玲曾經說過,她如果嫁人,一定要選一個比自己大15歲的男子,或許她是随口說說,但命運卻還她一個心願,隻是,這一場相差十多歲的愛情,成了張愛玲一生的“愛情魔咒”。

1943年,張愛玲年僅23歲,但已經是當時最具盛名的女作家,兩年時間,她就發表了三部小說,其中一部《傾城之戀》又把她推上了最紅女作家的寶座,她的讀者包含了各個階層,各個年齡,一般讀者、知識分子、商政要員狂熱地愛着張愛玲,胡蘭成是其中之一。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1944年,24歲的張愛玲發表了短篇小說《封鎖》,當38歲的胡蘭成看到這篇小說後,連續讀了好幾遍,不斷向朋友推薦《封鎖》,一次次說“好”,于是他向編輯蘇青打聽這個作者,對方回複:作者是個女孩子,叫張愛玲。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緊接着,胡蘭成就說出了一句:我覺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于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

或許,此時此刻的他,是真心欽佩她的才華,于是,他打算去見見她,這位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于是,胡蘭成來到了她在靜安的住所,一見到張愛玲他就被深深折服,雖然,張愛玲并沒有多美,但她身上散發出來的“貴族氣質”是從鄉間底層上來的他窮極一生所追求的,他知道,這樣的女子才是最可貴的,于是,他調動起每一個腦細胞編織情網。

像所有追求女子的人那樣,他欣賞她清晰的頭腦,贊美她獨特的思維邏輯,就像一面鏡子,照出她最光彩照人的一面,他甚至欲擒故縱,芙蓉帳暖春宵一度後的早晨,張愛玲讓他脫掉鞋子走路,因為怕姑姑發現,可他不但不聽,還故意穿上了皮鞋,重重地踩在地闆上,使得地闆響徹雲霄。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就這樣,胡蘭成征服了她,張愛玲從心底認為,他一定是最愛她的,于是,她在小說《小團圓》裡寫道:她很快交出了自己的愛情、尊嚴、金錢和身體。

很快,他們在一起,他們結婚,得到了張愛玲,胡蘭成無比的欣喜,因為她有才華,母親雖然不怎麼關心她,但留下的财産也不少,她會英文,會彈鋼琴,胡蘭成處處炫耀着,讓那些官宦人家都小姐太太吃癟。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隻是,縱然張愛玲有錢有才華,縱然她仙姿盛大,卻還是拴不住他,結婚沒多久,胡蘭成就勾搭了寡婦範秀美,随後又為了17歲的護士離開上海,甚至還心安理得地花張愛玲的錢,曾經,胡蘭成許諾給張愛玲“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婚約僅維持了3年不到。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那麼,張愛玲很早就知曉了胡蘭成的的品行,為什麼還愛他那麼久?

有人說,玲珑剔透的張愛玲根本不是愛着他,她愛得是愛情中的自己,品嘗愛情中的甜蜜,憂愁,思念和顫抖,說到底,才高八鬥的張愛玲不過是愛上了愛情本身。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1955年,張愛玲37歲,遇見了64歲的劇作家賴雅就如她所說,她結婚必須找比自己大15歲以上的,這一次她找了一個比她大将近30歲的對象,倆人相處後發現情投意合,于是很快便決定結婚,隻是,命運又一次和她開玩笑,他們婚後僅僅兩個月,賴雅就因中風出于半邊癱瘓,張愛玲靠着稿費支撐倆人的生活,照顧賴雅11年。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後來,文學家夏志清一直認為是賴雅拖累了張愛玲後半生的文學創作,甚至傷害了她的感情世界。但張愛玲本身并沒有多做解釋,隻在小說《留情》裡說:生于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晚年的張愛玲,大多數人都用蒼涼、悲涼、又或者是孤獨寂寞、颠沛流離來形容她的世界和生活,一個人獨自生活,搬了一百多次家,衣服随意穿,甚至連襪子兩隻都穿不一樣的,但其實,她不過是看破了世間冷暖,隻想遵從自己的意願活着。

張愛玲:文學奇才的愛情觀,一生鐘情老男人,結果晚年孤苦無依

在生命的最後,張愛玲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紅學”的研究中,最終完成了意義非凡的《紅樓夢魇》,張愛玲最終選擇了一部象征中國舊貴族沒落和古典愛情悲劇的名著作為自己創造生涯的尾聲,或許就是對自己一生的思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