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假之后身心疲惫、情绪不佳?打开这份“收心指南”,专治各种不想上班!

春节过后,巧“收心”

心理咨询师 葛媛

长假之后身心疲惫、情绪不佳?打开这份“收心指南”,专治各种不想上班!

温馨团圆的春节过后,很多人重返学习、工作岗位后出现莫名的烦恼——全身乏力、吃饭不香、睡觉不好、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容易发脾气,这就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假期综合征”,再加上初春的季节变化,均会对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长假结束后,如何快速回归到最佳的工作与学习状态?打开这份“收心指南”,助你元气满满地开启新征途。

假期过后多运动,制造快乐激素

春节期间,大家走亲访友,免不了美酒佳肴,熬夜聚餐,导致各种肠胃不适、精神不佳、食欲下降等症状,甚至少数人身体不舒服到医院却查不出病因,这就要考虑生活作息紊乱引发的身心问题。

运动是释放压力、舒缓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内啡肽,内啡肽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运动还能促进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可以减轻萎靡不振、思维迟缓,减缓郁闷、紧张情绪。春节假期过后,可通过周末户外爬山、游泳、慢跑、散步、打球等运动,多亲近大自然,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助身体健康,同时可以调节身心平衡。

自我对话与观察,调整心理情绪

春节过后,大家从欢声笑语中又重新回归到原来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面临着许多烦事杂事。这时难免会伴随情绪低落、压抑郁闷、生活乏味、不想工作等问题。

很多时候,别人未必理解你的低落与郁闷,我们对他人的情绪也无法真正感同身受。这时只需停下来,与消极情绪背后的那个潜在的自我进行对话,思考造成当下状态的原因,观察自我的情绪,给自己一些建议去调整目前的状态,计划执行之后,再反复感受,有利于情绪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提高睡眠质量,预防春季心理感冒

春天,风和日暖,百花盛开,是最美好的季节。然而,临床数据显示,春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抑郁症状与躁郁症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春季日照延长、空气变得潮湿,气压较低,人体代谢也进入旺盛期,导致人体内分泌和精神递质发生相应变化,情绪波动大,易出现消极、焦虑、紧张、不安、愤怒、忧伤、恐惧等不良情绪,表现在生理上可能出现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心悸等。这种现象,一般称其为春季“心理感冒”。

春季白昼变长,也会导致睡眠时间缩短,所以在春季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质量尤为重要。睡前进行有节奏规律的呼吸,逐渐放慢呼吸频率,可以放松全身,提高睡眠质量。通过改善睡眠,再结合适宜的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心理症状。但如果情况较为严重,还需要积极就医。

少吃垃圾食品,唤醒情绪动力

进入春季,我们的胃口也变差,对甜点、零食的兴趣往往大于正餐,这正是季节性心理不适影响了我们。虽然甜品和零食会让我们的心情暂时明朗起来,但摄入过多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和隐形的风险。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近4.6万人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只要进行饮食结构的改善,都具有显着减少抑郁症状的作用。对于大众而言,选择全谷物和蔬菜,同时少吃快餐、少吃糖,便可以大幅度降低不健康饮食对心理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及蒙彼利埃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调查超过3.6万名成年人的饮食习惯发现,垃圾食品可能会增加患抑郁症几率。多吃水果、蔬菜、鱼类,多用橄榄油和谷物油,同时少吃红肉、少喝酒,对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范宏博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