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春晚《只此青绿》《忆江南》“舞绘”出圈,再次说明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诗情画意美有艺术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带来美的享受。诗书画及其服饰,以及江南的景色都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有感染力。《只此青绿》的服饰非常美,《忆江南》的人物造型也很有个性,可见编导下了功夫。据《只此青绿》编导介绍,编创舞蹈时根据资料,反复推敲,确定服饰、发式等造型。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肯定了两部“舞绘”的创新性与精美性,但是他也指出在反映时代特点的发式、服饰上还有点瑕疵。他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介绍了唐代发生、唐宋元服饰,以及江南服饰的特点。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只此青绿》舞者发髻

《只此青绿》梳的到底是啥发髻?

春晚过后,有关传统文化的话题发酵不止。《只此青绿》以宋代王希孟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摹本,舞出了诗意,仿佛一幅幅青绿山水画,美得优雅,美得舒适。黄强说,大家发现没,舞者的发型造型其实不是宋代的发型,而是唐代发型。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唐代抛家髻、朝天髻

唐宋时期女子都流行高髻,发式丰富,但是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区别。唐代的发髻有乌蛮髻、同心髻、半翻髻、反琯髻、反首髻、拔丛髻、双环髻、抛家髻、双螺髻、回鹘髻等。而宋代女性发髻有朝天髻、芭蕉髻、龙心髻、流苏髻、闹扫髻、包髻、云髻、宝髻等。从造型上讲,唐代发型更高大,形制更别致,宋代发髻流行戴冠饰。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唐代半翻髻

黄强认为,“编导说《只此青绿》中的舞者发型是山峰发髻,只是从造型类似山峰,其实宋代并无“山峰发髻”之名,倒是更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抛家髻,编导正是从唐代发髻中寻找到了创作灵感。”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穿襦裙半臂披帛梳高髻的宫廷侍女

陕西乾县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画有类似《只此青绿》舞者的发髻。前室东壁壁画绘制唐代女性人物九位,系死者亲属或宫廷特别派遣致祭的女官。图中女子均穿长裙,上罩半臂或半袖上衣,披帛结绶,脚穿昂头重台履。九位女子都梳高髻,但是发髻造型不同,有半翻髻、抛家髻、交心髻、峨髻等。永泰公主墓壁画中间那位女子梳理的就是抛家髻,发髻高耸,如同山峰。陕西长安县唐代韦泂墓壁画也有抛发髻的图像。《只此青绿》舞者的发髻与抛家髻近似,又糅合了半翻髻的元素。

抛家髻造型,按照《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半翻髻在初唐时就流行,唐代宇文氏《妆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半翻髻由翻荷发髻演变而来,造型如翻卷的荷叶,尤其是侧面看时最为相似。梳发时自下而上,掠至头顶,而后朝一侧翻转,其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倾斜。初唐与盛唐时期的半翻髻造型有所差别。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宋代妇女梳高髻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宋代晋祠朝天髻

黄强表示,从服饰、妆饰、发式等风格上来说,唐宋文化是有差别的,唐代风气开放,服饰色彩浓艳,异域风情浓厚;宋代风气收敛,服饰色彩淡雅,风格中规中矩,《只此青绿》以青绿长裙呼应青绿山水,以抛家髻(编导称之为山峰发髻)来对应山峰耸立,但是编导使用的山峰发髻实则是唐代的抛家发髻、半翻髻,“用唐代发髻来表现宋代《千里江山图》的风情、美学,时代有点超越。唐代在宋代之前,如同唐代的秦琼不能穿越来到宋代与岳飞并肩抗金,《只此青绿》编导完全可以从宋代妆饰中寻找代表性的发髻来演绎‘舞绘’。”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只此青绿》发髻

《忆江南》一叶舟轻读书人

《忆江南》穿的不止有宋代服饰

央视春晚另一则文化爆款《忆江南》以唐宋元的五位诗词家的诗词,来展现元代黄公望传世杰作《富春江长卷》,塑造了行者、樵夫、渔夫、读书人的形象,体现的仍然是宋代的风格。

节目中,唐代吴融《富春》,唐代崔涂《樵者》,南宋陆游《鹊桥仙》,北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元代周巽《钓台》。黄强表示,“三个朝代所穿的服饰有所差别,但是《忆江南》中的三个朝代的人物则是以宋代服饰为主。”

黄强解释说,《忆江南》所涉及的人物服饰是平民服饰与士大夫服饰,读书人兼顾平民与士大夫身份,唐代有“白衣公卿”之说,科举之前是民,科举高中之后是官,身份变化,服饰也随之变化。

梳理来看,宋代重文抑武,在服饰方面,宋代统治者倡导“务从简朴”、“不得奢僭”的简洁观点。“女子学恭俭超千古,风化宫娥只淡妆”(《宫词》),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变化了,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唐代的奢华、繁复、艳丽、开放的服饰风格,渐渐被宋代简朴,素雅而风格所代替。

宋代百姓有襕衫、直裰等士庶装,各阶层各行业的人群,遵循服饰制度,穿与自己身份相符的服饰。退仕的官员,隐逸士人,洒脱文人,市井百姓,钟情于直身宽大的袍服,这种服装宋代叫直裰,即长衣,在背后有缝纫的中缝,一直通到下面。故称直裰,又称直身,也有说长衣无襕的叫直裰。宋代还出现过以素布制作的直掇服饰,形制为对襟大袖,衣缘镶嵌有黑边。

宋代士人服饰以襕衫为主,在衫的下摆加以横襕,过去有“品官绿袍,举子白襕”的说法,也就士人出仕前,还是平头百姓,只能穿白色的服饰,做官之后才能穿红挂绿,因此白色与黑色是古代底层官吏、百姓服饰的主要服色。

宋代的文人还喜欢穿鹤氅。不过宋代的鹤氅并不是裘皮服饰,面料是布、麻等普通材料,他们之所以将宽大的服饰称之为鹤氅,取鹤的高洁,仙道临风之意。宋代女性服饰则相对繁多,宋代男子服饰相对简单,“平民男子衣着日短,巾裹已无一定式样,且不以腰椎髻为嫌。”

美翻了的《只此青绿》,同款发型找到了

苏东坡穿直裰

黄强说,《忆江南》中有苏东坡的形象,穿直裰,戴东坡巾。表现宋代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诗词涉及唐代、元代,服饰应当有所变化。

唐代士人日常服饰为襕衫,与宋代士人襕衫略有区别,襕衫并不是短衫,而是较长的衫,中间加一横襕,类似襕袍又不是袍。在横襕处系二条长带的,称之为冯翼衣。唐代隐士着以纻布为面料的短襕宽袖之衣,名为隐士衫。隐士也有着褐的,一种以麻、毛织成的粗衣,有长有短,大多为短衣,称短褐,杜甫有《冬日有怀李白》诗云“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曾经居庙堂之高的唐代顾况,退仕后隐居山林,创制一种头巾,其号华阳山人,巾子得名华阳巾。

宋代服饰沿袭唐朝,官服变化较大,平民服饰变化尚小,但是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朝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指北方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南人指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换言之,南方的汉民族人民的地位最低。元代官服虽然也受到中原服制的影响,却有蒙元民族的固有特点,如质孙衣、辫线袍、大帽、婆焦头,都与中原服饰差异很大。元朝士庶通用服饰为男子戴斗帽,穿交领小袖长袍,用带子束腰。

元人所穿的袄子,是蒙汉各族人民通用服饰,蒙古语称之为答忽,又写成搭护,也有称褙褡。一种交领的无袖背心,即没有双袖的上衣。也有长款褡护,通常为大襟、对襟,衣式上窄下宽。

黄强总结,美中不足的是,唐宋元士庶服饰是有差别的,《忆江南》以宋代服饰来表现不够严谨。宋人唱吟前朝诗词,着宋人衣裳没毛病;但是宋人颂唱元人诗词略有遗憾。周全考量来看,服饰依据朝代变迁而有所变化就完美了。读书人、行者、隐士穿宽袖衫、直裰都可以,但是樵夫、渔父都是靠劳动换钱生活的,那是必须短衣襟小打扮的,实际上大隐于世的高洁之人,都是衣食简朴,甚至简陋的表现,如陶渊明用头巾过滤酒的杂质。几分钟“舞绘”浓缩三个朝代,可以在服饰细节上做到更完美。

《忆江南》卖鱼生怕近城门渔父

春晚带火江南服饰文化

《忆江南》舞蹈以及《富春江图卷》说的是江南景,江南事,涉及的人物服饰、妆容自然是江南服饰。那么江南服饰有什么特点?

黄强说,江南是地理区域,在文化、地理、气候等领域的不同情况下,江南的范围、概念和定义各不相同。广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之南,一般多指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域。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江南服饰包括朝代服饰、地域服饰,六朝服饰、南唐服饰、明朝服饰、民国服饰属于朝代服饰,东吴服饰、南京服饰、南越服饰、常州服饰、水乡服饰属于地域服饰。

服饰的全概念,包括官服、便服、女装、冠帽、鞋履、妆容、辫发,以及丝绸种植、生产、商贸,相关配套产业。六朝时已经有了锦,这个锦就是与南京有关的云锦。云锦因灿如天上云彩而得名,又因为制造费时费力,有寸金寸锦之说,可见云锦的珍贵。云锦一向是皇宫的御用品,奉献给皇帝,或者皇室成员,非一般官宦人家可以使用。

“六朝时期的南京出产黑色丝绸,质量高,也非常出名。黑色丝绸主要是印染工艺的结果,当时黑色丝绸多为贵族所用,百姓是用不起的。”黄强说,至今在南京夫子庙还保留着“乌衣巷”的地名,也是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所歌咏的乌衣巷。乌衣者,黑色绸衣。南京出产黑色丝绸一直到民国时期,并且驰名中外。

六朝褒衣博带引领时尚潮流,展示江南士人翩翩风度;“足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江南才子的创意鞋履,登山鞋的鼻祖;南唐韩熙载的“韩君轻格”是江南的创意轻纱帽;“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李白《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唐宋两位大诗人展现的是江南才子轻服饰重友情,任风雨洒脱的豪情。

黄强还说,舞绘《忆江南》表现的是江南风光,风土人情,所举五首诗词很精彩,“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但并未收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或许是与主题不符,但略遗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继续阅读